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2008年金融海啸期间,仅智慧城市这一主题的投资就高达国家投资的一半。毫无疑问,这将是2013年市场上最大的主题投资机会。
从概念到国民经济的强大驱动力,智慧城市承载了越来越多的期待,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很多企业的噱头。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哪些公司会是大赢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其实并没有“霸权”的概念。
IBM 的研究认为,一个城市由与其主要功能相关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六个核心系统组成:组织(人)、商业/政府、交通、通信、水和能源。结合 IBM 对智慧城市定义的上述五个方面,我们不得不再次强调,智慧城市关注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有的重技术应用,有的重点是网络建设楼宇自控原理图,有的重在产品研发,有的重在精密制造。有这么多的业务单元,没有一家公司能覆盖全部,而且大多数公司只精通其中一项或几项业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市场竞争将是多方碰撞和实时更新的。同时,
从这个角度来看,智慧城市相关业务板块的竞争也会更加充分,更值得期待。
智慧城市的“困惑”
如前所述,智慧城市的主题有很多“诱惑”,但也不乏“迷惑”:虽然各地开展了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但对于如何建设和如何建设并没有统一的规定。达到什么标准。
例如,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3,预计未来几年这一数字将大幅上升。同时,中国建筑的采暖效率仅为工业化国家的1/3。但是,将通过什么手段来实现建筑节能呢?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配备了许多楼宇自动化设备。国控照明传感器感应到室内和公共区域一段时间内没有活动后,会自动关闭照明。自动调节照明设备的亮度。相比之下,中国在智能楼宇中的“智能”渗透率太低。
再比如,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汽车市场。预计2013年中国汽车销量将突破2000万辆,2015年将突破3000万辆大关。然而,不断上升的汽车尾气排放阻碍了建设可持续宜居城市的进程。尽管政府出台了鼓励使用电动汽车的政策,但由于缺乏便捷的充电系统,消费者的接受度仍低于预期。电动汽车价格高、充电时间长、电池寿命短、新技术不采用等问题,阻碍了消费者采用电动汽车。
可以说,我国城市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点。
但仍需客观承认,即使在IBM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五年后,智慧城市仍然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改变人们传统的能源管理方式还需要时间。由于缺乏整合资源的系统化设计,缺乏让所有主要利益相关方参与和共享数据和资源的开放平台,相关政策缺乏连续性,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较多。复杂的。
因此,所有关键利益相关群体在实施可信的智慧城市计划中的积极作用更为重要:政府应带头制定相关政策并提供资金支持;应激励投资者、服务提供商、基础设施和自动化技术提供商以及 ICT 提供商等企业贡献其行业经验和先进技术知识;之后,应教育最终用户以更好地了解建设智慧城市的好处。
这是一个让各方期待和兴奋的新领域,夹杂着对当前环境的不满,对未来充满期待。我们在探路时,不仅需要前行的毅力,更需要破船的智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公司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