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发展的日益成熟,智能楼宇的兴起,人们对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楼宇自控系统的出现解决了楼宇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的需求,楼宇自控系统正在走向移动朝着系统开放、智能配电、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国外楼宇自动化发展现状
智能楼宇自控系统在国外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 1 阶段:中央监控系统。1970年代以来,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楼宇自动化系统逐渐从传统的手动控制仪表转向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该系统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央控制站,通过电子文档和电子数据记录和存储建筑物内各种设备的数据和状态,并将各种传感器的输入信号传送到相应的信息采集站(DGP)。中央控制站进行数据通讯,中央控制站给出的控制指令再通过相反的方式传回现场执行器。
第二阶段:分布式控制系统。从 1970 年代末到 1980 年代,16 位微处理器和 32 位处理器应运而生楼宇自控入门,这一时期诞生的 x86 指令集至今仍在使用。由于微处理器技术的成熟,该技术在DGP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处理器的应用使原本只具有信息采集功能的DGP发展成为具有控制、显示和管理功能的直接数字控制器DDC。技术改进使楼宇自控系统的功能以分布的形式划分为四个层次:现场设备级、操作分站级、中央监控主站级和系统管理级。在分布式控制系统中,
第三阶段:开放分配系统。现场总线的概念最早由美国 Inter 公司于 1984 年提出,经过多年发展,于 1994 年成立了现场总线基金会。最后,该基金会的成员共同制定并遵循 IEC/ISA SP50 协议标准,并就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现场总线用于连接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各个部分。得益于现场总线的开放互联网络和全数字化通信特性,中央监控站与各级设备形成高效的控制网络。. 此后,楼宇自动化系统演变为三层网络结构:管理层、自动化层和现场网络层。
第四阶段:网络集成系统。进入21世纪后,网络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个人电脑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办公用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企业内网。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WEB技术逐渐应用于智能楼宇系统。BS架构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一致性、实时性和服务响应的及时性。
国内楼宇自动化发展现状
1980年代初,我国才刚刚开始这方面的研究。这个时代的系统功能比较单一,综合性强、功能多样化的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1990年代中后期,系统集成技术发展迅速,加之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未来楼宇自控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21世纪后,楼宇自控系统因其便利性和节能效益日益显着而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形成一体化综合管理系统。但是由于当时市场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各个子系统的厂商都使用了自己的私有协议楼宇自控入门,
空调系统多样化接口
楼宇自控系统基本采用分布式控制方式和分布式控制方式,通过一定的控制网络实现,要求控制设备和楼宇设备遵循一定的通信协议。协议。楼宇管理系统及其各个子系统的集成,不仅体现在不同厂家不同系统的连接上,还体现在合理的产品整合降低工程成本上,还体现在及时的信息共享和联动运行上; 对于空调系统,同时也带来了使用预先规划好的综合布线系统,减少后期的布线需求,并通过远程监控等服务需求的实现,诊断和管理,这些要求的实现取决于空调系统的外部使用。通用开放通信协议标准。目前,在楼宇自动化领域,国际上流行的开放协议标准有两种:平台和协议。平台的实现需要使用公司的专用芯片。它不是国际标准,而是事实上的标准。其产品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由标准保证。的楼宇自动化产品在开放协议产品中具有较大的整体市场份额。该协议是美国采暖、制冷和空调工程师协会制定的全球首个开放式楼宇自控网络通信协议。协议本身保证了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和系统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它不依赖专用芯片,但同时也带来了小规模开发成本高的结果。该协议已被采用为国际标准,标准号为-5。
总结
如今,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智能化、信息化、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城市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智能建筑系统架构也将逐步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