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观分析:商业银行逐步构建全渠道、场景化、平台化的获客模式,触达更广泛的客户群,保障基础客户群的持续增长。同时,商业银行高度重视手机银行APP运营,将基础用户转变为理财、贷款用户,提升用户层次,不断挖掘用户价值,提升用户价值贡献度和忠诚度,赋能零售银行实现快速发展。
一、手机银行季度活跃用户分析:行业总规模6.51亿用户,重点提升用户价值
手机银行整体活跃用户数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2022年一季度,手机银行服务应用行业活跃用户数6.51亿,环比增长0.58%。一方面,银行延续开放银行理念,基于开放平台提升用户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着眼于提升用户体验,促进MAU向AUM的转化,提升用户价值。
从具体APP的活跃用户数来看,2022年第一季度,工商银行APP、农行APP、中国建设的活跃用户数银行APP继续位居前三,分别为1790户。7.1万户、15814.万户、14.709.0万户;招行APP活跃用户数9005.6万户。
分析师认为,手机银行APP作为零售银行服务和运营的主要平台,是银行最重要的平台,活跃用户数量保持稳定增长。同时,手机银行APP与银行战略和业务的联系更加紧密。例如,工行手机银行聚焦“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版本五人五方面设计,提升全用户和重点客户群的服务能力。同时,强调价值创造和服务生态优化,打造千人千人的全程出行。面对面的个性化服务体系。招行APP围绕“大理财价值循环链”战略,推出财富开放平台,打造“超超宝”产品,推动年轻客户、信用卡客户向理财客户转型。平安口袋银行围绕“五位一体”发展战略,从合作场景的引入、共性业务的智能推荐、智慧一级渠道的打造、信用整合等方面推进开放、智能化、综合化经营。
二、手机银行用户粘性分析:经历用户增长后,仍面临用户粘性低的困境
手机银行APP在大力争夺在线流量以实现用户增长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升用户忠诚度和用户粘性。从人均上线次数来看,工商银行APP、建行APP、招商银行APP人均活跃用户数相对较高,用户粘性较好。营销活动和其他促进者。
目前,手机银行APP的用户粘性指数普遍偏低,说明手机银行APP在经历了用户增长后,面临着用户粘性提升的压力。原因如下:
相应地,银行APP在品牌形象建设、内容社区、体验优化等方面采取多项措施提升用户粘性。
分析师认为,目前手机银行APP的经营战略重点是金融转型和AUM提升以提升用户价值,而用户粘性是提升用户价值的关键。转化货币化的基础。因此,各款手机银行APP将更加注重以用户体验至上的原则优化和完善运营管理,包括全程服务流程的改造、加强用户体验评估、强化体验管理等。
三、手机银行创新:深化财富管理服务,加强ESG个人金融产品创新
2022年一季度,手机银行功能创新主要是深化理财服务;同时,探索个人碳账户,加强ESG个人理财产品创新。
一是伴随财富管理服务。比如,建行手机银行新增了财富账户,入驻基金公司可以为用户提供投前、投、投后的全程服务。此前,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交通银行、宁波银行手机银行等也推出了财富开放平台,合作机构以基金公司为主。财富开放平台主要通过向各类机构开放部分经营权,充分发挥各生态方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能力。推动商业银行财富管理模式由“代销”向平台化,用户可以获得专业的全程陪伴服务体验和个性化服务,商业银行可以获得各生态方资产管理和用户运营的专业生态能力,生态方可以获得商业银行。流量和运营赋能。
手机银行“财富开放平台”模式
工行手机银行7.0也实现了从单纯的财富管理向财富陪伴的升级,建立了贯穿“投前、投中、投后”的财富陪伴服务体系投资前,为客户提供投资教育及咨询服务,可一键查询客户资产配置健康状况;在完善的产品分析和风险确认的基础上,提供友好的产品交易交互体验和交易指导,帮助客户快速完成产品购买交易;投资后为客户提供资金票据和资金承兑服务。月票可以按月汇总客户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权益的变化楼宇自控市场规模,资金承兑可以为客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提醒和便捷的承接操作,确保客户资金投入不空虚,提供资产配置优化建议。
二是部分银行推出个人碳账户,银行将加大ESG相关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力度。目前,一些银行已经开通了个人碳账户。自动采集不同场景下的个人低碳行为数据,包括低碳出行、线上业务办理等,通过科学的测算方式,累计个人碳减排量,并提供支付优惠、积分、绿色出行券、树种植公益等权益,鼓励用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ESG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方向
分析师认为,ESG与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商业银行的ESG表现逐渐成为评价银行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ESG相关的个人金融服务方面,目前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预计未来银行将加大ESG产品创新力度,手机银行仍将是主要服务渠道。在环境层面,银行可以支持个人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在社会责任层面,银行要遵守反洗钱规定,控制奢侈品消费贷款规模;在治理层面,银行需要支持个人财务的总体平衡并防止过度放贷。
免责声明:本文中易观所引用的第三方数据等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易观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论如何,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依据。本文版权归发布者所有。未经易观授权,严禁以任何方式复制、引用或使用易观发布的任何内容。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经授权使用,均应引用原文并注明出处,分析观点以易观发布的内容为准,不得删减、添加、拼接、解释、歪曲等。易观不对因使用不当引起的纠纷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向相关责任主体追究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