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字 | 戒指说
疫情、政策驱动、市场博弈、国际形势拉锯等一系列因素,正在全面影响国产软件的走势。 在中国,国产软件替代进程不断加快,国产软件正迎来逆势增长的“窗口期”。
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利好政策不断吹向国产基础软件领域,为国产软件发展带来诸多利好。 人民日报也发表文章称,是时候让更多的国产软件大显身手,把软件产业做大做强了。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将超过4万家,累计实现软件业务收入94994亿元,全年-同比增长17.7%,发展态势将继续向好。
但在酷暑之下,相应的发展问题也同时出现,尤其是在国产替代这个主体问题上,少数地区出现了“硬替代”,即不管国货好不好与否,它们都将被替换。 国内的。 这种处理存在很多争议。 与“硬替代”相比,国产软件的发展似乎更需要“软着陆”,即基于必要的业务需求寻找可持续的产业模式,促进健康发展。
过去经验的启示
今天,它不是国产替代的起点。
过去几十年,我国一直在寻求国产替代的最优方案,从硬件设备、芯片到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等等。 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企业之间,国产替代有的成功,有的以失败告终。
回顾过去,不难发现,大多数成功案例都有基本的业务逻辑支撑,是基于必要的业务发展需求,比如阿里的“去IOE”动作。
2007年前后,阿里电商业务快速增长。 过去采用的IOE架构已经不能满足阿里的业务需求。 再加上IOE的高额投入和运维成本,阿里不得不走上了“去IOE”的道路。 道,开始寻求自研阿里云等技术解决方案,以满足海量的商业扩张需求。
在这段“去IOE”的时间里,阿里的号召力主要来自两个方向。 一是实际成本问题,“阿里巴巴不愿意把淘宝的利润被海外服务器厂商拿走”,二是长期战略价值。 “不掌握核心技术,就没有企业发展。”
因此,虽然“去IOE”痛苦艰难,但阿里还是因业务发展需要,最终完成了自研方案的替换。 2013年,IBM小型机和EMC存储设备全部下线。 两年内逐步完成数据库下线。
对于今天的国产软件领域来说,路径是一样的——如果要推动国产软件加速发展,完成国产替代,就必须回归市场,找到必要的商业逻辑和市场需求来支撑和驱动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2008年阿里提出“去IOE”时期,中国现在已经进入高度数字化阶段,相应的数字经济体系也初步形成,企业到软件应用, IT服务等需求越来越明确,并不断向底层延伸。
因此,当前的国产软件换人除了必要的业务逻辑外,还需要考虑当地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的技术逻辑变革。
对此,用友提出,本土化换代不仅仅是对ERP、CRM等产品的直接换代,而是将数字化智能和信息化创新与新理念、新应用相结合,形成真正的中国企业。 价值替代。
简单来说,在国产替代过程中,与国外软件产品相比,市场对国产软件的要求不仅仅是“替代”,更是新价值、新制度的塑造和呈现。
在近几年的服务探索过程中,用友确定并发布了新一代业务创新平台——用友BIP,以云平台为基础,将更多的公共组件、业务逻辑、数据智能等集成到PaaS中,形成一个技术国产化的集数据、业务、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化智能解决方案。
这是过去几年在中国市场出现的一个信号。 如今,随着中国市场需求的变化,华为、腾讯、阿里等巨头都在推动类似的一站式数字化解决方案,不断提升国产软件的服务水准,不断拓展服务边界。
由此看来,完成国产软件的替代,关键不仅在于政策的刺激,更在于市场化的推动。 从基础业务逻辑的支撑,到超前市场需求的冲击,都将回归市场的主流趋势。
瞬息万变的需求
回到市场,国产软件的替代其实是一种纯粹的商业竞争,所以国产软件接下来面临的其实是如何用更好的产品、技术和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
1、软件市场需求瞬息万变,能者自居。
今年3月,美国设计软件Figma突然宣布封禁大疆、华为、360等一批中国企业的账号,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造成市场巨大需求缺口。
对此,国内设计工具迅速响应,宣布推出Figma一键导入功能,支持企业导入Figma文件并进行后续编辑,成为国内设计师的“新宠儿”。
当前环境下,国际形势日趋紧张,疫情、战争、贸易摩擦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全球市场。 某个职位、事件或法规将阻止某个国家/地区的业务。
因此,对于国产软件而言,谁能在这种突发情况下满足国内企业的迁移需求,谁就能抢占先机,加速发展。 而这只是需求的突然变化。 国产软件需要做好的是对本土化需求的判断和深化。
如今,无论是本土巨头还是跨国公司,在面向中国市场的业务上,都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国内软件厂商进行合作。 例如,宝马在2020年选择用友软件为中国大陆近700家经销商网店搭建营销服务体系。
作为宝马的合作伙伴,用友也得到了中海油、国投、云南白药、中建五局、比亚迪等一大批本土巨头的青睐。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用友深耕本土市场,更了解中国企业的需求。 比如在芯创系统方面,用友BIP适配了华为、中电中电、中电科、中科院等几大芯创系统,包括芯片、存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芯创的全- 从服务器、企业云服务到上层应用的堆栈覆盖,充分满足本土传统巨头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需求。
2、软件市场逻辑在变,要顺应大局。
在中国,许多公司在数字化转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软件产品。 例如国产楼宇自控系统,中国三峡集团在“人力资源和财务体系升级”项目中提出,要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驱动三峡集团集团层面的业务转型和管理创新,初步实现人力资源和财务共享。三峡集团,实现流程管理和业务数据管理优化升级,提升组织流程标准化和信息整合效率,强化协同办公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
简单来说,企业目前需要的软件平台(或产品)只是一个载体。 事实上,真正需要的是一套基于平台体系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解决方案,这是贯穿于企业整体运营管理的生态变革。
为此,用友BIP在平台设计良好的前提下,顺利迁移了三峡集团近20年多系统的历史数据,对多系统、多业务流程的接口进行了重构升级。 ,最终实现后台专业线、中台服务面、前端应用点三层应用的顺利落地。
类似的定制项目在国内早已司空见惯。 对于国产软件来说,本土市场的需求自下而上发生了变化,相应的服务逻辑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 能够以整体理念服务好政企客户的厂商,终将能够替代国外产品,成为市场的首选。
第三,国产软件的替代绝非一家之力。
在国产替代过程中,以往国产操作系统由于缺乏配套软件应用和生态基础,用户体验不佳,未能如愿完成替代。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随着产品和服务边界的扩大,生态的价值变得更加重要。 无论是华为还是用友,都将繁荣生态列为企业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一,成为后续业务发展的关键支撑。 例如,用友生态2.0正在聚集10万生态合作伙伴,依托用友、生态合作伙伴和产业的协同,将用友BIP打造成全面满足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业务创新平台。
这就是一个生态带来的价值。 从行业整体来看,国产软件要想全面替代国外产品,还需要在很多方面有所突破,比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流程管理等不同细分领域的数字化。
目前国产软件领域,从操作系统到数据库再到中间件,最后到应用层,各个领域都有相应的本土公司。 接下来,如何集结上百家企业的力量,形成生态服务能力,将是国产软件换代的又一关键里程碑。
“硬替代”还是“软着陆”?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硬替代”或“软着陆”问题实际上是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的博弈。
“硬换机”确实可以通过迅雷的方式给国产软件带来一定的增量,但真正决定这种增量的毕竟不是国产软件本身,而是政策导向。
一旦政策趋势发生变化,国产软件很容易重蹈2004年前后的覆辙。国产替代不是封闭的国家,该开放的还是要开放,该竞争的还是要竞争。 对国产软件最好的忠告就是“铁要硬”。
因此,从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需求来看,国产软件替代还是需要找到一个“软着陆”的地方,利用自身的实力和服务真正冲击市场才是正路。
当前,国际形势多变,国内政策利好,本土市场经济基础日趋成熟,需求增长明显。 国产软件未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谁能抓住这顺风顺水的发展机遇,做好产品和服务,谁就能真正扎根市场,做大做强。
这个国产软件的时代变了,最终还是要靠厂商出成绩。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内容为【铃铃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录、复制、镜像。
【用完】
已按铃
1钛媒体、拼图、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创投科技网站年度Top 10作者;
虎啸奖评委2名;
3 作者:《移动互联网+新常态下的商机》等畅销书作者;
4 《中国经营报》、《商圈》、《商圈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报刊杂志特约评论员;
5 钛媒体、36氪、虎嗅、界面、澎湃新闻等近80位专栏作家;
6、“脑艺人”(brain )概念的创造者,已演变成“自媒体”,成为一种产业;
7 腾讯全媒体学院名誉导师,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