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突破壁垒,进入标准化时代

时间:2022-03-29

摘要:标准缺失已成为行业“顽疾”。楼宇自控系统作为智能工程的“核心”部件,可以对机电设备和系统进行测量、监测、控制和调整,是大型公共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功能需求主导 2009年,在众多业内人士的呼吁下,我们与中国建筑工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开始了《规范》的编制工作。

近日,与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共同主编、同方泰德共同主编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获批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T334-2014),将于今年12月1日起实施。自此,设计、施工、试验、验收、运行和维护“全生命周期”的技术要求楼宇自控系统工程建设将有规律可循,困扰楼宇自控行业多年的标准“瓶颈”将被“打破”。

标准缺失成为行业“顽疾”

楼宇自控系统作为智能工程的“核心”部件,可以对机电设备和系统进行测量、监测、控制和调整,是大型公共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虽然楼宇自控系统在楼宇运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很多楼宇自控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只监控不监控、通信不兼容等问题,频频遭到社会诟病。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蒋毅表示,目前我国90%左右的大型公共建筑都配备了楼宇控制系统,但大部分“只监控不控制” ”,基本未能改善环境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影响。

施耐德电气全球解决方案事业部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服务总监刘晓田也有同感:“目前,公共建筑中的楼宇控制系统与机电系统、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脱节。等,导致通信接口和协议无法协调,楼宇控制系统无法发挥控制逻辑。”

事实上,困扰用户、集成商和设计人员的问题,如设计不准确、只监控不监控等楼宇自控系统工程,只是系统外部性能不佳。根本原因和行业标准的缺失是阻碍多方前进的最大“绊脚石”。

记者调查发现,智能领域的《通用布线工程技术规范》、《电子机房设计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标准规范相继出台,而相关技术楼宇自动化的要求只在“智能楼宇”中。《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上层通用标准零星提及,没有像以往的专业体系那样形成完整的工程指导规范。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企业和集成商缺乏相应的参考标准,乱用标准的现象时有发生,项目质量难以保证。在系统工程验收过程中,技术人员没有具体的、细化的指标值,难以准确、科学地判断工程质量,无法“检查”。“没有规则可以造圈,避免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是制定相应的标准,让每个人都有规则可循,保证智能项目的质量。” 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会长黄九松说。

功能需求占主导地位

2009年,在众多业内人士的呼吁下,我们与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启动了《规范》的编写工作。

五年后,《规范》于今年6月获批成为行业标准。

在谈及本《规范》的特点时,《规范》主编、副总工程师赵晓宇(博客)的话中不断出现“功能需求、功能设计”两个关键词. “以前,由于对空调、供配电等系统需求缺乏准确描述,设计人员和业主在设计阶段无法向自动化系统承包商明确提出监管控制要求,自动化系统工程合同也无法体现这些监管要求,在验收环节,技术人员只能检查系统测量和调整动作的有效性。《规范》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在供配电系统中,《规范》提出,系统监控系统应具有对重要参数进行监控、报警、存储等功能,同时对于低电压电容补偿电路的电容切换也应具备相应的功能。电压配电柜、低压进线和母联断路器等变配电设备对监控、报警、存储等项目有明确要求。“明确了各个系统的功能和功能要求下的技术要求,为设计人员和用户的操作提供了参考,进一步保证了项目的质量。

在明确了受控系统的功能需求后,受控对象与楼宇自控系统之间的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暖通系统的冷水机和电气系统的配电柜之前没有相应的接口,楼控的检测和控制受到很大影响,监控‘手脚’进不去, “眼睛”看不到它。监控。” 赵小玉说道。

这一次,《规范》对各个系统的接口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当楼宇根据功能需求搭建相应系统时,相关专业人员应向楼宇控制系统开放自己的通信协议,制定统一的接口文件,最后。形成开放、交互、可管理的楼宇控制智能系统,指导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我们不对具体的产品性能指标做严格的限制,只是根据功能需求的目标,规定了楼宇智能系统的构建和通信等基本问题。” 赵小雨补充道。

咨询热线: 0791-87879191
赣ICP备2020012442号-3 Copyright 2014 江西康沃思物联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