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0年8月4日第4期
内外联动,加快青岛中心活力区建设
□青岛日报/青岛观点/青宝网记者王杰周伟
朗朗上口的宣传语“来城阳,飞起来”让城阳的名字有了人体的温度。换言之,将阳光精神化,植入城市基因,作为发展的资源,是城阳区独有的创举。
阳光明媚。在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中,城阳区被定位为青岛对外联系的中心活力区,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面对疫情冲击,如何找准发力点,找到区域发展足够动力的引擎?采访中,城阳区委书记、青岛市高新区工委书记、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工委书记王波自信坚定、坚定从容,并明确列出了“城阳之道”。
“信心比金子更宝贵,决心不可动摇。”王波说,“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城阳将着力决战打赢年度任务,继续做‘排头兵’全市15次攻势中,全面抢占“五个高地”,用改革后的“冲击演练”,不断强化关键“穴位”,拿出标新立异、威力强大、突破性的真招招兵买马,精准发力,集中力量解决棘手的问题,并努力交出出色的发展报告卡。”
“进一步弘扬‘阳光’底蕴,让阳光底色更加醇厚,为青岛中心活力区建设打造内外联动、阳光高效的发展生态”
3月24日,“阳光城阳-北京客厅”在北京正式挂牌。 7月28日,深圳——“阳光客厅”开幕,青岛城阳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揭牌。活动还推动城阳区重点活力打造青岛中心活力区 区内签约正微偏光片、国之激光北方研发制造中心等10个深圳(粤港澳)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123亿元人民币。
近年来,城阳区以实际行动“学深赶深”,努力抢占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的高地。 2019年城阳区项目资源阳光大会在深圳成功召开,2035年计划实施的277项重大项目资源现场发布,总投资3700亿元,反响热烈。
“阳光发布”可以说是城阳一贯秉持的“阳光理念”的具体体现青岛楼宇自控系统,是“阳光城阳”建设的代表举措。
“‘双招双引’是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深入践行平台思维和生态思维,围绕顶层提拔、阳光释放、揭发“四大机制”,和线上招商,已经取得了全球性的成功。内光招募“城市合伙人”,邀请创业者这样写“剧本”。我们要做一个好的“现场经理”,实现创业者的创造力和创新。有创业者告诉我, '我们正在跑步,阳光即将来临'。”王博说。
今年以来,城阳区已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16个,签约项目累计储备超1000亿元。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在精准设计、统筹资源、加强联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引进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定位的“大佬”和好项目,做到确保全年引进和签约180多个亿元以上新项目。储备超过2500亿元。
创新的唯一途径是赢得人。城阳区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举措,创新推出人才产权共有住房政策。截至6月30日,共有1.3万人报名参加人才共有产权住房政策,共有6455人签订人才协议。今年上半年,城阳区引进各类人才1.02万人,同比增长46%。
“阳光城阳”自2017年提出以来,已经走过了三年的时间。 “这三年来,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让阳光照进每个人的心里,让每个人都能享受阳光,希望阳光,践行阳光。”王博说,“在此基础上,我们科学设计了‘阳光城阳’2.0’,提出了‘阳光党建、阳光政务、阳光发展、阳光治理、阳光生活’五个新项目。青岛内外联动的中心活力区,营造阳光高效的发展生态。”
“在投资上继续努力,坚持‘项目为王’,走出去,出手,出手”
做好“六稳”“六保”,核心靠投资和项目。 “面对当前形势,要继续在投资上发力,坚持‘项目为王’,走出去、有所行动、有所作为,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这将有效推动GDP增长。”王博说。
王博明明列出了“城阳戏”——
尽一切努力进行有效投资。一方面,做实实在在的存量项目。加快推进现有在建项目456个,全年投资524亿元;今年新开工项目285个,投资315亿元;突出改善民生,继续抓好旧改项目61个、旧小区改造11个,计划总投资1133亿元,年内完成投资160亿元。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增量项目。 “阳光发布”方面,重大项目资源至少每两个月发布一次,规划设计、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教育等专项项目年内发布4次以上。
非凡驱动工业增长。产业是城阳的传统优势。要带动增长,首先要在产业上有所突破。城阳实施产业投资三年翻番计划,从鼓励增量企业加快产业化、支持存量企业转型升级等7个方面提出16项扶持政策,力争实现产业投资年均增长45%到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100多个,两化融合等示范项目达到100多个;规模以上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800亿元。
大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加快发展高层工业建筑经济,联东U谷夏庄智能制造园作为全省首个高层工业建筑项目,实现了首个规划、首个建成、首批入驻企业三个第一一起安顿下来。园区于7月11日正式开园。截至目前,已有36家企业入驻,预计招商引资企业达100家。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以上,税收6000万元以上。
突破,用好资本市场。上半年,城阳共引入备案基金13只,备案规模51.64亿元,实际到位40亿元。今年,城阳企业的上市也实现了新的突破,新增上市公司4家,目前已达到10家。
“有条件、有能力、更有担当,争做青岛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先锋’”
工业互联网成为新风口,制造业开辟了工业互联网最大的应用场景。
作为城阳特色支柱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生产的高速动车组占全国份额的60%,城轨车辆占全国份额的20%。现已发展成为全国唯一集高铁和地铁车辆生产、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国家基础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城阳还加快构建以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健康为主导的高端制造业体系。拥有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各类技术创新平台。 182.
“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更有责任成为青岛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先锋’。”王博说。
借力青岛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大势,城阳正在实施工业互联网加速发展三年计划,组织企业利用海尔卡奥斯等互联网平台资源开拓销售渠道,寻求新订单。目前,全区已有3746家中小企业完成海尔卡奥斯平台注册,年内将达到5000家,推动工业互联网转型项目100多个。
以工业互联网项目建设为引擎,提升高端智能制造转型动力。近年来,城阳推动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项目200多个,完成投资近20亿元。到2022年,预计城阳将引导建设300多个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项目,选择200个典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培育10家智能(互联)工厂、50家数字化车间、50条自动化生产线,引进和培育10家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
重点依托中车四方股份等龙头企业,用三年时间打造国内知名的专业化、专业化的轨道交通行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全产业链、全价值云制造服务平台支持的轨道交通。链式信息交互、智能协同的产业生态,助力5000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建设。
“突出制度性、整体性、协同性,促进行政区域和功能区域协调融合发展,打造相互赋能、融合发展的共同体”
去年,全市功能区改革试点,使城阳区、青岛高新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成为三区协同、赋能、一体推进的发展共同体。这让这座年轻城市的奔跑步伐更加帅气帅气。
“市委的决定中蕴含着深刻的战略考虑和胶州湾北岸开发的良好用意。这是对三区、全市乃至全省的重大利好。必须1+1+1>3 今年胶州湾综合保税区划归城阳区管理,城阳区对外开放优势进一步放大,环海经济开发区将与后空港时代的“未来之城”,共同打造引领城市未来发展模式的活力区。”
高新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定位,打造青岛、山东半岛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高峰。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将利用国家高铁技术创新中心独特的创新平台,建设世界领先的特色产业园区,尽快形成5000亿级产业集群。同时,建设为轨道交通行业提供综合服务的“未来高铁城市”。作为这些功能区发展的沃土,城阳区将主动为功能区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提供服务保障,构建融合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
“我们成立城阳区、高新区、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融合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发展,促进行政区划协调融合发展区域和功能区,打造相互赋能、融合发展的社区。”王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