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建筑中的空调、照明、通讯、安防等系统不断产生大量数据,其中蕴含着未来的用户体验和商机。但对于业主来说,智能楼控能否带来实际的投资回报才是最重要的。通过与业主更紧密的协调与合作,系统集成商不仅可以辅助楼宇系统的自动化,还可以实现自控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集成。互连。
随着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台湾商业楼宇呈现两极分化的景象。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陆续推出新项目,试图巩固少数市场领域。从2016年开始,还有1288万平方米,可以看出已经发放了商品房使用许可证。一方面,虽然网络技术确实带来了实体百货、零售甚至商业写字楼的行为变化,但商业楼宇的租金和空置率并不乐观。可见,公用工程建设严重落后,引发投资者观望,反映市场远超需求的现象。
商业楼建成投入使用后,业主最关心的是如何提高租金收入和物业资产价值,提高投资回报率。客观地说,这是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管理服务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根据楼宇定位的不同,智能楼宇控制的需求也不同
在我们的众多客户中,有很多典型案例,比如一些高端写字楼业主通过实施智能解决方案获得了LEED或智能建筑认证,代表了商业卓越商业的最高标准建筑物,然后直接提高物业的租金价格。因此,从系统集成商的角度来看,谁能为客户提供一套优质的智能解决方案,谁就能赢得市场。
由于不同商业楼宇的定位不同,高端业主和普通业主对运营管理和智能楼宇控制解决方案的需求不同。部署在云端的智能楼宇管理平台,为不同需求的楼宇业主带来精准帮助,满足不同需求。成本优势是智能管理平台部署在云端,直接降低一次性安装成本。
楼宇运营团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页浏览器或移动终端轻松掌握云管理平台,实现快速响应和移动办公。同时,智能系统还支持自定义消息传输。如果大楼内发生紧急需求响应事件,即使管理员不在中控室,也可以通过移动端及时通知。
提高及时性
支持厂商远程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处理问题可以快速定位和解决,直接提高时效,降低成本。
安全升级
基于精心设计的云架构智能楼宇管理平台,设计充分考虑如何避免系统级单点故障,具体设计多机备份、负载均衡等部署策略,提供相对较高的SLA( Level ),无论是数据库还是应用服务器,都比传统的本地部署策略更可靠。
数据挖掘
在云端收集和存储建筑物中的各种设备数据。当数据量和来源达到一定规模时,厂商和客户都可以基于平台上的海量物联网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数据。商业信息。同时也为更广泛的数据和业务与第三方系统的集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物联网领域,我们正在积极开发一个安全、标准、通用的平台(图1),从建筑到交通,从工业到家庭,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引入这个平台。未来。
图1物联网云平台扩展策略
导入统一系统,打造通用网络平台
这个统一的平台将能够与标准协作开发软件和应用程序,同时收集、组织和分析各种产品的相关数据。升级或开发新功能和服务。并致力于联合合作伙伴,共同构建统一的一、标准开放的物联网云生态。
2008年至今,国内知名IC代工厂在台湾新竹、台中、台南科学园区的新建厂房办公楼均采用了控制系统和EBI楼宇管理集成平台。无论是在绿色能源、节能减排、智能化、人性化应用等问题上,公司每年都不断有不同的项目将这些需求推向更高的层次,这也带来了对系统平台和海量数据的各种需求。比如在严格控制的信息安全环境下,如何通过开放的网页浏览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实时响应,收集完整的楼宇信息和设备运行数据,作为进一步优化调试的依据,不断提升性能设施。
自2015年起,积极拓展云平台战略,成功为国内客户交付了支持私有云部署的智能管理平台。该平台可以为客户标准化数百个复杂的建筑。一体化、统一的标准管理和操作。在全球市场上,有大量的智能家居产品用户。在不久的将来,他们有望统一接入开放的物联网云平台。
公众每天大约有 80% 的时间在室内和各种建筑物中度过。同时,各类建筑消耗了全球约40%的能源和四分之一的水资源,排放了全球三分之一的温室气体。现在已经为全球超过1000万座建筑提供了自动控制技术和空调、安防、消防产品,Home&也是最大的收入来源,占比25%(图2)) 在建筑领域长期精耕细作明显。
图 2 2016 年各市场收入
不仅仅是系统交互,互联创造了人机/架构之间的深度对话
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正如我们的品牌承诺,是创造一个更安全、更舒适、更清洁、更高效、更互联的世界。人类生活和生产经营正在进入智能化时代。在万物互联的浪潮中,我们将继续推动楼宇自动化行业的技术发展、产品创新和解决方案的不断优化。
根据国际能源署 (IEA) 的数据,全球高达 40% 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建筑物。亚洲持续的城市化进程导致建筑施工增加。到2030年,以中国为例,还有200-3亿人口涌入城市,预计现有住宅将拆除一半以上,新增住宅和商业建筑约400亿平方米。同时,中国将新增约170个公共交通系统,55个大型机场,新建相当于世界25倍的道路。
这些都为物联网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应用和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基于物联网的建筑节能领域,如楼宇控制、能源管理、集成平台等
大楼内的空调、供暖、照明、通讯、消防、安防等系统会不断产生大量数据,数据量每两年翻一番。未来的用户体验和商机都隐藏在这些基于互联所产生的大数据中。真正的互联不仅仅是系统的简单交互,更是人机与建筑的深度对话,可以使建筑的各个系统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大大提高能源效率和运营效率。
具体来说,物联网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是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图3),基于物联网、云等新技术的应用计算、大数据等,实现楼宇自控系统与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不仅可以提供出入口门禁和人流管理优化、照明、温度和温度自动调节等一系列智能化功能。湿度、电量监测、应急响应等功能。
图 3 智能楼宇互联有助于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不仅如此,还基于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业主高效处理各种楼宇运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让医生看更多病人、让学生专心学习、打造机场等。安检通道更高效。便捷畅通,让轨道交通更加准时有序。这就是架构的使命——通过构建智能优化用户体验并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建筑智能楼宇楼宇自控,从商业投资的角度来说,是开发商或运营商的资产,是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但随着楼宇的老化,陈旧的内部及周边设施将给楼宇的管理和运营带来越来越多的麻烦,更要为楼宇的租户和客户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务和用户体验。建筑物;此外,随着安全相关设施的逐渐老化和失效,会给建筑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如何更好地保值甚至增值建筑资产,是投资者密切关注的问题。
资产价值增长7.5% 的智能建筑投资高回报
与普通建筑相比,智能建筑可以减少 50% 的能源使用。建筑物的智能设计和建造将在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节省高达 9% 的成本,同时将资产价值提高 7.5%。共享网络硬件可以节省8%-12%的安装成本。此外,升级能源系统将产生 20%-30% 的投资回报,并使建筑资产价值增加三倍。
为了评价一栋建筑目前的智能化水平,需要在同类建筑中确认某栋建筑的智能化水平,了解与智能建筑领域先进案例的差距。这种智能水平可以说明业主和运营商如何根据自己的业务目标,以更有针对性的方式提高楼宇智能并实现增值。
2015年,智能建筑评价系统上线。这款快速、全面、易用的评估工具可对楼宇安全与安保、绿色节能、高效便捷三大领域的 15 个子系统的智能水平进行评估。对于评分,每个子系统的评分从输入类型、可用率和设备覆盖率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同时,随着未来智能设备的不断升级,评分系统也可以灵活更新,从而更准确地感知智能建筑的发展水平。
基于该评价体系,在印度、美国、中国、中东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智能建筑调查活动,“智能建筑研究白这些地区的“论文”已经发布。目前,全球约有4200栋楼宇接受了智能体检,涵盖机场、酒店、医院、商场、写字楼、公寓、学校等多种物业类型。
体检结果显示机场比写字楼更智能
调查结果显示,机场通常是世界上最智能的建筑。在印度和中东,酒店和医院在情报方面排名第二和第三;在美国,政府办公室和医院受到密切关注;在中国,地铁站和购物中心。各个地区排名靠后的房产类型有:美国的住宅和写字楼;印度和中东的住宅楼和学校;以及中国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办公楼和学校。
近年来,台湾最受关注的公共工程是桃园国际机场。它的1号航站楼和2号航站楼都使用了大量的控制系统。两个航站楼的OCC控制室( )均以EBI为单一集成平台。航站楼的火灾报警、电力监控、空调控制、摄像头、门禁安防等各个子系统也陆续更新整合。这些跨系统的集成和联动控制是我们的强项。
去年7月推出的EBI R500软件提供了覆盖整个楼宇系统的统一界面,不仅简化了运营控制,还帮助客户做出更快、更明智的决策,从而有助于规避风险,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事件和停机时间。将可持续应用于机场、车站、写字楼、工厂等。与之前的EBI R430相比,系统性能优化可将现有系统容量提升200%,减少大规模系统开支。
软件采用开放式系统,包括HTML5、AWS、OPC、ONVIF等兼容,此特性便于与第三方系统集成,使用云连接和手机APP提升运营效率,并确保设施更安全。
总的来说,万物互联是大趋势,物联网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图4))将有助于应对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诸多挑战。在节能减碳方面,建筑领域的潜力甚至大于工业和交通领域。今天的网络技术和产品可以全面实现楼宇智能化,所以这也是未来大中华区极具增长潜力的领域。
图4 物联网在建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更多最新行业资讯,欢迎点击永丰网“今日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