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4月20日电(记者 何希月)你有没有想过,你浏览的每一个网页、你发送的每一条信息、每一个网购订单,数据从何而来,数据又在哪里计算和存储?走进上海临港国际数据中心,一排排闪烁的灯光就可以找到答案。
所谓数据中心,是指集中存储大量具有计算、存储和信息交换能力的设备,并为其提供稳定可靠运行环境的地方。在这些看似冰冷的机房里,承载着无数人的网络生活和回忆。各行业的海量大数据(Big Data)在这里存储、计算和传输,实现了从数据到智能的跨越。
在临港,上海移动国际数据中心二期工程已全面复工。该项目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区成立以来开工的首个大型数据中心。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包括7A数据中心厂房,建成后将提供超过2万个机架的装机容量。
一期工程完成后,三个数据中心工厂提供的约8000个机架已投入使用,为互联网企业的大数据、云存储、云计算业务提供了大型数据计算中心和存储中心。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数据中心部主任李杰认为,在数字化日益普及的今天,无论上层应用如何创新,离不开数据的计算、存储和传输。因此,数据中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数据中心更能体现新基建的“基础设施+技术”内涵。
就像“粮仓”一样,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数据中心的安全稳定对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在制冷、降耗、安全运行等方面都存在挑战。
网络维护中心临港维护部经理王卫民介绍,数据中心一方面承载业务,另一方面也提供容灾机制。上海移动国际数据中心大厦采用双独立冷源系统、双回路高低压配电系统、备用油机系统、集成微模块系统和双备用冷源BA(楼宇自控)系统,是大型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房提供高效、高可靠性的电力环境基础资源。
这意味着即使电源或单元出现意外问题,各种备份系统也可以为业务迁移或调整提供一定的备份时间,以确保数据安全。
数据中心作为一种新型基础设施,不仅具有新的功能,其建设过程也与传统基础设施有很大不同。工程部临港办副主任黄浩成说:“传统基建消耗大量钢材、混凝土、水泥等建筑材料,依靠‘人海战术’投入大量劳动力建设;新基建更依赖先进的设备、技术和智力劳动,比如过去10万平方米的数据中心往往需要数百名运维人员,但新数据中心可以实现远程智能监控楼宇自控扩展模块,运营维护人员只需要20或30人。”
此外,上海移动国际数据中心二期建设更加注重绿色高效的理念。工程部临港办主任王侃一介绍,数据中心在设计上采用了各种节能技术措施和节能效率高的设备。动态和精确的分配。随着5G网络的逐步成熟,二期工程还将实现工地实时高清图片回传,并利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施工人员运动轨迹检测,高危区域入侵控制、烟花监控、AR远程引导、远程控制等。
随着AI、5G、区块链等场景化应用的不断拓展,数据中心迎来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今年以来,河南、安徽、广州等地相继启动了数据中心项目。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预计2020年全国IDC机架数量将增至326万台。
李杰认为,数据中心是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新基建政策可以促进数据中心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同时,还将直接和间接地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提升科技人才。培育、带动投资,增强各行业数字化水平,促进数字经济增长,从而增强我国信息化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