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是全社会节能减排的核心环节之一,绿色建筑凭借其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方面的优势,正进入高速发展期,势头良好.
根据相关规划,到2015年底,全国20%的城市新建建筑必须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要求。上海建科院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公布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的建筑项目)1025个,其中上海86个,名列前茅。
然而,在这些建筑设计之初就已经获得绿色设计标签的建筑中,只有不到10%能够在运营一年后继续获得“节能勋章”绿色运营标签。大多数项目的“绿色荣誉”只停留在图纸上和竣工之初,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各种“水土不服”。
那么,如何保证绿色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都是绿色的呢?近年来,上海试行建筑能耗实时监测,“摸着脉、诊治”绿色建筑,帮助绿色建筑真正成为“常青树”。
设计有缺陷,运维跟不上
早期的绿色建筑设计就像一个“技术草案”,忽略了具体的应用;后期绿色运维几乎为零,导致部分项目成为低效堆叠新技术
目前,我国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一般分为“两步”:设计草图中有各种绿色技术,施工过程中“挂”节能设备,即绿色建筑设计标签。获得; 只有经过一年的重新评估和合规,才能获得绿色运营标签。目前,中国大部分的绿色建筑已经跨出了“第一步”,但很难跨出“第二步”,只能戴上绿色科技的“帽子”。
记者了解到,上海某写字楼在绿色设计之初,只是简单照搬德国高标准周边结构的节能设计,保温性能和气密性好,但没有充分考虑当地河滨、海边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整栋楼几乎不能开窗,温度完全由恒温恒湿空调系统控制。不仅前期绿色技术成本高,后期能耗成本也高。
无独有偶,上海有一个“绿色养老公寓”,每栋楼都配备太阳能热水系统,集中集热蓄热,集热器和水箱放在屋顶,恒温循环,燃气-辅助加热,保证水龙头开启。适当温度的热水流出。该技术投入实际使用后,几乎完全失败。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老人用的热水很少,甚至有些老人洗澡时会去公共浴室。辅助热源和循环泵经常空转。即使热水成本每吨15元,也不足以弥补飞涨的能源成本。
这种绿色科技“纸上画”、绿色应用“挂墙”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日前召开的上海建筑节能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研讨会上,专家指出,绿色建筑的前期设计就像是一份“技术草案”,却忽略了具体的应用和用户习惯,后期的绿色运营和维护几乎为零。它直接导致一些项目被缩减为新技术的低效堆叠。
同济大学绿色建筑与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红伟建议,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全生命周期的建筑能效评价体系,并收集大量数据。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环节。和能源效率。
搭建能效监测平台,对症下药
定期收集能耗数据,有针对性地改进运营和技术改造
我们如何监控绿色建筑运营期间的能源消耗?近年来,上海开始试验低碳发展能效监测平台的应用。
平台开发建设总经理张帆表示,监控平台就像能效“医生”,可以实时对商业建筑进行“脉搏”巡查。
“这些操作非常简单,即使是对建筑节能一无所知的外行,也能轻松利用平台信息对建筑能耗进行管理,实现节能降耗。” 张浩说道。
以上海市长宁区某商厦为例,监控平台对其进行诊断,发现该商厦空调水泵输送能耗超标,各地区空调供应能力参差不齐,商业楼宇过渡季节空调消耗等问题。设备操作及开关机时间不固定,操作不严格等。虽然都是小问题,但不知不觉就消耗了很多精力。
经过一对一治理、节能改造和强化运营管理,这样一栋建筑面积2.37万平方米的商厦,每年可减少用电量111万千瓦时。
据了解,腾天目前开发的平台是上海规模最大、最成熟的建筑节能监测平台。自2011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以来,连接建筑已达180栋,其中长宁区商业建筑152栋,占长宁区建筑能耗的90%以上,基本实现全区全覆盖. 这152个楼宇平台每年可参与管理数亿度电。约30%的建筑收集了较为完整的周期性能耗数据。经过有针对性的运营改善和技术改造,平均节能率达到20%。%。
政府如何为市场化买单?
将建筑节能转化为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需要市场化运作。现在的物业管理不是很热情,需要尝试新的模式。
模式虽好,但张凡还是一头雾水:平台推广初期,基本都是政府买单。上海市长宁区政府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将建筑能源分表系统平台建设安装作为低碳发展实践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补贴和激励政策。“前期政府在平台的建设和推广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要依靠市场化运作,使建筑节能成为市场主体的独立行为,并坚持下去。很久。”
随着平台建设的推进,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看,平台推广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商业建筑日常能耗管理的主体是物业,但能源收支并不在物业中。通常物业只赚取固定的管理费,并没有太多的动力去进行节能管理。
“目前,除了安装分表设备,我们平台上的很多应用都是免费供用户使用的。未来我们也会开发一些增值服务,进行一些应用升级,为用户提供更多专业的报告和咨询,都是要收费的。” 张凡说道。
据悉,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开展一些模式研究,比如捆绑物业和业主的利益,如果物业公司可以帮助业主在楼内降低成本,那么相应的奖金可以按比例提取。等等。这些模型是否可行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但好消息是,一些已经尝到“甜头”的业主开始主动购买增值服务。据张帆介绍,目前已经有两三家公司签约,还有几家正在洽谈中。
能效实时监控平台如何工作?
能效实时监控平台运行流程
监控平台最基本的部分是子项测量系统。可将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按用途划分为空调用电、电源用电、照明插座用电和特殊用电楼宇自控节水,再将一定用电划分为空调用电、冷暖空调等子项。 . 车站电子产品、空调终端电子产品等
然后,在各用电支路和大功率设备上分别安装计量装置和采集装置,自动采集能耗数据,同时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数据传输到后台数据库。
与以往每月一次的总计抄表不同,在新系统中,每20,000平方米的建筑物连接约60至80米。看似复杂,却是能效“医生”诊治的基础。
例如,人体有许多经络,每条经络都有不同的功能。一旦身体的某项功能受损,医生就会准确判断哪条经络阻塞或出现问题,然后对症下药。能效“博士”也是如此。根据不同线路传输的数据,后台系统将采集到的能耗数据以曲线和图表的形式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现行建筑能耗《体检报告》。
“体检报告”只是第一步。通过实时监控,建筑物的实际能耗,合理,不合理,是否存在明显缺陷,一目了然。下一步就是医生诊断和治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建筑节能改造。能效监测平台将对监测到的问题给出专业意见,提出合理化、个性化的节能改造方案。
至此,眼前的“病”似乎已经得到了治疗,能量消耗可能一下子减少了很多。但对于建筑节能来说,还有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日常“保健”,这是更有效的节能措施。
所谓“保健”,是指通过对数据的综合分析,在保证设备和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控制策略,避免无效的运行空间和时间,同时,管理流程规范,节能效果可持续。
记者在用户端界面看到,除了清晰记录各时段能耗的能耗曲线外,还有建筑当天的总能耗,即每平方米能耗,如以及同类建筑能耗排名,当日能耗。预测和其他有用的信息。
此外,界面上还有实时天气情况,以及根据天气情况提供的操作参考信息。一旦图表中某一点的数据出现异常,用户也可以点击相应的按钮进行快速能耗诊断或分项能耗诊断,查找原因。此外,系统将通过实时和历史能耗数据,自动生成特定周期的设备开关机时间表,帮助物业人员了解设备运行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