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北京市政协今天召开“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座谈会。记者获悉,目前,北京首都机场三个航站楼已安装AED(自动体外除颤器)69台,大兴国际机场已安装AED 40台。政协委员认为,AED是英文缩写,公众认知率低,建议加装中文标识和适应症。
首都机场安装69台AED
全国政协民生建设民主监督组、全国政协“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专题调研组成员今天来到首都机场调研。在值机区的问讯处,工作人员拿出一个AED说:“有两个电极片,一个贴在锁骨底部,一个贴在胸部底部。我们会根据语音提示进行操作,除颤完成后,我们将帮助乘客进行胸外按压。” 在地下一层的墙壁上,有一个醒目的橙色区域,配备有AED设备,并附有中英文操作说明。任何乘客都可以打开玻璃窗取出设备使用。
AED被誉为可以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救命神器”。据首都机场医院院长刘兆奇介绍,2006年民用机场航站楼楼宇自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首都机场率先在T1航站楼安装AED。目前,首都机场T1、T2、T3值机区、候机区、入境通道、行李大厅共配备AED 69台,备用机8台。候机楼内共有9个医疗站。2018年首都机场候机区接待有医疗需求人员54226人次,各类急诊2400余人次,需转院抢救700余人次,空中医疗转运280余人次.
大兴国际机场候机楼设有急救室5个,候机楼急救站1个,3号消防站1个。候机楼北侧工作区设有急救中心,设有急救物资仓库和备用治疗区。“在大兴国际机场,每层楼和每一个角落都安装了40台AED。”
建议对清洁人员和其他服务人员进行胸外按压培训
北京市政协委员、安贞医院心内科3A病房主任吴永泉建议,在AED上做一些醒目的标志和位置信息,让大家可以在恐慌的情况下,4分钟内快速找到AED抢救金。此外,他认为AED是英文缩写,目前大众并不为人熟知。应该加一些中文标识,让大家知道除颤器是干什么用的。他还建议在学校开设急救知识选修课,从小培养孩子的急救知识。
中日友好医院成员李刚建议,机场应设置更显眼的急救电话和急救室位置。此外,清洁人员、保安人员等服务人员也应接受胸外按压训练。在其他人员寻找 AED 的同时,带头抢救病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建议,对旅客和服务人员较少的地方进行排查,并在这些地方设置一键式警铃和监控摄像头,防止旅客进入。突然倒地,周围没有人帮忙。
建议制作急救小视频,反复播放
“机场有69台AED,但作为一名乘客,我从来没有注意到AED,也不知道它们是干什么用的。” 北京市政协委员李勇建议,AED应以适用疾病命名,并配备小视频。教学,反复回放,让乘客在不需要的时候了解AED的使用方法,以备不时之需。
对此,刘兆奇表示,首都机场医院目前正在准备拍摄急救短片,预计未来将在机场和飞机上播出。同时,机场还在空置位置设置了急救舱,让大家学习、实践和评估急救知识。
也有政协委员认为,除了心脏骤停、晕厥、肺栓塞、经济舱综合症等病症,还需要专业人士全面了解。
首都国际机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根据组委会成员的建议,研究AED布局的合理性。未来,更多的培训将使专业人士成为“流动”的急救标志。他说,由于安保人员本身也有安检的责任,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人员配置,社会也需要加强对全体员工的急救培训。他建议,应通过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应用程序标注AED的位置,方便用户找到设备。
新京报记者 张璐
李国军编辑,李湘玲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