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米高的“亿元楼”越秀财富中心是武汉市已投入使用的最高写字楼之一。(用于照片)
新年伊始,武汉的建筑经济再上一个新的“高点”。长江以北,位于江汉区金融街的瑞通广场,2021年将实现税收18亿元;隔江相望的武昌,2021年也将贡献税收总额超过18亿元。
两税“18亿楼”隔江相望,见证了英雄城市武汉强劲的经济韧性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
“18亿楼”长什么样?两者都是金融建筑。瑞通广场位于武汉金融业最集中的地方——建设大道沿线和西北湖周边的“金十字”地带。有两座28层的塔楼A和B,交通银行湖北分行、交通银行信托、太平洋人寿保险等多家金融保险机构总部入驻。国开大厦位于沙湖畔位于武昌市中南路和中北路的金融轴心湖,国家开发银行湖北分行所在地。
建筑的高度不仅关乎建筑的高度,还关乎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上亿元的建筑用最少的土地面积贡献了最大的经济产出。它们被称为“站起来的工业园区”,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经济高度集约化的象征。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市内支付过亿元的楼宇有90多座,分布在建设大道、中山大道、沿江大道、临江大道、中南路、中北路、徐东街沿线。江汉区、武昌区、江岸区等主城区的亿元楼房最多,占全市的70%以上。江汉区、武昌区均拥有亿元楼宇28栋;江岸区19亿元楼宇1亿元,其中2座已缴10亿元以上。此外,硚口区、洪山区、汉阳区、青山区、东湖高新区也有一批“亿元楼”,成为武汉的新生力量。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链中不同类型的企业和资本、技术、信息、知识、人才等生产力要素可以聚集在特定空间,形成业务互补、共生的产业链。” 武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高税楼不仅聚集了优质经济体,还承载了高端人才,是名副其实的优质经济体。
近年来,武汉中心城区出台了支持建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从“空间”和“高度”中谋取利益。
2019年,武汉出台支持总部企业发展的“30条”。2021年,武汉加大总部经济力度,提出支持新引进总部企业落户,最高奖励4000万元。2021年底,针对建筑经济动能转变,武汉计划布局63个创新街区、园区和建筑。
从平面到门面武汉楼宇自控,从亿元到破10亿,前浪依旧强劲,后浪汹涌澎湃。目前,已有309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武汉,全市分两批确定了52家总部企业,其税收贡献约占全市税收的16%。
业内人士分析,未来五年,武汉建筑经济将迎来全速发展期,成为引领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国开大厦位于武昌沙湖畔,总建筑面积约3.9万平方米。主要用于国家开发银行湖北分行办公室。2021年,建筑纳税总额将超过18亿元。(武昌区商务局供图)
武昌区长城汇大厦党群服务中心占地1500平方米,致力于为入驻企业提供功能齐全的党建阵地。(武昌区商务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