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总体而言,我国智能建筑市场处于成长期。
智能建筑发展前景可观
目前,我国每年新建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和商业地产建筑约占4亿平方米,政府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和住宅房地产约占约16亿平方米。以此建筑面积计算我国年度智能建筑市场规模:即公共建筑和商业地产建筑面积的智能化工程总投资约3200亿元,智能化总投资政府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和住宅房地产建设面积约800亿元,两者合计市场规模约4000亿元。目前行业内企业至少5000家,市场规模年均增长20%~30%。到2020年,我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规模将显着增长。
从目前智能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来看,美国为70%,日本为60%,中国不足40%。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大力推进,房地产行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国家大力提倡的节能建筑、绿色建筑,都与智能建筑息息相关。 . 在房地产市场发展需求和国家相关激励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智能建筑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市场前景十分乐观。未来,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然而,虽然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湖州机房工程楼宇自控工程案例,但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弊端,那就是智能建筑系统的共同生活问题。
智能系统寿命堪忧
建筑物的寿命一般为 70 年,但在现实中,智能建筑系统的寿命远低于此。有的系统在运行初期就掉了下来,有的系统在运行两年后就完全“瘫痪”了。智能楼宇系统为何如此“昙花一现”?
没有统一标准,各企业产品兼容性差
据小编采访的智能建筑产品经理胡洪刚介绍,目前做智能系统的企业很多,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因此,企业之间的技术是比较封闭的,一个建筑涉及到几个甚至几十个系统,所以涉及的产品供应商也会很多。当这么多产品集中在一栋楼里的时候,兼容性不好,有些问题是可以预见的。
建设与管理脱节,重建设轻维护
在一个智能系统运行了很长时间(例如一年)之后,系统的健康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们很多管理人员或施工人员只注重施工,不注重维护。智能系统的寿命主要取决于定期检查和维护。智能系统的运维占据了整个智能系统的大部分生命周期。
据泰科安防沉涛介绍,以视频监控系统为例,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视频监控的图像质量开始下降,变焦摄像头的焦距也有问题,机房条件都不好,都会影响系统的使用。生活。门禁需要每隔一两个月进行一次调整和维护,否则门禁功能会出现异常。
目前,我国没有任何强制措施保证设备正常工作的使用寿命或兼容性,这必然会导致设备在运行数年之后无法正常工作。前两年,保修期内系统的运行状况可以得到保证。两年后,业主可能对一些故障不够重视,积累到一定程度,几乎无法解决。
运维角色杂乱无章
运维服务商包括产品商、集成商、信息化软件运维商以及机房专业服务商。
技术总监(商业系统集成)陈志勇表示,如果把智能分成几个部分:通讯、消防、安防、楼宇自动化等,每个部分都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而我们现在的维护基本交给物业公司。要做到这一点,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由于国家更加重视公共安全,物业公司会将消防部分外包给专业人士,剩下的部分可以自己做,但不是全能型企业。到目前为止,工程技术还很少。人员能满足要求。
总的来说,智能建筑是高新技术的产物,智能建筑学科也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智能楼宇的运维自然需要大量多层次的专业人员,普通的物业管理人员根本无法胜任。
设计之初的隐患
安朗杰陈志勇也认为,智能建筑的运维,必须结合智能建筑的整个建设过程来讨论。一、智能建筑的建设过程分为设计、施工、运维四个部分。
在最初的设计中,弱电系统和智能系统应该已经跟随了整个系统的设计,但实际上设计院现阶段仍然只是粗略地讨论了智能系统部分。直到建设阶段由弱电专业单位进行详细设计,系统详细设计才推迟到后期。当整个智能系统的设计深入时,建筑的整体结构已经定型,围绕建筑进行系统设计调整的空间变得岌岌可危。
因此,陈志勇认为,运维问题的根源还是在设计院,因为设计院在深化设计时过于依赖弱电专业公司,而弱电系统本身就相当复杂,设计流程处于落后位置,等暖通、排水等设备定型后才能开始,设计压力很大,再做智能化设计已经来不及了。
因此,从整个流程来看,智能系统设计一开始并没有经过充分的讨论和认证,而是在后期时间紧,甚至连基础应用需求都不清楚的时候补上,本身的质量已经很好了。折扣。
脱节的施工过程信息
由于建筑的智能化建设,设计、施工、运维的每一个过程都不是同一个人,在国外每道工序的转移和交接都可以完好地保存和传递建筑相关材料。严重脱节。所以到最后,负责运维的人员对整个项目的了解会越来越少,所以从设计、施工到运维的整个过程都必须是连通的,而不是断开的。
维修资金不足,业主需求不明
因为业主自己不懂专业技术,更依赖设计院。因此,一开始分配的运维费用存在资金短缺,因为业主不了解他们的需求,聘请专业人才帮助他们找到需求,这也是需要付出的。因此,在这方面花小钱办大事的观念是错误的。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浪费了少量的钱,需要大量的钱来弥补漏洞,再多的钱也解决不了问题。
不同的市场业主有不同的需求
如果开发商开发出售的智能建筑,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必须考虑的是建设成本而不是运营成本,所以设计院想把商业建筑做好。, 长远规划将更难实现,酒店、政府大楼等市场条件可能会好很多。例如,酒店投资者邀请外国管理品牌进行管理。在设计之初,他们会引入一些成熟的概念,包括一些全球标准,因为政府或酒店建筑的决策是从长远角度考虑的。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类型的建筑有不同的需求。
中国仍缺乏管理经验
在智能系统运行管理方面,国内的经验目前非常有限。这些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未来尤其需要政策措施、体制机制和新市场模式的支持。
那么在目前的情况下,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对上述问题做出改变呢?
建立规范标准
目前,行业运维需求多种多样,包括楼宇智能化、机房数据中心运维、信息系统等。运维的形式也很多,合同金额也有大有小。市场基本处于无序状态。相应标准的出台可以规范行业现状;此外,标准还可以规范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可以规范这个行业的运维或行业的发展。
此外,拟定标准还可以倒逼物业公司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要仅仅停留在“管道工”的角色上。业主在与物业公司签订合同时,可以在合同中加入规范的相关要求。如果房产不符合规范要求,业主可以扣款或聘请更专业的第三方。
优化运营费用以补充维护成本
泰科沉涛认为,楼宇的智能化战略,如人员管理、区域控制等,需要从门禁系统来实现,或者与报警系统、空调、节能、照明等系统进行一些联动。智能系统需要识别人。需要在相机上进行识别。毕竟,摄像头上的技术相比门禁或红外探测器的效果,识别准确率要低一些。因此,如果将智能建筑用于更高效的能源管理,则必须将三个系统集成在一起。一起思考以获得最佳结果。因此,在设计之初,就需要考虑集成更多的系统,以节省建筑的运营成本。也就是说,
在设计之初就融入了运维的理念
在设计中,必须纳入清晰的运维理念。设备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如何从系统和设计上适应产品生命周期。比如摄像头的寿命基本在5-8年,而读卡器和门禁系统的寿命在10年左右,报警系统的寿命在2-3年左右。选择必须有一个好的设计,包括产品的更换。
另外,设计要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这是一方面。同时,在设计中应考虑施工。如何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在施工过程中少出错,并考虑施工的可行性。
向业主传达运维理念
对于客户来说,其实是有一个可以计算的运维成本模型。根据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客户成本,客户可以根据这个模型计算成本差距。比如客户觉得更换成本低于维修成本,这也是一个合理理性的决定。但是我们需要与我们的客户交流这个概念。
可视化运维管理平台
海康威视胡洪刚认为,融合独有的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构建科学的可视化运维管理平台,将是智能建筑向“智慧建筑”升级过程中智能系统运维的新内容。
搭建覆盖智慧建筑(智慧园区、商业中心、星级酒店、大型社区等)全监控范围的可视化集中运维管理平台,全面监控管理数据库系统、存储系统、网络设备、机房用电环境等,达到系统监控可视化、可控化、自动化管理的目的,从而帮助各级维护部门快速定位故障,快速恢复视频监控系统运行环境实现统一、完整主动流程化运维、标准化服务、集中管理,全面提升技术保障水平。
使用视频质量诊断系统,用户可以有效预防由于视频采集设备、视频传输等环节造成的图像质量问题和损失,及时发现破坏监控系统的违法行为。设备和传输出现问题后,可以快速处理,保证监控系统的有效运行,有利于帮助用户快速掌握前端设备的运行情况,轻松维护大型监控和安防系统。
运维服务外包机制化趋势来袭
从物业人员结构来看,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由于物业各方面待遇低下,很难有高素质的人才在这里工作,没有足够的资金也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智能系统专业种类繁多。现在有运维人员,纵向和横向的专业知识都不够深,还很难管理好几个智能系统。
但是,如果(BA)的维护工程师和运维工程师同时也是火灾报警器的运维工程师,而安防工程的运维工程师对各个子系统都相当熟悉,并不局限于相同的产品,但拥有多个品牌、多个产品的维修技能。如果这种复合天赋出现,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未来如果实行社会分工,外包给专业公司,让他们分担运维工作,专业公司从工程经验到运维,人才齐全,综合素质高,熟悉各系统项目本身,可以保证智能系统的正常运行。
总结
目前,整个行业存在着缺乏统筹规划、盲目追求大而全、炒作概念、达不到预期效果等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好材料不能用好,缺乏相关配套服务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瓶颈。有鉴于此,智能楼宇社会服务外包是大势所趋。急需开拓售后服务市场,加强和提高智能建筑运维服务质量。社会服务外包相关标准的出台,将对行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有望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现状。一方面可以保证智能系统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另一方面,也可以规范智能系统运维服务机构的服务流程和服务质量。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