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治理问题日趋复杂多样。为进一步挖掘城市发展潜力,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16年,杭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城市大脑”,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今天,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杭州“城市大脑”的建设成效如何?如何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能化?经济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研,为读者寻找答案。
当城市装上“大脑”,会产生怎样的精彩反响?今年年初,杭州“城市大脑”数字界面亮相,集成了“离场付费”、“看病付费”、“多跑一小时”、“非出行付费”等38个应用场景。浙一急事”,将“城市大脑”融入市民手机中。
这是杭州“城市大脑”提升治理效率的最新成果,也是城市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能化不断进步的生动片段。
2016年,杭州在全国首创“城市大脑”。在此带动下,杭州探索城市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根据最新的《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报告(2020)》),杭州在全国数字治理指数中排名第一,正在成为“最智慧城市”。
一键直接在线访问全流程
“亲情在线”勾勒数字政务
数字是城市治理的密码,“城市大脑”让杭州成为数字系统治理之城。
“我只听到楼梯的声音,但没有人下来。”这是很多企业的感受,政府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但是在杭州,不需要去现场,也不需要繁琐的手续。 , "以秒计"。
仅通过新平台,点击申请杭州“鲲鹏计划”制造企业规模奖励,100万元奖励即刻自动到账——这是财务人员王晓丹的真实经历几天前。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经济运行司司长卢夏峰告诉记者,这是杭州市实施的“新制造计划”的配套政策,主要影响制造业全年营业收入。第一次。对一定规模的企业,给予不同等级的一次性奖励。但该保单申请流程复杂,难以及时缴费。 “去年奖励了30家企业,审核材料用了30天;今年增加到300多家,人工审核的难度可想而知。”陆夏风说。
这是同一个平台。去年2月,杭州企业的多名员工每人收到政府500元的新冠肺炎疫情补贴。并且会实时到账。这种做法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
这个被企业点赞的平台是“亲情在线”。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杭州率先建立“亲情在线”政商关系数字化新平台,开创了优惠企业政策精准推广、补贴资金实时发放的先河。平台上线后,共有27万家企业和80.5万名员工通过平台享受政府补贴。资金77.3亿元。
“‘亲情在线’体现了城市大脑最基本的治理理念:诚、正、直。”中国工程院院士、杭州市“城市大脑”首席架构师王健表示,这是近年来浙江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与“城市大脑”的有机结合,倒逼政府流程再造,让更多部门实现政务数字化协同,引领基层治理改革。
p>
在“亲情在线”平台的总体框架下,杭州将无传感器智能审批融入全市智慧管理系统,打造“网上行政服务中心”,聚焦企业事务全生命周期,启动“工业项目全方位服务中心”。办理审批”、“企业五险一金登记”等“一件事”联动事项。
以往,新华三为1.5万名员工办理“五险一金”缴费事宜,需要4人连续工作3天,才能对接多个部门。如今,“亲情在线”平台结合了人社、医保、公积金4个事项,企业只需填报一次,即可同步完成所有事项。有注册项目。公司政务处处长齐杰辉说,“现在一个人两三个小时就能搞定。”
“要让百姓和企业像网购一样便捷,最终实现‘零纸张’、‘零人工’、‘零时限’、 “零运行次数”。”杭州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石甜甜告诉记者,“清清在线”已推出330条直接惠企惠民政策,累计52.3万家企业已登录平台为普通市民服务。超过 200 万人。
一方面,有了大数据“跑腿”,人和企业就跟网购一样方便;另一方面,政府职能转变,政府部门像淘宝客服一样随时在线。
“去年10月刚入保的公司应届毕业生,为什么申请生活费失败了?”杭州某企业通过互动交流版块在线咨询。立即将问题转发给“二业务D”进行在线回复。
走进西湖区行政服务中心“勤情在线”和“勤情D中”服务中心,“主任D中”、“主管D中”、“管理中D中”办公桌上的工作号牌特别显眼。打开“D小二”工作日志,里面详细记录了公司的咨询时间、解决方案等。自去年6月29日“青青D小儿”服务平台上线以来,这项工作从未间断过。
为促进线上线下服务的有机融合和互补,杭州推出了1750余家“青青D小二”合作伙伴智能客服,为企业“7×24小时”提供线上事项和政策。一对一专属线上服务共收到8.6万次查询及回复,公司好评率达90%以上。
以“青青在线”为代表,在杭州“城市大脑”的全力支持下,“健康码”、“复工复产数字平台”等多项“第一”成为全国打赢这场战斗的功臣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现场数据指导服务
在“驾驶舱”中感受城市的脉搏
“先生您好,贵司2016年申请的将于2021年2月到期,目前系统没有看到您的续签申请,需要申请续签吗?” “是吗?我忘了,谢谢提醒。”
本次通话,是杭州高新区(滨江)相关部门的来电内容。此类服务通过电话、短信、面对面通知等多种方式在高新区(滨江)各地开展。
企业协助服务“不请自来”的精准力量的来源是什么?原来,去年11月,杭州在“亲情在线”平台上试点城镇(街道)建设“亲情”数字驾驶舱。通过数据共享和算法集成,驾驶舱可以在“青青”平台上实时监控辖区内企业的日常运营情况;同时,可以及时指导线路或区域开展线下工作,实时跟踪任务进度,破译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问题。 “最后一英里”问题。
目前,数字座舱推动的基层治理应用场景在杭州并不少见。
在楼宇园区,驾驶舱充分发挥数字化赋能企业服务、主动引领服务、主动挖掘需求的乘数效应。
记者走进杭州市江干区四季青街的“青青”数字驾驶舱,大屏幕上跳动着今年注册企业数量、累计税收等数据。有了数据引导,职能人员只需要坐在“驾驶舱”里,就能感知城市动态,掌握全局管理情况。
“我们街道是杭州楼宇经济的主战场,有88栋商业楼宇,9971家企业。如何管理?如何服务?驾驶舱的建造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四季青街道办主任孙强告诉记者,街道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的50名“D小辈”分工协作,从规划建筑产业定位、稳业务、协调保税、建筑企业综合管理、城市管理等,为企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滨江区昌河街驾驶舱,是杭州首个街道级平台“亲情”驾驶舱。据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新注册企业注册资本达到1000万元以上时,驾驶舱会发出来访提醒,格子“D小儿”将发起团体上门服务提供准确的政策解释、咨询响应等服务。
石甜甜告诉记者,今年,在完成今年各区县(市)试点乡镇街道“清清”驾驶舱应用的基础上,杭州还将根据具体情况定制开放个性化数据接口。以各地实际需要。给基层数字驾驶舱,帮助基层管理者做分析、判断和企业服务。
在商圈,驾驶舱与市场监管、公安、城管等系统对接,打破数据壁垒,提升治理效率。
位于杭州市下城区东新街新天地街,集商业、百货、娱乐等业态于一体。入园、30秒内签到等场景有效实现。
以智能电梯为例,驾驶舱配合市场监管电梯管理系统,在线监控区块内123部电梯的状态。一旦发现电梯出现故障,将立即自动向小区、物业等相关工作人员发送短信。 ,从报警到现场处置仅需7分45秒。
“得益于城市大脑中枢协同机制,街道级数字座舱可与市场监管、公安等系统数据协同,实现精准智能控制。打破数据壁垒,专职安保人员在新天地区从原来的170个增加到80个,整体治理效率提高了。”东新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唐凌峰告诉记者。
在基层社区,座舱与“熟”“熟”的“武林阿姨”合作,打造线上线下互动治理模式,问题实时可控,处置精准高效。
“百泽巷3号2单元入口处的水管结冰,请尽快处理。” 1月8日,杭州市下城区武林街道数字驾驶舱平台弹出新事件。受寒潮影响,武林街竹干巷社区多处水管出现问题。街道协调后不久,水务部门上门处理。
如此快速的响应,得益于“武林阿姨”和“码报”数字座舱应用场景。
68岁的王洪武是竹干乡社区居民,“武林阿姨”成员。她告诉记者,过去发现问题,要先用书登记,再电话报,上门报……整个过程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今,一旦发现问题,只需拍照、扫码,通过“1call”上传至数字驾驶舱。值班人员会第一时间整理资料,对上报的问题进行任务分配。
数据显示,自去年10月“武林阿姨”和“码报”上线以来,辖区内已有880余名“武林阿姨”和电网人员完成登记,收集信息6117条,收集数字驾驶舱信息。分流、协调、指挥、处置等系统作战能力突出。
“让数据由‘别人查看’变为‘自己使用’;让不同部门的数据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更多价值,这是杭州城市大脑建设的重大变革。”王健认为,数字座舱可以让政府部门“向前看、向后看、向左看、向右看”,从“人脑计算数据”转变为“城市脑计算数据”,实现城市管理无盲区。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城市治理体现“智慧”观念的转变
城市治理中最需要解决什么,群众最期待什么?计划什么,推出什么。这是杭州“城市大脑”加速“进化”的唯一方向。
不排队、不吊杆、不扫码,杭州西湖景区69个停车杆全部“下岗”,“离场付费”将播放时间从20秒缩短到2秒以内。作为全国首个拆除停车杆的城市,杭州“无杆停车”回收率达到92.5%。
从挂号、检查、检测、配药的往返付费,到“看病付费”、“最多一次付费”、“就医舒适”,杭州红十字医院成为杭州市第一家医院。全国取消自助机。目前,全市343家医疗机构全部开通“舒适就医”,累计服务5973万人次。
从“低头进入”到“抬头微笑”,从到处排队到30秒入住、20秒入园,目前“30秒入住”覆盖杭州613家酒店,服务642万人次,“20秒入园”覆盖206个景区(场馆),服务1835万人次,促进游客“多游一小时”,全市增收100亿元。
这些应用场景均来自杭州近期发布的“城市大脑”数字界面。界面首页闪过一句标语:“让城市思考杭州会议系统楼宇自控,让生活更美好”。包括38个应用场景、366个工作项,可以找车位、查天气,还提供健康码、舆情直通车、12345民生平台。
实用APP的背后,是城市数字化治理的实力。杭州作为1000万人口的省会城市,人口流动大,管理要求高,突发变数多。 2016年“城市大脑”诞生时,它的使命就明确了——解决城市“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顽疾。王健曾感叹,红绿灯和交通摄像头在同一根电线杆上,但因为没有数据连接,摄像头看到的永远不会变成红绿灯。
数据不可用,交通不畅。从对交通拥堵的感知出发,杭州将目光投向了城市车辆的“车流量”。王健拿出一组数据:杭州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60万辆,高峰期30万辆,高峰期只有20万辆。因此,交通拥堵控制的对象不是360万辆机动车保有量,而是高峰期额外增加的10万辆在途车流。
2017年,“城市大脑”接管杭州128个路口信号灯,试点区域出行时间缩短15.3%,高架路出行时间节省4.@ >6 分钟。在杭州主城区,“城市大脑”平均每天报警500多次,准确率达92%。杭州萧山区120救护车等特种车辆到达时间缩短50%。
根据“在途音量”,不仅可以“指挥”信号灯优化时间配置“堵塞控制”,还可以精准“大音量”。
根据大数据分析,杭州高峰时段0.5万辆增加到1.5万辆,不会导致延误指数暴涨。为此,杭州推出了“非浙A快速通行”场景,为非浙A车辆高峰时段前往杭州办事提供便利。目前,“非浙A急事”工作日日均申请量超过5000人,累计申请量已超过80万。
把路还给人民,把时间还给人民,从数数开始。杭州成为第一个实现“紧急车辆不用闯红灯”的城市,第一个通过数据计算有序放宽“限行措施”的城市。随着人口净增120万,路面总面积因建设而减少20%,杭州的交通拥堵排名从2014年的第2位下降到今天的第31位。
目前,杭州已建成48个应用场景、390个数字座舱,涵盖公共交通、城市管理、医疗健康、基层治理等11个领域。城市”。(经济日报记者黄萍)
调查笔记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成长”
杭州之后,全国500多个城市部署了“城市大脑”,全球有1000多个。这似乎印证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杭州市总建筑师王健所说的“城市大脑”说:“城市大脑是‘杭州送给世界的礼物’。”原因可能很多,但关键的硬核是杭州独有的“创新基因”。
新世纪以来,从“天堂硅谷”到“一号工程”,从建设创新型城市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负责人杭州变了。一届又一届,但都把数字经济作为发展的“压舱石”。目前,杭州拥有全国1/3的互联网公司。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2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随着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杭州无疑成为了“排头兵”:率先提出“建设数字经济第一城”,率先开展5G车联网试点,率先诞生超大规模云计算操作系统,率先实施“企业云”,率先建立互联网法院,率先打造“移动支付城市”。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几乎是杭州人最先感知和体验的。
“第一进军”涉足“深水区”,政府改革是基础,必须先行。在杭州,市政府说了两个家喻户晓的词,一个是“有疑心的坚定支持”,一个是“我负责日晒雨淋,你负责兴旺发达”。
2016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杭州作为省会带头,为“城市大脑”积累海量“数据细胞”。 2017年,在大多数人对“城市大脑”还不熟悉的2017年,杭州大力开拓全市59个单位,采集数据超过230亿条;云栖镇还成立了十多个专项工作班进行研发。基地与企业、工程院所共同开拓资源,开展城市发展创新实践。
“城市大脑”离不开企业的创新主体。 2016年4月,云栖镇十几家企业自发联合研发“城市大脑”。阿里巴巴做云计算,海康威视提供以视频为中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中控信息公司承担交通大数据处理和红绿灯自动计时算法开发……他们的先进理念和顶尖技术与杭州的“城市”息息相关。创新基因”一拍即合。
2020年《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报告》显示,杭州的数字治理指数位居全国第一。但在王健看来,这仅仅是个开始。杭州注定会有更多精彩的赛事。 (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