发达国家的智能建筑已经从早期追求功能齐全向高科技、实用、节能发展。在深圳,智能建筑也进入了高科技化、实用化发展阶段。从事智能建筑产品开发与制造、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与施工、智能小区管理的企业正在逐步走向专业化、专业化。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各方投入预计将达到5000亿。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础单元,智慧社区的发展前景不容小觑;在社区智能化进程中,除了综合布线、社区安防等主导要素外,“楼宇自动化”一词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无论是智能楼宇的核心系统之一,还是战略考量在智慧社区建设中,这套以传感器为“触手”、以计算机为“大脑”、以设备终端控制为终极目标的系统,已经成为了先兆。忽略晦涩的术语,所谓“楼宇自动化”就是对楼宇内的电气设备进行检测、分析和控制,以达到统一高效管理的目的;这个系统的出现和兴起也与年代有关。经济、社会甚至政策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多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体持续增长,建筑面积也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开拓建筑业发展空间,积累经济要素,提升产业内涵和档次,势在必行。楼宇自动化系统(即楼宇自动化)可以有效地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低碳节能等理念已经从政策层面延伸到我们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楼宇经济提供支撑楼宇节能也不例外,楼宇节能集成平台的技术支点是楼宇自控系统。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作为其主要建设之一的智慧建筑应该提上日程;不难发现,人们所说的智能楼宇包括楼宇自控系统,实现对楼宇或楼宇群内设备和楼宇环境的全面监控和管理国产楼宇自控,营造舒适、安全、经济、高效、便捷的办公环境。和人的生活环境,优化设备运行管理,降低运行成本。如此看来,智能楼宇中的楼宇自动化就像是提升楼宇本质的核心关键。
从智能建筑延伸,我们会在离我们生活更近的地方找到智能社区。无论是归类为智能楼宇的应用之一国产楼宇自控,还是作为我们家庭的一种“智商”升级,似乎都与楼宇自动化有关。有一种自然的“命运”。谈及智慧社区,我们会想到综合布线、小区安防、网络通信、智能家居等一系列相关名词,但我们忽略了即使有了智能家居产品、完善的布线系统、优越的条件没有楼宇自控系统,我们的电梯、家庭供暖、空调、通风甚至供水设备如何才能有序、高效、甚至智能化地运行?加强对这些设备和系统的管理,这是我们安居乐业、享受“智慧”的前提。2003年以来,我国楼宇自动化产品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但近年来受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影响,增速逐年放缓,甚至个别产品可能出现负增长,但我们的楼宇控制厂商必须要有“眼光”来应对“眼前的后顾之忧”。2013年经济将逐步回暖,楼市将更加健康稳健发展。与时俱进的智慧建筑、智慧社区必将随之发展。此外,近年来,一些房地产项目已被验收和评级。
与国外相比,我国楼宇自动化产业起步较晚。早期的楼宇自控产品主要是约翰逊、霍尼韦尔、西门子等进口品牌。随着楼宇控制市场的不断发展,一些国产品牌纷纷进入市场。,但在国内品牌尚未成熟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楼宇自控系统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节能减排息息相关。虽然这早已司空见惯,但不少企业仍将“能效”作为自身系统改进的衡量标准,为客户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无论是更精确的温度控制,更舒适的气流,还是远程故障报警等都可以满足。尤其是对于即将规模化的智慧社区建设,更看重建筑和环境的高附加值,而建筑和自控系统绝对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我们都知道楼宇自动化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系统,对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但是很多物业从业者却不胜任。随着人们对楼宇自动化系统节能增效的要求逐年提高,对专业楼宇运维服务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因此,楼宇自控厂商可以将此需求作为企业的卖点;一方面,企业在系统调试阶段和售后服务阶段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工程领导和技术指导;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在一些高端项目上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双方合作的筹码。
业内有人将今天的楼宇自动化比作多年前的计算机,具有潜力但又极度“自闭”。因为在今天,虽然门禁、对讲、电梯、空调、暖通、供水等产品的楼宇安防和自控系统已经问世,使楼宇子系统在逐步更新换代,但真正的整体网络楼宇系统是仍然很少见,厂商一方面承诺向开放系统靠拢,但另一方面又因害怕市场变化而限制互操作产品的开发,这直接导致很多厂商不愿提供真正开放的平台,极大地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开明的厂商意识到了这个限制,开始使用昂贵的智能网关作为集成平台来实现互操作,或者使用智能路由器来解决上述缺点。楼宇自控行业已经蔓延,我们的楼宇自控厂商应该看清形势,不要盲目跟风国外,也不要按照老传统,以更长远的眼光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进行建筑系统的多系统集成。如上所述,当我们拥有一个开放的技术平台来收集和管理来自不同建筑系统和其他数据源的数据时,基于云的应用程序提供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从单一源点数据,这将使任何设施的操作更加容易和更实惠以实现更好的建筑性能。
此外,对于智能社区,楼宇自控系统中的“近场通信”技术尤为实用。通过这项技术,主人的智能手机可以起到门禁卡的作用,从而带来更高的安全性。该解决方案中的识别设备与使用标准读卡器的成本相当,但它也可以使用移动通信网络创建检查跟踪系统。
此外,实体安全卡系统可以通过生物识别技术提高出入口控制的安全性,高清摄像头可以更准确地记录和识别过去的信息,“需求响应”可以更好地管理用电并实现节能等。 .
总之,未来楼宇自控系统不再只是智能楼宇或智能社区的得力助手,而是深入其骨髓,进而影响其核心,让自动化提升“智慧”,让智慧引领自动化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