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国网福建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在泉州海兴小区建成首个“高度集成全级电气拓扑自动识别”智能站。
“通过配变站区电气拓扑自动识别技术,一键自动生成全站区全网智能感知‘上下文图’。全层实时显示配变文件关系可以清晰直观地展现园区、小区、楼宇用电设备与电源的连接关系,进一步支持分段线损管理、站台故障判断、漏电监测。福建省电力科学研究院互联网中心感知技术研究室表示。
据了解,目前配送站区主要通过人工维护文件建立拓扑关系,存在细化不足、图实不一致、缺乏智能识别手段等问题,难以满足精益管理配电站区域的要求。为解决上述低压侧感知与控制的空白点,国网福建省电力科学研究院通过一年的技术攻关楼宇自控系统拓扑图,进一步深化电气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打造中国低压站区第一台高集成度全等级电气。拓扑自动识别技术,
项目创新采用“嵌入式芯片+应用模块+HPLC”模式,实现自动拓扑识别功能与智能开关、HPLC通讯模块的高度集成,解决了外置拓扑识别LTU带来的安装困难,增加投资成本、电表无法自动关联等问题;开发了具有特色电流注入功能的核心板等软硬件设备,通过成套设备联动,实现了“配电变压器-分支-电表箱-用户”的全等级电气拓扑自动化。可实现小时级、100%准确的全级拓扑自动识别,并可进一步实现快速故障判断和准确定位,将人工排障时间从2-3小时减少到1分钟以内,大大减少一线运维人员。负担。
此外,基于智能融合终端的用电采集、配电设备等多专业数据的自动集成,进一步实现故障主动判断、漏电自动巡检、中低压拓扑关系综合整理,有效激活融合终端的边缘计算能力,共享电力数据价值。; 可进一步打通配电自动化系统、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现场移动运营应用等环节,使营销电网服务区域管理人员、抢修人员现场移动运营终端快速获取信息等如客户停电、漏电位置、故障原因等。
“未来,一旦配变区的拓扑结构清晰,比如乱七八糟的棚户区、老小区杂乱的线路从属关系、用户漏电等问题,我们就可以轻松梳理和解决。实时监控,保障用电安全,进一步提高积极服务客户,优化用电营商环境。” 范远良说道。
下一阶段,将围绕电网数字化新基建技术改造和提升,结合强大智能配电网建设的业务需求,不断丰富和拓展基于电网的应用场景。开展“低压智能站区拓扑建模”,加快配电站区智能物联网系统建设。,提升终端设备物联网管理能力,为配电网规划、建设、巡检、客户服务等提供数字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