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软硬结合”,海尔智慧大厦解决行业难题

时间:2023-04-1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董静怡上海报道

现代人一生中大约 90% 的时间都在建筑物中度过。 建筑作为社会的耗能大户,绿色发展和节能减排潜力巨大。 当前,我国能源发展矛盾日益突出,有效减少建筑碳排放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4月7日,2023中国制冷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围绕节能技术应用,海尔智慧大厦展示了多项科技创新成果。 展会现场,海尔智慧大厦发布了行业首创的智慧低碳建筑大脑、全球首款静压空气悬浮中央空调、行业首创的千平米空间智能多联机智慧节能解决方案。

统计显示,传统建筑的碳排放约占我国全社会碳排放的22%,是社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智能建筑由于节能低碳优势明显,经过多年不温不火的发展,得到了政策的鼓励和支持。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进物联网应用和建筑智能化改造。 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此外,多个省份相继出台智慧建筑发展规划,依托5G网络、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智慧建筑服务体系。

这是海尔智家的新重点。 海尔智家副总裁、海尔智慧建筑产业总经理傅松辉在历届论坛上公开表示,建筑节能离不开智能系统的应用,同时需要全面实现能源利用与多能互补。

楼宇智能工程师_智能可视楼宇对讲系统_四川智能楼宇自控系统

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和逐渐大型化,暖通空调、照明、电梯等配套系统也越来越多。 但与此同时,系统管理难、能耗高、体验差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阻碍了建筑自身的升级发展。

“HVAC有HVAC控制系统,照明有照明控制系统,电梯有电梯控制系统,每个控制系统都不是真正的智能化。” 在2023中国制冷展上,海尔智能楼宇产业规划总监杨宝林表示,传统的控制系统各自独立工作,是信息孤岛,缺乏联合管理的统一平台。 这就导致需要多组运营人员对楼宇本身进行管理,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在管理过程中造成能源浪费。

“所谓智能建筑,不是装了多少电脑和传感器,它的核心是大脑,是不同行业的融合。”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毅在2021中国制冷展上指出了问题的核心。

有鉴于此,海尔发布的“楼宇大脑”通过生态开放,实现了一体化管理和跨系统联动协同。 据悉,在空气生态创新中心项目中,“建筑大脑”集成了空调、电梯、照明、水电、安防等18个子系统,5000+设备点,建设投资降低15%,运营和维护人员减少15%%,实际运行效果降低能耗50%。

除了软件,硬件方面的技术创新同样重要。 海尔智慧大厦表示,公司独家掌握“双悬浮”技术,将节能领先的磁悬浮与空气悬浮空调相结合,弥补单个产品在不同负载下的能效损失。

“以用户的场景为左右(中心),而不是以设备为左右。” 杨宝林说道。

四川智能楼宇自控系统_智能可视楼宇对讲系统_楼宇智能工程师

在2月份的海尔智慧建筑成果暨新品发布会上,海尔也表达了类似的策略。 “过去,行业主要有两条技术路线,从硬件到软件,或者从软件到硬件。海尔探索了第三条路径,软硬结合,不断加强算法能力四川智能楼宇自控系统,让环境建设成为可能。”积极适应人民,服务人民。” 海尔智慧建筑产业建筑智能控制研究院院长匡福华博士在会上表示。

事实上,海尔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行业首个云智能中心,可接入传统建筑的中央空调、地暖、新风机、新风等设备; 2016年,海尔建成全球首家中央空调互联工厂。 物联网技术融入整个产品系列; 2021年,海尔将推出业界首个Hai-BMS生态级智慧楼宇云平台,构建智慧楼宇新生态。 海尔在智能楼宇上的动作越来越频繁。

近年来,家电行业持续承压,2022年尤为艰难。 海尔智家2022年财报显示,2022年,海尔智家营收2435.14亿元,同比增长7.2%; 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47.11亿元,同比增长12.5%。 海尔也在寻找新的增长点。

海尔跳出商用中央空调的单线竞争,进军智慧楼宇更广阔的蓝海,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据《中国楼宇自动化白皮书》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中国楼宇智能化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存量规模近5000亿元,新增规模超过2200亿元。 2021年我国楼宇智能化市场产值约为7238.2亿元,未来市场发展前景不容小觑。

“向智能建筑演进,是海尔对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用户需求的积极响应,也是海尔紧跟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的具体路径。” 傅松晖曾经说过。

据悉,目前,海尔智慧建筑已应用于商业地产、轨道交通、工业制造、数据中心等9大场景。

咨询热线: 0791-87879191
赣ICP备2020012442号-3 Copyright 2014 江西康沃思物联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