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自动化行业在不断发展。 由于基于 IT 的系统已经超越了房间/建筑管理系统迄今为止能够提供的功能,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并提供越来越多的增值服务功能。 这些系统严重依赖来自空间和建筑物内部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无线技术轻松收集和传输。 可以使用多种无线标准,包括 LoRa、低功耗蓝牙 (BLE)、Z-Wave 等。 Krödel 博士(IGT – für Gebä/建筑技术研究所教授)的一项研究指出了这些无线标准中的哪些适用于智能建筑。
最合适的无线技术只能在具体情况下分析楼宇自控系统系统技术标准,根据实际需要和使用场景来识别和选择,例如:
个别房间的温度和/或通风调节
个人房间照明
根据室温自动调节百叶窗/窗帘
可以调整加热系统的加热容量或冷却系统的冷却容量,以适应当前和预期的系统需求
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其他增值服务包括:
基于智能手机的会议室设施和开放式办公空间工作场所的动态预订/发布
占用传感器可用于分析会议室使用情况、识别资源使用模式、创建未出现政策、有效管理工作空间和组织餐饮服务
使用模式分析可用于灵活分配员工工作空间。未使用区域可设置为节能冷却模式,降低供暖/制冷/电力成本
可以使用“热图”或“运动轨迹”以图形方式显示建筑物占用情况,以说明有多少人在哪些区域
这种洞察力为区域规划(例如会议室大小、会议室位置等)提供了理想的基础。
可以监控电梯、咖啡机等的使用情况,并将其转化为适当的维护计划
基于以上使用场景,无线标准必须满足一定的特定指标。 这些包括频段的适用性和协议标准与最终产品制造商的独立性、基础设施、市场上特定组件的可集成性和可用性。 将无线设备(尤其是传感器)集成到楼宇自动化系统(例如控制器和 DDC 系统)中的可能性尤为重要。 控制器制造商提供的对特定无线技术的支持起着重要作用。 在公开市场上采购各种兼容组件的可能性也是如此。 更不用说不需要电池或电源的自供电无线设备的巨大优势。
应为哪种用例选择哪种无线标准?
5G、LORA 和 NBIoT 等远程无线系统 (LPWAN) 目前针对不需要广域基础设施的其他市场进行了优化,导致数据速率、延迟和互操作性不适合标准化楼宇自动化解决方案。 基于 2.4GHz 的协议(例如蓝牙和)是全球消费者独立应用的理想选择。 更短的传输距离、更容易受到干扰以及缺乏完整的多供应商互操作性目前使它们对楼宇自动化解决方案的适用性有限。
从这些角度来看,(ISO/IEC 14543-3-10/11) 和 Z-Wave 无线标准似乎是智能建筑中使用的理想选择。 然而,这两种技术所适用的细分市场有所不同。 该标准专为智能家居和非住宅建筑解决方案的专业安装集成系统而构建,具有更高的互操作性。 相比之下,Z-Wave更适合“DIY”智能家居消费级改造应用。
调查结果概述
下表展示了不同无线标准在各个维度的对比。 详细信息可在 IGT(德国建筑技术研究所)的完整研究报告或以下链接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