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胸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他怀着“国家大人物”的心,奋发图强,变革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不断在中华大地上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成为现实。为立体展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央广播电视网特别策划推出了“大时代”系列专题报道,诚邀您前来观看。在城市的深处,感受十年来的巨变,看到不负大时代、筑梦、追梦的壮丽画卷。
北车苏州9月21日讯,“苏州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72岁的文史专家徐刚毅是苏州人。自1993年以来,他从未接触过摄影。》,用镜头记录了苏州千余条老街巷的面貌。
从黑白到彩色,在徐刚毅的照片中,既有古色古香的苏州老街,也有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一边是青砖黑瓦,一边是霓虹灯。工业与文明在这里交融苏州楼宇自控,共同编织出苏州发展独有的“双面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江苏考察,描绘了“经济强、人民富、环境优美、社会文明高”的宏伟蓝图,赋予江苏“改革之争”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身作则,努力成为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样板”。
古色古香的姑苏区与苏州工业园区遥相呼应(中央电视台李志祥摄)
牢记殷切嘱托,苏州砥砺前行。在今天的苏州,江南文化为产业发展赋能,保留“姑苏古城”,打造“工业高地”,让苏州的名片不仅是江南好景,更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以及迅速崛起的工业城市。
十年的约定:
打造高水平创新集群“江南水田”,打造“产业高地”
一个“江南水田”已经崛起为一个“产业高地”,一个“第一产业”打造的“十年任用”。杨大军,医学博士,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变化的见证者之一。
“我记得是在2006年左右,当时听到苏州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园的消息,我觉得我应该抓住这个大好机会。” 杨大军感慨万千地回忆起当初。
2009年,满怀热情的杨大军来到苏州,开始在苏州工业园区研发创新药。“我在创业之初选择了一条更加艰难的道路。” 杨大军坦言,自己面临创新药基本被外资垄断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杨大军毅然选择自主研发创新药。
做原创,做全球创新。这是杨大军给自己定下的要求,也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生物制药行业非常特殊,需要大规模、长期的投资。” 十年磨一剑。2019年10月,杨大军共同创立的医药公司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其研发的某一领域的临床开发品种也占据全球先发优势。
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大道中轴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陈玉和摄)
2021年,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全国215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排名中,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继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之后,生物医药成为苏州工业园区又一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作为当今世界最具爆发力的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不仅是苏州工业园区面向未来的产业,也是苏州的“第一产业”。
苏州将生物医药定位为地方“第一产业”,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委员会产业处副处长王正宇告诉记者,苏州“第一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十多年的前期研发和投入,现在已经逐渐进入收获期。目前,苏州已聚集生物医药企业3800多家,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已达2002亿元。
以“第一产业”为代表的苏州产业结构近年来不断优化,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成为苏州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
“苏州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本土创新产业集群的打造。” 苏州石湖智库研究员胡毅博士表示,近十年来,苏州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逐渐从企业向产业集群转变。“第一产业”是苏州大力发展“高能新产业集群”的有力例证。
从“江南水田”到“工业高地”。2021年,苏州工业园区生产总值达到3402亿元。这片曾经的洼地农田,以苏州3%的面积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
新型产业集群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
2012年在建的苏州标志性建筑之一“东方之门”(北车、查正峰 摄)
2022年《东方之门》及周边夜景(何进摄,央视)
“十年前,苏州奥体中心前还有一块洼地,现在建起了市民广场。” 近十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变化,当地派出所民警陆晨耀感慨万千。陆晨尧从警17年,2011年来到苏州工业园区生活工作。十余年来,陆晨耀在基层工作,见证了园区的变化。
工业园区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十年任命,不仅是苏州十年来在产业发展道路上迈出的坚定步伐,也将继续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谱写更加美丽的篇章。
新旧交替:
“老企业”走上“新赛道” 多条产业链打通发展经脉
一家以生产洗衣机控制板起家的乡镇企业,如何在十年内实现销售额从3亿元到36亿元的飞跃?
日前,记者走进苏州相城区一家“老企业”,在这里找到了该企业的开发代码。
走进公司“智慧工厂”,19条智能化、柔性化、自动化的生产线正在全速生产。看板显示实时车间信息。工人使用平板电脑扫码采集数据,产品可自动生产。这家公司成立于1989年,在政策的引导下,谋求创新求变,走上了智能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之路。
如今,公司生产的电子控制器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工控和医疗产品等领域,并供应给各大企业。
“智慧工厂”工人扫码采集数据(中央广播电台记者郑楚宇摄)
“10年10倍的增长,取决于数字化的大规模应用。” 公司负责人耿明告诉记者,“在‘智能工厂’里,过去6个人的工作,现在1个人就可以完成,生产效率提升了20%。另外,在企业销售额从20亿元增加到30亿元的过程中,企业人员基本没有增加,但技术人员的比例明显增加。”
企业“智能工厂”中的“工业4.0”场景,是苏州深入推进“智能转型、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实践。“工业互联网”的概念于2012年首次提出。随着工业互联网浪潮的到来,苏州积极推进“智能转型、数字化转型”,带动老企业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竞争。
汽车零部件智能化生产线
对于“不敢转让”的企业,苏州主动说明政策,注入扶持资金,“扶企”;对“不转”的企业,政府上门培训,在标杆企业组织集中学习,为企业“送一个”。程”;对于“不想转让”的企业,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派人上门“咨询”。不符合改造标准的企业,通过出让土地和优惠政策给符合条件的企业。 “腾笼换鸟”加速产业更新换代。
“看好政府+有效市场”,加上苏州“刚柔并济”的政策举措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让“老树”长出“新芽”,推动一批老企业实现新转型在新时代。
吴江区盛泽镇,一个面积不足150平方公里的小镇,以孕育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而闻名。以纺织面料起家的苏州本土企业之一,逐步打通了从“一滴油到一块布”的纺织面料全产业链,不断突破原料“卡脖子”问题。在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公司排名第75位。
纺织智能生产车间
“全产业链变现后,最直观的优势就是产业协同效应大大提升。” 公司总经理助理唐方明感慨道:“在每一个环节,公司既是供应商,又是应用方,在全产业链布局下,各环节协同更有优势。 ”
同样的例子也在苏州航天产业链上演。2022年6月,空客中国研发中心签约落户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所辖区市握紧拳头,统筹布局航空航天产业链。太仓致力于培育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昆山、吴中主要从事民航零部件加工;张家港、常熟以航空标准件和新材料为主;吴江区,专注高端航空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相城区建设航空航天材料、航空发动机等产业...
这条发展道路充分展示了完整产业链带来的发展优势。目前,苏州是国内产业体系中制造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之一。在国家工业行业分类标准的41个大类、201个中间大类和581个大类中,苏州分别有3个5、167个和489个大类。. 在苏州,各地区也在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发展。苏州十大板块通过不同的产业集群共同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依托完整的产业体系,苏州正迅速从“世界工厂”向全球高端制造基地迈进。新旧交替是转型发展中的求新,也是继往开来的锐意进取。
苏州路:
江南文化区域协同发展赋能苏州产业
苏州因其悠久的城市历史,被文人称为“白发苏州”。“白发苏州”的故事,可以从两位老人的口中说起。
其中一位就是开头提到的文史专家徐刚毅,被苏州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铁杆帮大叔”。
2008年和2017年长门附近旧楼改造前后(徐刚毅摄,中央广播电视网发布)
“吴池有始,请从长门开始。” “铁杆帮派大叔”的“帮派”,也与这个苏州长门息息相关。1998年,苏州长门及周边31座老建筑面临拆迁改造。为了保住长门老建筑,“刚叔”写了很多信建议,跑来跑去上访。
“两千多年的城市都交给我们了,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保护它。” 最终,许刚毅的坚持得到了回应,老建筑得以保留。整个重建过程历时8年,许刚毅每天都写日记记录古城的变迁。看到多年努力的成果,许刚毅感慨万千。
“我们看到的是前人留下的,我们留给后人的是什么?” 这是72岁老人多年的自省,也是历史留给时代的问题。
有些人在保护,有些人在继承。
在苏州姑苏区观前街旁边的一条小巷子里,有一家粥店。店主陈瑞露今年68岁。每天早上四五点,陈睿璐就开始准备糖粥。“早起晚睡,还不如租个店面,但不管是赚钱还是亏本,糖粥这个苏州民间小吃的手艺,一定要传承下去。”
六代,一家店。从挑竿摆摊,到开店,几百年来,糖粥小店迎送他们,一碗碗甜糖粥,世代留住家乡的“老味道”苏州人。
观前街陈瑞禄、石野铜像(中央广播电台记者郑楚雨摄)
“你看这个卖糖粥的铜像,左边是我的师父,旁边的小孩是小时候的我。” 如今,陈瑞璐还是习惯了闲暇时在老街上闲逛,看着熟悉的街道,感慨万千。城林犹在,老城风韵犹存。
苏州,古今交融之地,球场之间,尽是江南。苏州古城传承2500年,是全国唯一一座原址未变的城市。苏州古城保护突破传统思维,提出“保护古城、开发新区”,科学规划、先行先试,形成较为完善的古城保护工作体系,苏州魅力的核心得以保留。
保护古城,保留苏州文化脉络,在苏州工业经济区域协调发展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发展工业经济硬实力同等重要。
苏州树立古城保护理念,传承千年文化(李志祥摄,中央广播电台)
苏州下辖5个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十大板块,下辖4个县级市。其中,既有以古城保护为重点的姑苏区,也有星光熠熠的县域经济。
“过去都说苏州‘大块头’,四区县互斗。” 胡毅研究员告诉记者,近年来,苏州提出要通过“融合与外展”,通过交通、通讯等领域,打造“大苏州”。共建共享其他基础设施及相关资源,推进区域分工,加强产业合作,努力做到“满天星散工,大苏州凝聚”。
2011年,苏州GDP突破万亿元;2020年,经济总量进入“2万亿元”时代;2021年以2.27万亿元的经济总量领跑江苏。2022年,苏州所辖4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前十名。其中,昆山连续18年位居全国百强县榜首。
从“各有各的美”到“美在一起”。今天,苏州各区县联动谋发展,共同助力苏州再次腾飞。
在胡毅看来,随着苏州十大板块的创新互动、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城市发展,苏州产业集群发展有望迎来新的爆发式增长。 . 以“江南文化”赋能商业品牌,也有望成为苏州经济新的增长点。
划船在平江路街区的水上车道,吸引游客打卡拍照(中央广播电视网记者 郑楚玉 摄)
什么是苏州?园内有古色古香的湖风吹过,小桥流水环绕着普通人;历史在这里镌刻,奇迹在这里创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在此迅速崛起,发达的工业经济激发古城新活力。
新时代的苏州,可以从苏州多年来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读出,也是苏州为实现几代人对幸福生活的期许而交出的答卷。区域协调,古今相映,苏州城共建。
百家读书城:
为什么喜欢苏州
□ 叶子
为什么我爱苏州,因为它叫天堂,它还在人间。
一座有2500多年历史的城市,从东吴建城到南宋刻城图,从吴门姑苏到平江吴池,水乡国一直是地区形象的象征。
满仓鱼虾,稻香四溢,草木茂盛。“宿”字表示这里有最基础的生活资源,可以是最理想的居住地。
风水宝地,适宜规划,碑刻“平江图”,勾勒出宋代苏州的井然有序。
产品丰富,市场发达。一张秋英的《清明上河图》,展现了明代苏州的繁华与富庶。
风光旖旎,各业兴旺。一副徐扬的《苏州繁华图》,展现了清代苏州的和平与繁荣。
元初1298年至1299年,被称为神话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写到苏州园林多,“处处美景,让人怀疑是人间天堂”。因此,这个美好生活的天堂逐渐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千百年来朝代更迭,平凡的岁月悲欢离合,悲欢离合,总是在这里演绎,也随时上演宠辱不惊的平凡生活。
对于苏州人来说,人间天堂不仅是美妙的文字,更是真实的生活。
一方面,无数技艺精湛的工匠以苏帮工艺为我们提供了苏式生活的审美内容。苏罡戏服、苏罡灯笼等。另一方面,无数名师、名师用苏州艺术为我们提供了苏式生活的审美体系,从苏州园林、苏州盆景、苏州扇子、苏州年画,应有尽有。 ,到苏绣、苏州缂丝、苏州评弹、苏州昆曲等。
可见,苏州的魅力来自于苏州人生活的艺术与智慧。
一座活泼芬芳的城市,以清雅润泽为形象,以钟灵毓秀为气质,以温婉恬静为品格,以轻松自在为情怀,更以崇尚文化、崇尚道德为理念,以及利用事物的概念。
苏州人的日常生活就像一面双面绣,简单而精致,朴素而精致,更重要的是,苏州人还赋予物质生活以精神寄托,在器皿中承载着真理。,以物为游心,柴米油盐已如诗如画。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本可以穿、可以吃、可以住、可以游的人生画卷。毫无疑问,小日子就是好日子,而苏州人的生活真理就是把每一天都过好。
那你为什么喜欢苏州,因为人间天堂真的是最适合居住的地方。当你发现自己爱上了苏州,那么恭喜你,好日子不远了。
(作者为苏州著名文化学者)
总策划:张俊宇峰
导演系统:吴刚夏凌云
统筹:陶玉德
记者:郑楚玉 庄彬彬 王书树
编辑:陈金莲、孔明
视频:郑楚玉庄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