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是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网格分类管理正式实施的第一天。操场入口处,志愿者们正在工作。存飞 摄(人民视觉)
4月25日,江湾校区操场上,学生们正在锻炼身体。存飞 摄(人民视觉)
“能出去走走的感觉真好!” 4月23日上午,下着毛毛雨。复旦大学校园里,学生们撑着雨伞漫步在花园的草坪上。对于在楼外呆了很多天的师生来说,这一刻是期待已久的。
那一天是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网格分类管理试运行的第一天。在网格化分类管理的条件下,学生可以在指定范围内分批、错时进行活动。
受疫情影响,一所拥有数万名师生和员工的大学校园进入了关闭和控制状态。这段时间他们是如何学习和生活的?
早晚喷消毒水拖地,开包前消毒,进出宿舍的鞋底消毒……从开始到默契,2018级本科生任子怡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和室友每天都要进行环境消毒。
不上楼、在公共场所戴口罩上网课,是复旦学子今年春天的日常。疫情期间,学习和科研没有中断。
物理系2020级硕士方宜斌每天早上7点30分起床,在宿舍阳台上简单的活动后开始一天的科研工作。“我的研究方向是计算凝聚态物理,如果你有电脑就可以工作。”
学习后,在宿舍健身、在线打卡锻炼也是很多学生的选择。数理学院2020级硕士生、研究生会文体活动部负责人周舟与合作伙伴策划“小燕健身大赛”打卡活动,吸引140余人参与学生报名,很多人一天签到3次以上。“疫情防控和日常科研一定要强身健体,一起上网运动,挥洒汗水!” 周舟说道。
方一斌是一名党员志愿者,负责为江湾校区18号楼分配一日三餐,召集学生进行核酸采样,晚上在各宿舍收集垃圾。让我们拥有更多的力量!”
留学生们还组织了一支志愿服务队,30名队员都身着鲜红色的背心。日本环境科学系本科生榎本宏瑞是8号辅楼的负责人。送餐、搬运物资、楼道环境消毒、申请维修、订购饮用水等繁琐的工作。“只要是能帮助到别人的事情楼宇自控论文,我都会尽力去做,”他说。
召开小组会、读书会、制定学业计划、互助计划……复旦大学适时开展“导师关爱行动”,导师们为学生的学业、生活、就业保驾护航。
“科研最大的难点在于创新,就是要面对前人没有触及或解决的问题。” 4月1日,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参加“教师与你同在”系列活动现场致辞。本次活动每晚邀请不同学科名师与学生畅谈学术和理想,为学生提供更多陪伴。
“要把特殊情况转化为可以依靠的条件,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好好学习。” 哲学学院教授吴猛告诉他的学生。他为每个学生分配任务,例如阅读文学作品和撰写命题论文。每周读书会搬到了线上,双周团聚会不仅指导学习,还“聊天、欢呼、鼓励。时而治愈,时时帮助,时时安慰”。
近日,复旦大学江湾、枫林、邯郸、张江四个校区实施了网格分类管理。其中,生活园区实行“总楼主管-楼主管-楼部主管-楼层主管-部门楼层卧室主管”五级管理,工作园区实行“总楼主管-楼主管-楼层主管-负责实验室安全.人”四级管理。
“早餐在路上!” 早上7点钟,江湾校区16号楼建设志愿者微信群里的消息响起,建设负责人高明远老师通知大家去取餐。为了让学生们吃到热腾腾的饭菜,饭盒各楼层的志愿者们迅速行动起来。15分钟内,314份早餐全部送达。
在邯郸校区“松花江路2500号4号楼业主群”中,及时收集整理学生诉求,给出解决方案。不时感谢志愿者,支持人员和老师。计算机学院南区4号楼生活辅导员廖恒表示,四级联动机制运行顺利。
楼长的全面管理,楼长与楼长的协调分工,宿舍长和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老师和辅导员的关心和支持,以及楼内同学们的自助互助,让一切都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