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报记者邢灿
预约成功后,将自动通知参会人员参会; 显示屏会显示预订信息,无需敲门询问会议室状态; 会议开始前,会议室会根据预设时间自动开灯、启动空调并设置舒适温度; 15分钟内检测到会议室无人后自动关灯…… 以上是参展商日前在第六届中国国际智能建筑展览会上为会议现场打造的楼宇自控系统。
楼宇自控系统又称楼宇自控系统,是一套以中央管理平台为中心,以符合标准的网络,对分布在监控站点的DDC进行区域智能连接和监控,通过特定的终端设备和各种传感器,实现楼宇机电设备集中监控和管理的专业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
楼宇自动化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效率。 目前,国外品牌占据了我国楼宇自控系统的大部分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国产楼宇自控品牌超越国际品牌,仍需在多方面努力。
推动建筑节能减碳
建筑节能减排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内容。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22中国城乡建筑碳排放系列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22.7亿元吨标准煤,合计22.7亿吨标准煤。 占总消费的比重为45.5%。
建筑物是能源消耗大户和碳排放大户。 据国际能源署(IEA)相关统计,全球建筑业能源消耗占最终能源消耗的36%,相应的碳排放量也占全球温室气体的39%。 如果全球经济继续按照目前的趋势增长,到 2030 年,与建筑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预计将超过 150 亿吨。
建筑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 在不久前召开的2023中国楼宇自动化发展论坛上,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翠萍提到,楼宇自动化系统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向低碳绿色方向转型的重要途径。
上海美控智能建筑有限公司与亿欧智库联合发布的《傅宇盛·中国楼宇自动化白皮书》显示,楼宇自动化系统平均每年可为建筑节能15%~20%,并且减少约30%的能源消耗。 维修投资。 应用场景包括医院、工厂、写字楼、酒店、学校、商业综合体等不同形态的建筑。
国产楼控品牌前景广阔
纵观全球楼宇自控市场,发达国家企业仍是主要供应商,占据楼宇自控行业绝大部分市场。 “现在各种智能系统的国产化率都很高,楼宇自控系统可以说是国产化最后要攻克的堡垒。” 李翠萍评价道。
据相关数据显示,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楼宇自控系统普及率仅为30%,实际使用率低于60%。 市场规模估计只有70亿元左右,整体市场容量偏低。
“目前,虽然国外品牌占据的楼宇自控市场具有一定规模,但在价格和用户服务方面的满意度并不高。” 上海美控智能楼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控)总经理孙静认为,国内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让国内楼宇自控企业看到了反超的机会。弯曲。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智能专业顾问总工程师焦建新也看好国产楼宇自控品牌。 国外楼宇自控企业在产品质量和品牌上优势突出,但本土化服务优势不明显,难以满足国内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业界普遍对国产楼宇自控品牌的崛起充满期待。 2023中国楼宇自动化发展论坛现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楼宇自动化实现“国内品牌领先”的净推荐得分(NPS)为45.2%。 NPS被认为是衡量用户忠诚度的重要指标,数值越高,用户越愿意将其推荐给他人。
在李翠萍看来,楼宇自控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楼宇自控产业成为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全新业态,充满活力,前程似锦。
差异化竞争是突围之道
为什么楼宇自控系统没有国产化? ·美控研发部总监严杰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国外楼宇自控品牌长期的技术积累是重要原因之一。 国外的楼宇自控品牌由来已久,其中不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严杰认为,国内楼宇自控企业要超越国际品牌,应把握数字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建立自主差异化的产品能力。 正如安防产品的国产化是为了抓住数模转换的机遇一样,国内的楼宇自控也必须抓住物联网的机遇,创造与用户的持续连接。
严杰举了个例子。 传统楼宇自控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工程师携带装有编程系统的笔记本电脑到设备现场进行编程调试。 物联网技术让工程师坐在办公室就可以实现远程编程和调试。 这不仅提高了工程师的工作效率,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也质的提高了企业服务客户的能力。
在严杰看来,国产自主品牌要有硬、要软、要软,三者缺一不可。 “硬”是指硬件,硬件不能独立卡住。 例如美控自主研发的多模io电路替代进口专用芯片; “软”是指软件、编程、配置、规则引擎等基于工具的软件开发能力楼宇自控 系统的发展历史,如美控开发的网页图形化编程; “软”意味着灵活性、算法、模型开发能力和生态开放性,比如内置在美控高效机房的算法。
超越国际楼宇自控品牌,国内企业还应在哪些方面发力? 上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国内楼宇自动化要想实现超越国际,国内企业“重点和重点”应该集中在场景集成、使用便捷和高度集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