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志文与德国技术专家合影。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1999年,在福建从事国企进出口业务的王志文首次访问德国。德国现代化的交通设施、自动化的工厂设备、专业的技术工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德国试试。” 这个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当年年底,王志文赴德国创业,从事智能制造相关行业,由此开启了20多年的中德贸易业务。
王志文表示,他是中德智能制造领域合作的参与者,是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的见证者。帮助中德两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加强交流,深化合作,是他的职业规划和毕生心愿。以下是他的自传。
探索先进的“德国制造”
1998年,福建厦门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这是我与德国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
当时我在厦门一家国企的进出口业务部工作。接待来自德国汉堡的技术专家是我在投洽会的主要工作。1986年德国汉堡与上海结为友好城市。此后,对华投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中德经贸往来气氛十分友好。投洽会期间,我全程陪伴来自汉堡的政商界人士,带他们近距离体验中国生活。1999年第三届投洽会期间,我仍负责接待来自德国汉堡的外宾。两年的接触让我们成为了好朋友。
投洽会之后,这些德国政商界朋友邀请我访问汉堡。当时,德国精密仪器制造等高端制造技术享誉全球,但中国仍难以了解德国高端机械制造业的实际生产状况。想借此机会去德国,亲眼看看世界领先的“德国制造”是什么样子的。就这样我踏上了去德国的旅程,不经意间按下了人生转折的按钮。
在德国汉堡国际机场,刚下飞机,机场的现代化、自动化设施让我大吃一惊。宽敞明亮的机场大厅、高效有序的出入境流程和各种自动化设备都超乎我之前的想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她突如其来的现代性将我视为一个新来者。随后在汉堡市政厅、精密仪器制造厂、港口码头、律师事务所等地的考察,让我不知所措,惊叹不已。当时我就想,这样的先进技术和高端产业怎么能引进中国呢?
睁开眼睛,我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温饱的国企员工。回国后,我很快决定:去德国闯一闯。1999年底,我来到德国汉堡创业,从小机器的国际贸易开始,拉开了我与德国智能制造行业的不解之缘。
逐步掌握智能制造技术
在我们创业之初,我们对欧洲市场的了解还是一片空白,掌握的核心技术非常有限。该公司的业务主要是向东欧和南欧国家销售一些德国的小机器,以及在中国生产的一些初级设备到欧洲。创业团队只能从市场需求和技术标准方面摸索学习。
在与德国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交流中,我们逐渐了解他们在技术设计、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我们从德国进口先进设备到中国;另一方面,我们在中国升级设备和技术,生产符合欧洲标准的产品,然后出口到欧洲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带领中国工程师与德国工程师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技术规范。随着市场的发展,我们在葡萄牙、斯洛伐克等欧洲国家建立了合作工厂,并成立了翔汉集团,业务逐渐步入正轨。
如今,我公司主营业务涉及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产品,以及医疗器械、新能源、国际贸易、投资收购德国品牌产品等。目前公司主要研发、设计、生产高端智能印刷包装机械设备,以及符合欧洲标准的智能仓储、智能物流、搬运机器人等配套设备。通过学习和应用德国技术,我们具备了设计全厂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的能力,能够制造出符合德国标准、符合德国技术的设备,并销往欧洲和欧洲等高端市场。美国如德国。20多年来,我们一直深入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我们拥有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在欧美高端市场享有盛誉。
近年来,我在中国各地考察,希望建立中德工业园,把更多中国需要的德国制造技术“引进来”,把更多符合德国标准的中国工业产品“走出去”。 ,从而为中国各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做出贡献。
搭建中德深入交流合作的桥梁
在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德国楼宇自控品牌,我最欣慰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智能制造等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在我创业的时候,中国的智能制造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德国的差距很大。在亚洲,德国一流的高端制造设备主要销往日本和韩国。卖给中国的设备虽然价格不菲,但技术却不是一流的。20年来,通过中国科技人员多年的努力,智能制造领域一度“卡住”的诸多技术难题逐步得到解决,中国智能制造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世界。我公司的发展历程就像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中的一滴水。在中国的转型升级中'
2022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21年,中德进出口总值将达到2351亿美元。中国连续六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德国也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德两国制造业互补性强,经贸关系密切。双方合作空间巨大,发展潜力巨大。
2011年,德国公布了《2020年高科技战略》,实施“工业4.0”战略。中国也在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中德在推动工业制造转型升级方面步调一致。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方面发展迅速。德国在高端制造、医疗器械、绿色经济等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中德企业深入交流合作,有利于实现“1+1”>2”的共赢。
同时,我所在的德国中华文化促进会一直致力于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在COVID-19疫情之前,我们定期组织书画展览、时装秀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并邀请德国政商界人士访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