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中共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播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特色的意见》。城市与全面提升上海市软实力”。
当晚,一场以“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光影秀在黄浦江两岸精彩上演,引爆朋友圈.
“美女在哭!” “史诗!”……众多欢呼声中,有一句具有代表性:“这就是上海!这就是软实力!”
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中国许多城市都会举办景观灯饰盛宴,但目前,从口碑来看,上海却脱颖而出。
看着这个现象级的夜晚,它出现的原因其实是有点意外。比如“浦江第一湾”这样的独特舞台堪称“神餐”,又比如浦东和浦西有两种不同的风格。大型建筑的交织与碰撞。
但更多的是人的需要,因为上海是全球景观照明的发源地,有着数百年的照明文化沉淀。
更根本的是,上海具有包容、追求卓越、开明智慧、谦逊的精神。
镌刻在骨子里的东西,以光为笔,以江岸为布,释放的淋漓尽致,怎能不精彩?
海莎、孟雨涵 摄
打开
对光的渴求与上海城市现代化进程相伴而生。
1879年,发明白炽灯的爱迪生万万没想到,仅仅三年后,中国第一盏电灯就在上海浦江饭店亮起来了。
1926年的一个晚上,南京东路江西路口的英国商人埃文斯书店门口挤满了好奇的脑袋。橱窗里,一个“皇家”打字机的小广告,闪烁着诡异的红蓝光。
当有路人问是什么时楼宇自控 灯光,外国老板得意地说:“霓虹灯”(neon light),于是一种叫做“年红灯”的东西开始在大街小巷蔓延开来。
很快,“新年红灯笼”融入了上海。1927年,湖北路上的“中央饭店”和中英文“”大字在夜空中熠熠生辉。
这块最早的中英文“红灯”招牌来自我国第一家“红灯”工厂——上海远东化工厂。
十多年后,信义药业在大世界的屋顶上做了一个“消之龙”的巨幅广告。
中国最早的七彩“过年红灯”使人想起了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所以“过年红灯”改名为“霓虹灯”。
“火树银花璀璨,西运多灯,电晕作招牌,万星满屋。”
1930年,上海南京路夜景,霓虹闪烁。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供图
1950年代初,南京路橱窗里的霓虹灯图片来源:黄浦区档案馆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景观照明一度被视为旧社会的象征而受到限制。然而,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之下,“让上海的夜亮起来”的声音越来越大。
爱迪生发明白炽灯100年后,25岁的于贤从军队退役,被分配到上海市中心的一家医院工作。但家住杨浦区大连西路的她却很胆小,因为她上夜班,还得在黑夜里大老远赶路。
结婚后,一家人在外滩和南京路都很难走。喻贤会提前准备好水和饭盒,尽快出发,因为天一黑,商店就关门了,灯光昏暗,没有人。
这种暗色调与上海作为开放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不相符。
1989年9月,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在文件上批示:“让上海的夜亮起来”。
那一年,上海景观照明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是随着南京东路步行街的建设,以商铺为载体,以霓虹灯为主要光源,设置店铺招牌,让“不夜城”重新焕发色彩。
二是在外滩国际建筑博览会上引入泛光照明用金卤灯、钠灯等大功率气体放电灯。
与传统的白炽灯用来勾勒轮廓相比,泛光照明不再是铺天盖地,而是尊重载体的原貌,在夜间更高程度地还原了建筑的白天风格。
勾勒外滩老建筑轮廓的景观灯由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提供
压抑已久的渴望得到释放,上海为景观照明注入了无限创意和无限可能。追求美的初衷,就像一百多年前点亮的那盏灯一样璀璨。
1989年上海在景观照明领域的大规模探索,后来被誉为中国户外景观照明开端的标志,也被视为全球大型景观照明的起点。
1990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头版报道显示,当年9月30日至10月2日,超过500万市民和游客走上街头观灯赏景。
“上海,太美了!我好想把这座城市买回来!” 这句话可能出自突尼斯总统、日本外相、马耳他总理、圣马力诺外长或意大利总理。他们的共同点是,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我住在新锦江宾馆,坐在蓝天旋转餐厅,对《夜上海》印象深刻。
各国政府能看到的美景,普通人也能看到。这背后是令当时全国同仁惊叹的开创性举措:自1994年以来,上海克服一切困难,克服了电力资源不足等困难,外滩景观照明日日开放。.
1990年代中期,“外滩彩灯”成为长三角地区独有的旅游项目。安徽、浙江、江苏等周边省份的游客早上或中午出发,晚上抵达上海,观完灯连夜返回。
在上海之前,中国从来没有一座城市对景观照明有如此多的羁绊。
正是海阔天空的气质,让上海成为了景观照明艺术的“潮人”,而景观照明也被用来赋能这座城市来回报这份“知识的馈赠”。
200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幸福之光”亮化工程为浦江两岸增添了绚丽色彩。游客在外滩观光平台上观赏浦江两岸的夜景。周先岳 摄
创新
上海在与国际潮流碰撞交融的同时,对夜景的渲染也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
外滩“大火”后,时任上海市市容局园林处处长的郭华惨不忍睹。
1990年代,景观照明基本由建筑物所属单位进行管理和控制。开关在别人手里,想开或关的时候,一定要提前打个招呼。
在当时的上海,每年的惊喜“亮灯”多达70、80次,有时“战前简报”来不及开。光时间,如果没人接电话,只好亲自上门。
尽管小心翼翼,各种诡异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有的管理员回家睡觉,有的钥匙一下子找不到了……灯光变得四散。
1998年,上海成立景观照明监测中心,在全国率先通过计算机对浦江两岸景观照明进行监测和监测。
郭华还记得他在领导面前“炫耀”的那一刻。
1998年10月2日晚上,他只带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他可以自信地告诉领导:“移动鼠标和键盘,你可以打开或关闭它们。你也可以一层一层打开。打开并关闭。”
实现高效精准的景观照明控制,上海并不满足。有没有更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未来?
时光倒流12年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不少游客排了四五个小时的队,只为进入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魔盒”。
它的吸引力在于内置六面近百块LED屏幕,其面积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当你置身其中时,就好像你在一个可以无限扩展的虚拟空间中旅行。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2010年可以称为上海LED技术爆发的元年。
据世博局初步测算,上海世博园区使用了近15亿颗LED芯片,从遍布园区的信息提示屏到各个场馆的室内照明,再到LED技术。
世博会开幕式上,从卢浦大桥到南浦大桥,江面、夜空和两桥之间的两条河岸,都被梦幻般的空间所包围。
1200盏探照灯,16盏激光灯,7000多平方米,全球最大的LED巨幕,6000个直径半米红、黄、橙三色变化的LED发光球,216个参赛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旗船、烟花、喷泉……巧妙的工地展现了“火树银花庆世博,琼楼玉玉不眠”的宏伟景象。
2009年10月20日,黄浦江西岸,望世博园阳光谷艺术灯火,张海峰摄
2010年4月30日,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举行了大型灯光喷泉烟花表演,旗船在黄浦江上航行。张海峰 摄
世博会LED技术一战成名。事实上,它在七年前就已经“铺垫”了。2003年,上海在东方明珠景观照明改造中,采用了LED作为光源。这是我国最早在城市景观照明中大规模应用LED的示范。
“第一种用的是纤维材料,效果不太理想。” 郭华说,团队“磨”了8个月,尝试了世界上所有最先进的光源,终于找到了LED。
改造后的东方明珠灯可在电脑控制下根据天气变化自动调节,产生1000多种变化,令人叹为观止。
之后的十年,各种照明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上海都有一席之地。
2008年10月4日晚,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与行驶中的浦江游轮形成鲜明对比。图片来源:新华社
2013年12月31日晚,“2014上海新年倒计时”4D灯光秀在黄浦江畔的外滩举行。近20万市民和游客观看了这场视觉盛宴,在喜庆的气氛中迎接新年。图片来源:新华社
但“化妆品”再先进,也要看怎么用。
深夜,建筑由内而外散发出淡淡的微光,很有禅意。这种技术在业内被称为“内光外透”,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外滩泛光的新方法。
彼时,上海繁华道路上的许多写字楼下班后不得不关灯,这些区域成为“夜上海”的“盲区”。光污染。
郭华清楚地记得接到任务时的情景:“这是天下第一,没有经验可循。”
淮海路重庆路口的“中海大厦”成为第一个试验品。景观照明专家在窗后找了一块宽约40厘米的板子,在这块板上安装了几根灯管,然后引出一根线集中控制,效果不错。
小试成功后,工程师根据建筑本身的形状,在顶部采用大功率气体放电灯作为泛光灯,体现建筑形态;中间以办公楼安装灯的形式体现;下面是商业街,全部实现了橱窗通透。
此后,中海大厦“内光外透”的体验在小陆家嘴片区、虹桥开发区、徐家汇和淮海路绿化带等地推广,让市民和游客体验到内敛优雅的美。
2007年,淮海路灯饰改造,彰显优雅迷人风采。30000米长的灯带覆盖了200棵行道树,LED蓝白节能星灯。近4万盏荧光灯出现在道路两旁十几座高层商业建筑的窗户上。走出“内光外”的美。金鼎根 摄
和谐
其实,先进的科技只是一件华丽的外衣,而理念就是穿这件衣服的“人”,决定了上海景观灯饰的气质和高度。
回顾世界景观照明的发展历程。以1920年代为界,之前照明行业一直以功能性照明为主;之后,关于城市夜景照明的研究开始慢慢出现。到了 1950 年代,德波尔提出了“专注于道路照明的舒适性”的想法。
从追求功能性照明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照明,世博会后,上海的景观照明创新更加注重传承与舒适。
于是,在首届进博会前,外滩的“华尔兹”惊艳亮相。
脱下经典的暖黄色“晚礼服”,外滩国际建筑博览会换上可以表达各种风格的中低色温(1900开尔文至3300开尔文)的新技术服装。
多种表演方式由此解锁:数十座建筑可以单独跳舞,也可以分组跳舞;它们可以从下到上或从上到下一体点亮,或从中间到左右或从两侧点亮。向中心移动以点亮。远看有气势,近看有气质,细读有故事。
外滩经典暖黄色夜景由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提供
俄罗斯画家艾瓦佐夫斯基的油画《九度浪》中,穿透厚厚云层的阳光给了被风浪困住的人们信心。
“这幅画给了我们灵感。” 黄浦区照明与景观管理办公室主任陶震坦言,升级后的黄浦江景观照明有一个“野心”:模仿季节气候变化和自然光的流动,在炎热的夏季使用。比较清爽的“皓月光”,在秋冬,用经典的暖黄光或更优雅的暖白光,打造出“九浪”、“月河”的景观灯饰版本,在光线的变化和变化中都能找到。工作日的影子。日出、日落、月出等。
它给人一种感觉日月在河边旋转的错觉。由此看来,景观照明不再是单方面的“惊艳”,而是一种能够从欣赏者的角度引起共鸣的人文关怀。这就是上海景观照明的独特气质。
让老外滩的黄昏也有雪山落日的自然美景。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供图
让清晨的外滩也有雪山和日出的自然美景。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供图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与景观照明设计师的角度有关。
“经典的外滩夜景很壮观,但这是‘上帝视角’,游客几乎不可能从这个视角看外滩。” 陶震表示,2018年汇聚国际智慧的黄浦江两岸景观照明提升工程启动后,设计师开始关注市民和游客的视角。
外滩沿河的露台上有很多专业的摄影棚。设计师们一一调查,找出他们选择这些角度的原因;没有摄影棚的地方可能是“盲区”或短板,也可能是第一次来外滩欣赏夜景的市民和游客。在你碰巧“站立”的地方,想想如何改进。
设计师也一遍遍地体验外滩的各种旅游线路,多次尝试经典的步行线路、水上巴士线路和公路观光巴士线路,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挑选”出景观灯。
于是,外滩之夜有了“行人观”、“车行观”、“游船观”等版本,也获得了更多好评。
陶震记得很清楚,曾经有一群人在外滩六号坐了很久,一般都觉得不舒服。原来,室内天花板上的灯从外面看很刺眼。方法也进行了调整。
不同的建筑,不同的立面材料,不同色温的灯光,会相互产生“化学反应”。需要反复试验和研究,才能选择最合适、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供图
尽管中国许多城市的景观照明在突飞猛进,但也经常遇到这样的矛盾:游客喜欢越亮越刺眼,而居民更喜欢柔和安静。如何平衡?上海的答案倾向于后者。
对于彩光、动态光等容易影响市民日常生活的景观照明形式,除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外,黄浦江两岸明确表示不。
黄浦江两岸景观照明采用普通、节假日、深夜三种模式。节假日全开灯,正常模式是所有灯的70%,深夜模式将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的光源留在楼顶。
“深夜模式之所以不关灯,是因为城市的景观照明不能缺少温度这个重要属性。”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局景观管理处处长丁钦华说,留着暖光,守候夜归的孩子,让他们有安全感,让他们信任、热爱这座城市。上海多。
陈锡涵从上海景观照明监测中心远眺老外滩
融合
黄浦江两岸曾经有过许多震撼人心的光影秀,但没有一个像这一次那么火爆。
“为什么这次?” 记者询问了光影秀的主创人员。他们原以为答案会五花八门,却出人意料地一致:“这一次是最好的融合。”
丁勤华说,光影秀将浦江两岸的300多座建筑联系在一起。是跨界合作、无私奉献、集体智慧的结晶。数万名相关人员参与保障,体现了上海“工匠”的精益求精。
“接到任务的时候,感觉几乎不可能完成。” 王信伟口中的“不可能”,是指6月11日在黄浦江畔落成的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巨型灯光艺术招牌。“Party Walk”黄浦江主题光影秀是浦东“舞台”的中心。
这块高20.21米、宽30米、重60吨的光艺标牌只有60厘米左右厚,相当于一块巨大的“薄板”。没有地基,也没有斜拉索。站在河边,要承受90吨左右的风荷载,如何站稳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施工方为其增加了60吨配重,在12级大风面前能稳如山,还制定了风雨天的应急预案,使用重型臂架车抓住它,抓住它。“原本预计至少需要45天才能完成,结果只用了16天,又快又好又稳。” 王信伟说,经历不可能变成可能,他很自豪。
海莎、孟雨涵 摄
在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院灯光设计师臧鹏看来,黄浦江光影秀不仅是一场光影盛宴,更是一场集历史、音乐、戏剧、摄影、心理学、建筑学和其他学科。品尝。
越多方面的融合,越能俘获人心。“每个人都被不同的点感动,可能是一首歌,也可能是一幅画,最让我感动的是河面上映出的党徽,充满活力。” 臧鹏说。
2019年国庆期间,光影秀尝试在浦江两岸奏乐。以《红旗颂》为代表的音乐丰富了光影秀的艺术层次和感染力。在第二届进博会的光影秀中,《欢乐颂》、《茉莉花》等中西歌曲的碰撞,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感受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合作。
在这场光影秀中,青年音乐家罗伟特意创作了音乐《流光溢彩》,在《国际歌》、《国歌》、《红旗颂》、《在希望的田野上”和“不忘初心”。以民间经典、家喻户晓的音乐为基础,改编、编曲而成。
“我是今年年初开始写的,用了5个月的时间,从30多首经典作品中挑选出几首,然后改编、整合、提炼成6分钟。” 罗伟说,每一首曲子都要能诠释晚会。在公司百年发展的重要时刻,还要配合浦江的水流和灯光的节奏,充分表达不同色彩和力量的情感。
比如开场《国际歌》,先用童声演奏,然后换调,引入优美的弦乐。
让每个环节的光影“卡住”,与音乐同步。主创团队还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光影变化和背景音乐的同步传输,不仅浦江两岸,江上游轮上的游客也能同步。听音乐。
动画制作:海莎
音乐吸引并调动了听众的情绪。接下来就看光影能否控制舞台了。
上海舞台技术学院首席灯光设计师谢玉玺表示,上海现有的建筑灯光、环境灯光、城市灯光都比较齐全,但这些“额外演员”需要导演派出,让他们和舞台灯光相得益彰。主角在被感染之前会产生“火花”。观众。
比如在光影秀中,排列在江面上的6艘游轮从4个码头汇聚到南京东路水上平台的主视角。在原有景观照明的基础上,增加了红黄灯。带,与两岸风光相得益彰。
谢禹锡透露,光影秀的“选角”是在2018年黄浦江首届大型光影秀举办后开始的。
其中,最高的“主角”是上海中心顶上的两盏100瓦全彩激光灯,最新的“主角”是五光束灯——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光通量世界第一(160,000流明))“中科极光超大流明三色激光光束灯”,在国内外景观灯光秀中首创,当月才从南方运往上海光影秀的试镜。
普通的10瓦室内筒灯只有800流明,而16万流明的光束灯可以让巨光艺术标识的光束射得更远、更亮、更吸引人。
不少市民和游客注意到,一开始横穿黄浦江的红光是“主角”的杰作。“就像剧场里的预备钟,这个灯会闪5次,对应5秒倒计时。” 谢雨曦解释道。
红光横渡黄浦江
2018年,为迎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全面升级黄浦江两岸景观照明。姜迪文 摄
2019年9月30日晚,庆祝国庆70周年的外滩光影秀在黄浦江两岸上演。孟雨涵 摄
2020年9月30日晚,新版浦江光影秀盛大回归。持续5分钟的绚丽光影,让两岸观众欣喜若狂。海萨尔摄
结尾
东风夜开千树。更多吹落,星辰如雨。宝马雕车香满马路。凤笛声动,玉壶亮,鱼龙舞一夜。
曾经是古人只有元宵才能享受的绚烂夜晚,历经千年风风雨雨,已成为彰显城市软实力的公共服务产品,时刻拥抱有需要的人。
对于生活在黄浦江畔的每一个儿女来说,上海美丽的山水灯饰所蕴含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节日气氛的内涵。有了科技、思想和时代的翅膀,它成为了一种上海城市精神品格的象征,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团结着人们。他们一起期待美丽,努力进步。
相信随着景观照明规划建设的不断升级,未来能打动我们的夜空会更广阔、更动人,激励更多人热爱上海、扎根上海、实现自己的价值。上海。
2001年10月20日晚,上海举行烟花汇演,庆祝在上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晚会前夕,APEC标志被投射在浦西外滩的高楼上。图片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