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楼宇自控系统智能照明控制技术

时间:2022-06-30

在社会环保大环境的影响下,绿色的概念已经蔓延到各行各业,建筑照明控制系统在这种氛围下获得了足够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在设计建筑或住宅时考虑到照明对生活的影响。在建筑设计中,智能照明系统应用于各个角落、办公室、走廊、公共卫生区、公共活动区等。这样的设计不仅实现了建筑照明的整体管理,节约了用电资源,而且倡导了环保。节省了人力。基于该技术的照明控制系统就是将技术的优势充分应用到实践中,是智能化设计的基础。

1、技术的概念

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速、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信技术。主要用于各种短距离、低功耗、低传输速率的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以及周期性数据、间歇性数据和低响应时间数据传输的典型应用。由于其优势,应用于楼宇照明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楼宇智能照明系统设计

(1)系统设计

在楼宇智能照明系统中,系统的建设需要四部分的配合与协调。

包括:

网络协调员

主要协助维持网络通讯的正常。它与核心处理器进行双向通信,可以发送和接收数据信息,确保将有效信息传输到目的节点。

路由器

当通信距离比较远,线路条件比较差时,应该安装路由器,增强信号强度,保证信号通信的覆盖范围。

终端

它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感应器或红外线感应,来达到省电的作用,是一种省电装置。通过将感测到的数据信息传送到下一级来达到被控制的目的。该设备还可以双向通信,将从子网中心获得的控制消息转发回来。

子网中心

本设备直接安装在灯具上,获取感应信息,并通过格式转换和控制处理过程将信息传输出去。

(2)网络设计

在网络设计中,和普通局域网设置一样,网络地址分配和网络拓扑也要考虑。

该技术具有强大的 ad-hoc 联网能力,Zig Bee 大规模联网能力——每个网络 65,000 个节点,每个蓝牙网络只有 8 个节点。由于Zig Bee底层采用直接扩容技术,如果采用非信标模式,网络可以大幅度扩容,因为不需要同步,节点加入和重新加入网络的过程非常快,一般在1以内第二,甚至更快。并且它基于IEEE标准协议,因此负责物理地址的维护、分配和管理。分配地址时要保证地质的唯一性,避免重复造成的网络冲突。在组网过程中,协调节点自动分配一个16位的网络地址。

(3)网络通讯

在网络通信中,编写软件时需要注意数据帧设计的三个方面:

报警框

是保证灯光控制系统正常运行的最直观的反应。当照明系统出现异常工作状态时,该报警帧会将消息传递给相关节点。

回答框

响应帧可以根据要求反映照明系统当前的工作状态,并具有查询和反馈功能。

控制框架

控制帧包含控制参数、控制属性和地址。其中,控制参数和控制属性与处理核心和控制端的数据格式类似。地址信息包括源地址和目的地址,都是节点内的物理地址或组地址。

3、楼宇智能照明系统实现

(1)无线网络的实现方法

在节点中,包括PCB绘图、原理图设计、芯片选型等。节点有体积小、成本低等要求,主芯片电路非常复杂,所以双联的设计采用层板。在核心电路的设计中,包括芯片选型、原理图设计、PCB设计等工作。在DA电路的设计中,包括DA芯片的选择、原理图的设计、RF部分的设计。软件方面,系统采用的开发技术为单片机,在编程开发过程中应用IAR编程环境。该节点主要负责接收和处理串口数据。包中包含用于操作常用寄存器的宏,以及调用和重新定义函数所需的文件。串口数据的接收和发送、系统信息的输入、输出和显示都有相应的功能标准。

(2)控制端的实现方法

在基于技术的楼宇智能照明系统中,控制终端主要包括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电脑、ARM板等,同时应用了图形用户界面和数据库技术的开发。根据用户对终端控制设备的不同要求,可以设计不同的软件语言,既防止设备管理不一致造成的混乱,也更有针对性。首先搭建相应的语言环境,根据设备下载不同的安装包和工具包。然后根据提示进行安装操作和窗口的创建,在实际需要的环境中添加必要的组件。由于控制端需要同时控制多个任务,设计了一个多进程程序窗口。其中,有负责交互控制终端内嵌数据库信息的进程,有通信处理核心的进程,也有支持触摸屏、鼠标等输入设备应用的进程。通过共享内存,进程可以相互通信。

结论

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化标准也在不断升级。楼宇控制系统中的照明自动控制系统是一种智能化产品。它在大型建筑物的建造中越来越普遍。基于技术的楼宇智能照明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不仅实现了照明系统。建筑的智能化管理,增强了建筑施工的一体化,保证了节能环保的效果,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这项技术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将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创造更多。价值。返回搜狐楼宇自控系统 灯光,查看更多

咨询热线: 0791-87879191
赣ICP备2020012442号-3 Copyright 2014 江西康沃思物联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