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程度不高,运营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日,在淮安揭幕的第五届民航中小机场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发布消息:目前,华东地区中小机场数量已达34个,占占华东地区47个民航运输机场总数的72.3%。 江苏9个民用运输机场中,中小机场7个。 目前,我国中小机场存在数字化程度低、安全基础薄弱、运行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数字基地”化解机场发展“倒钩”
安全信息采集方式落后、运行态势感知差、数据共享不足、人工保障工作量大……
长期站在机场发展道路上的“倒钩”们,令人痛心。 淮安涟水国际机场党委书记、董事长孙光辉介绍,在位置感知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飞行区内的飞机、保障车辆和人员没有实现实时定位,监控信号400米以下空域的飞行器不稳定。 在安全感知能力方面,数据共享和联动运营不足。 “安保人员的精力浪费在关注航班状态、听对讲、人工统计、提交各种报告等非核心安保环节。”
中小机场“浸泡”在大数据中。 业内专家认为,中小机场发展中各主体之间仍存在数据壁垒和数据孤岛,导致数据要素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中小机场高质量发展,需要夯实“数字基地”。 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韩军认为,依托智能化手段推进中小机场系统化改造,避免单纯以加装信息系统代替机场智能化改造的误区,将智能化手段与机场管理系统充分融合。
经过60余次现场调研论证、6个多月的安装部署、两年多的验证运行,淮安机场与中电米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探索形成了融合空中交通管制和机场信息系统的本地化智能机场。 解决方案是通过构建机场“信息集成平台”和空管“塔台控制自动化系统”双核,构建多种传感业务应用场景。
据南京大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严永杰介绍,在“数字化基地”扎实之后,需要建设中层的机场信息集成平台,信息集成系统和塔台自动化结合淮安机场“塔台一体”管控特点,升级系统 将管控要求与空情、飞行动态、气象等信息高度关联,为机场提供全流程综合管控服务从前站起飞到机场着陆、地面保障、离港的飞行操作流程。
新技术“支撑”民航安全
近年来,中小机场在安全保障方面还存在不足和短板,迫切需要借助新技术为智慧民航建设目标“领航”。
构建全域感知智能网络和机场信息集成系统,首先需要机场“智慧大脑”。 中国民航发展计划部投资处处长韩兴军介绍,要运用“智慧大脑”,提升空中冲突预防、跑道防侵入、滑行碰撞预防等风险管控能力,例如无人机设备的引进、机场清关检查、清关管理等。 ,从传统的人工方式到技术自动化,有效提高了障碍物的检测效率和数据准确性。
严永杰告诉记者,智能应用层是根据机场的需求量身定制的。 通过部署车辆监控管理、无人机检测控制、跑道异物FOD检测、泊位引导等系统,实现飞行生产运行效率的提升和飞行区域的安全。 未雨绸缪。
目前,淮安机场已实现航站区安全监控“平台化”。 孙光辉介绍,通过整合利用各类数据资源,构建“保卫太空道路”实战平台和智能视频分析系统,实现对机场异常客流等潜在风险的实时动态识别区、“吹哨”预警,有效提升空中交通管制水平。 反治安“智慧治理”新效能,“依托这个平台,成功抓获100余名犯罪嫌疑人。”
在飞行区,“立体”安全管控成为管理质量的突破口。 严永杰分析,可以利用多点定位、雷达等设备,引入AI视频分析、物联网等技术,实现飞机、车辆、飞行地面保障节点的数据自动采集,从而建设飞行过程控制、飞行区域全景监控、车辆监控。 及管理、跑道异物检测、泊位引导、智慧廊桥等信息化应用场景。
面对传统通关区域人工通关检查范围小、效率低的问题,淮安机场想出了独门绝技。 记者在淮安机场看到,利用卫星遥感和实景再现技术对净空区域进行安全监测,并搭建了净空管理系统。 针对黑飞无人机、鸟情预警和防范需求,量身打造低空安全监控系统。 机场周边55公里范围内起降及航线监控。 此外,淮安机场还通过“小窗”实时显示下滑道建立后飞机进近的“现场情况”。 飞行轨迹偏离可及时提醒,并标示预降落倒计时,精度小于10秒。
“构建空地态势监测‘一张图’,实现‘空地一体化’协同指挥、全覆盖监视。” 孙光辉建议,建设塔台控制自动化系统,提升风险管控能力,重点做好空中冲突预防和跑道防御。 入侵、滑行和防撞等核心风险,为中小型机场塔台量身定制的控制自动化系统。
服务品质展开智慧“臂膀”
出境一张脸,清关一张报检,物流一张表。 在智能系统的协同下,旅客机场“通关”的时间将越来越短。 严永杰告诉记者,中小机场可以通过区域服务保障,实现便捷高效的旅客出行服务。 例如,建设旅客服务平台和航站楼协同决策平台,利用图像识别、生物识别等先进技术,加强航站楼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服务质量是机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一。 在江苏,部分中小机场开展智慧出行场景试点,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 连云港花果山机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亚兵告诉记者,连云港机场建设智慧出行系统,引入无纸化交通解决方案,综合信息系统建设自助值机、托运、安检、登机等设施,大大提升了旅客出行体验。
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是人们畅游、货物畅通的重要推动力。 孙光辉介绍,淮安机场在中小机场中率先通过统一的机场数据交换共享标准,完成了与全国流量管理、塔控自动化系统等11套系统的互联互通,充分整合156类运行数据,聚合航班运行全流程数据流,有力推进空地一体化协同运行。
拓展空地协同运营平台,提升机场运营效率和质量。 南京米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专家严璐提到,可以推广空域一体化的塔台综合自动化系统,提高管控效率。 他介绍,目前团队正在打造集运行管控、资源协同、可视化决策分析于一体的数据驱动数字塔台,有效解决支线机场远程指挥、少人运行的安全问题,并利用5G传输技术助力视频数据低时延实时传输,提升空地一体化监控能力、全天候作战能力和应急指挥能力。
绿色科技助力“四型”机场建设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不断加快深化,各国民航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博弈愈演愈烈。 加强绿色部署,提升中长期航空减排力度,成为重塑机场竞争格局的重点,也成为机场建设升级转型的压力点。
目前,中小机场在节能减排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计划部节能减排办公室副主任王韧表示,要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引导和规范机场运营电气化、能源化等重点项目高效运行替代品; 航油应用、机场清洁能源应用项目建设;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对实现“双碳”的重要支撑作用。
盐城南洋国际机场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志军表示,一些中小机场遇到“建则扩”的问题,其实是由于重视问题造成的。重外表轻内涵,规划缺乏针对性和引导性。 的。 因此,需要从全周期、全链条抓好绿色机场建设,在中小机场的选址和总体规划设计阶段下功夫,奠定为机场节约资源、实现高效运营奠定了基础。
“聚焦飞机地面运行碳排放主要矛盾,减少碳排放。” 刘志军认为,建设绿色机场必须依托机场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应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科学优化能源利用。 “从细节做起,进行绿色创新,比如智能马桶、机场车辆油改电等。”
“机场设计不应该以建筑的功能为基础,而建筑应该以功能为基础。” 王亚兵认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机场楼宇自控设计,鼓励中小机场结合文化特色,推出更多差异化、辨识度高的旅客服务产品。 在连云港机场,随处可见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画。
“以安全、绿色、智能、人文为核心的四型机场,为我国机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我们将以四型机场为抓手,依托以智能化手段推进中小机场系统化转型 强化机场主体责任,中小机场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需求,着力拓展机场服务范围,不断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 韩俊说道。
新华日报交界点记者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