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科技新闻]感知中国,我们相聚

时间:2023-05-26

中联自控创新_无锡网络楼宇自控创新服务_网络楼宇可视对讲系统

5月19日,国务委员刘延东视察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2011年5月,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进行初试,其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课题组——“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 “物联网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优化与融合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传感器网络新技术及其关键技术示范验证、多传感器集成与节点核心芯片研发、特种感知网络研发及其前沿应用示范领域、移动物体和水环境监测相关传感器产品 6个项目,包括全球化开发、中国大气污染时空分布感知研究网络应用示范等。

高扬创新大旗

为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建设“感知中国中心”的指示精神,2009年11月12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筹建“感知中国中心”。成立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获江苏省批准成立“江苏省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机构,同时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科学院物联网发展中心,非企业机构。

》今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一行在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李学勇等陪同下江苏省省长在无锡新区视察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物联网研发中心,她汇报说,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物联网“感知中国”是一个重大课题事关国家未来战略,不可能在一两年内立竿见影。她鼓励:你们做的真快!” 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叶天春近日在接受科学新闻采访时表示。

刘延东考察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这是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江苏省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同日,刘延东高度评价中科院与江苏省、无锡市战略合作,共建“中国物联网研发中心”,大力推进“感知中国”自主创新以及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充分肯定了发展中心确立的“坚持应用驱动、创新驱动,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宗旨。 他还对发展中心在核心技术创新、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

“我们所说的‘物联网’的概念和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之前的定义无锡网络楼宇自控创新服务,涵盖了物联网、传感器网络、电子标签、M2M网络、无线通信网络、、计算技术、信息处理与应用软件、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集成新发展。” 中科院高技术研究发展局局长田静告诉《科学报》记者:无论是中央还是江苏省、无锡市的领导都对“国家队”寄予厚望中国科学院。 中科院充分发挥综合优势,组织物联网研究精兵“自带干粮”。 ,齐聚无锡,对接近十年知识创新相关研究成果,将当前工作付诸实践,为物联网研发打下良好基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为科技创新做出自己的实实在在的贡献。 “

士兵会议

2009年11月,为支持“感知中国”计划,中科院按照与江苏省、无锡市的合作协议,对首批物联网项目进行了布局。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博士后、无锡中科智能信息处理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科研项目负责人沉强说:“我那时候刚开始工作,是我人生第一次出差,记得高性能网络实验室主任唐辉是第一个接到通知的人,接到通知后直接取消了其他安排,顺路直接来无锡出差的,没时间等了,第二天和第三天我和实验室主任赵志军也分别飞到了无锡。”许多波折。 本以为可以稍作休息,但马上就参加了唐辉老师组织的项目申请研讨会,把存在的疑惑放到了凌晨3点的讨论中。 因为赶飞机没时间吃晚饭,我和赵志军老师找了一家通宵超市,买了几盒方便面充饥。 ” “经过两个晚上的加班,我们顺利通过了程序演示。 我在沙发上和赵志军副局长聊了几句,他说了几句就睡着了。 疲惫暂时完全征服了他,但他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

2010年4月,在声学研究所副所长鞠奇和唐辉研究员的指导下,赵志军、沉强等人员历时5天5夜,完成了业务初稿的撰写计划。 声学所虽然在物联网方面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但本着对中科院和政府负责的态度,一次又一次修改创业计划,请来了金融专家和知名人士期间给予企业家指导。 “我们集结了声学所五个实验室的力量,支持即将在无锡落地的物联网产业化,但我们的第一个商业计划不够周密,引起评审专家的质疑商业计划:多个实验室的合作方式可能会给实体未来的运营带来障碍,因此,声学所副所长鞠琦多次召集声学所几位实验室主任商讨具体事宜一批实验室分批落户无锡是指导思想。” 沉强说道。

网络楼宇可视对讲系统_无锡网络楼宇自控创新服务_中联自控创新

公司注册材料的准备、办公场所的布置、人员的招聘都是例行公事,这让沉强领略到了行政人员的酸甜苦辣。 老师不小心踩到了带铁钉的装饰木板,铁钉穿过皮鞋扎进了脚底。 后来,当我们在工地上看到用铁钉装饰的木板时,每个人都在谈论他不平凡的经历。”

2010年8月4日,无锡中科智能信息处理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完成注册,正式入驻。为寻求市场前景更好的产品方向,总经理唐朝伟带柯军副总经理参观考察几十个单位。 社区、仓储和物流是三个重点发展方向。 通过2010年的努力,公司已拥有智能电梯监控、警务识别系统等系列产品,并已完成产品试用。 目前,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市场。

在中科院物联网研发中心办公室工作的杨宇,年轻干练,是第一位来到无锡的管理人员。 2009年10月的一天,后来成为中心副主任的王慧莲找杨宇谈话。 杨宇是从位于北京的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来到无锡的。 没想到从此就留在无锡打工了。 “虽然当时说要给100万元的筹备资金,但刚来的时候资金没有到位,中心基本没有办公费用。我就像‘三无人员’一样:没有单位,没有公职,也没有账户。开始我们买了十台电脑,电脑公司让我把我的身份证,户口本,单位证抵押在那里。我不太相信;名字发票上的名字和我们开的发票名字不一致,费了好大劲才以无锡新区管委会的名义开具证明。” 杨宇告诉科学报记者,“温家宝总理说发展物联网就是‘感知中国’,中科院在无锡吹响了号角,我们怀着创业的心态聚集在这里。 “

蔡明敏2010年5月求职,来到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下属的泛联公司。 今年3月调任中心人文教育部负责人,负责中心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中心的工作节奏很快,抓紧时间,我们要跟上人才招聘和培养的节奏。刚来的时候,我对这个机构本身了解不多。一开始,我看给别人简单介绍,展示了我们的三个品牌。我告诉他们我们是中国物联网中心。我给候选人发了面试通知,但我只能发'江苏省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的公函. 刚开始大家觉得奇怪,我只好一一细细解释。 ”就说说办公楼十层的穆老师吧,我刚来人教办上班的时候,他的实验室就他一个人,可是我听人说穆老师的办公室都满了现在的人。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郎宝君曾在日本留学工作十年。 两年前回国后,他在海南某大学任教,后成为中科院物联网研发中心副总工程师。 科学技术职业培训。 那时,我还不知道无锡有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我刚和一个早班同学通了电话。 同学把这个信息告诉了他,问他有没有兴趣加入这个团队。 “我保证总有一天会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然后我会上网查相关资料。 第二天毕业后飞北京,采访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叶天春。 来无锡后,负责物联网的应用推广体系。”

郎保军一到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工作,就接手了常州的一个通信管道项目,“我们在实验室验证,拿了实际的铁盖和水泥盖合作,与济南市市政局签订“数字市政”战略合作协议,从事燃气泄漏监测。无锡新区管委会两栋大楼均设有地下停车场。车位引导。” “我在2010年10月正式加入中心的这8个月里,虽然工作节奏紧张,但感觉精神上很充实。”

事实上,中科院相关研究所早在1999年就开始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并于2001年成立了中科院微系统研究中心,与十余个研究所协同开展研究工作。 /重大定向项目资金6亿,初期关注传感器网络,2009年开始关注物联网的系统级规划。 叶天春说:“由此可见,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学科布局是如此重要,也正是基于此,当国家需要我们时,中科院团队才能快速响应国家的需要,能够拔出来硬拼!”

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博士毕业的卢硕进相关课题研究确实有前瞻性的考虑。 因此,2010年初,微电子所凭借自身实力获得了十余项国家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 2008年5月,导师找我谈,让我换个现在的研究方向。 那时,我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一年,一直担心自己毕业不了,但导师的劝说打消了我的顾虑,让我从原来的电路可靠性转向了现在的研究方向。” 我们做的事情很踏实,为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的产品在开发之后需要进行测试。 一般来说,据我了解,我们在设计方面做的很多,但在测试方面做的不多。 我们有全套的测试设施,了解产品各方面的性能非常有用,很多产品没有接触测试是无法想象的。”

“在智能电网领域,非常重要的核心器件是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大到动车组,小到电磁炉,我们研发的器件产品都会用到,这也是一个战略为国家产品。现在我们的研究进展非常好,提前了预期的进展。” 卢硕金告诉《科学报》记者:“现在的创业对我来说也是人生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一开始我能把握好自己,现在相当于一年。未来十年。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要努力,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令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崔莉特别难忘的是,2010年元旦刚过,北京就下了一场大雪。探索我们能为恢复美丽的容貌做些什么太湖在“感知中国”建设中的作用我们不虚此行。 在与无锡水利、环保等部门的多次交流探讨中,我们利用网络技术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高性能计算、海量存储、地理信息系统,将众多资源整合在一起,做好“感知”工作。太湖与智慧水利”。

据介绍,“感知太湖·智慧水利”是一个物联网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包括水环境治理、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三个部分。 一期水环境治理,旨在结合物联网技术智能感知太湖水文和蓝藻湖泛滥,智能调度管理蓝藻处置(包括车辆、船舶、藻水分离站、回收基地),彻底摆脱人工检查和打捞蓝藻。 情况。

感知太湖项目新增“物联网之翼”,让浩瀚的太湖也能感知,进一步拓宽了“科学治太湖”的道路,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实现蓝藻治理的智能感知、调度和管理。 无锡市水利局局长王洪勇评价说:“‘感知太湖,智慧水利’系统可以说为2010年太湖蓝藻治理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当传感器投入使用时,湖中感应到蓝藻爆发指数超过60%,系统会自动启动绿色警报,同时将信息发送到打捞船上的GPS设备,优先指挥和指挥调度附近的机械化打捞船进行打捞作业,系统还会指挥船将蓝藻运送到相应的藻水分离站,分离出的藻泥通知送往有机肥厂或沼气发电厂进行资源化利用和处置。”

为了加深对相关环保知识的“补给”,崔丽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买了20多本与环保相关的书籍,装在两大袋子里。 “这些书太重了。 虽然离研究所不远,但我还是走不半路,只好打车回去。 我们每个团队都拿了一两本书。” 崔立说,“现在我们计算所动力团队不再只是一个‘观察员’,还全面参与了中科院物联网研发中心的兵团运作。”

李子清,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IEEE会员。 其带领的团队研发的先进的智能视觉感知识别系统已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得到实施和应用。 2010年4月,李子清提出了无锡人、车、物的“物联网视觉标签系统”。 2010年7月,李子清进一步提出“智能视觉物联网”。 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成立了“智能视觉物联网研发中心”,研究智能视觉感知关键技术、装备与系统及其物联网与公共安全应用。

神州买阵

中心副主任王慧莲告诉《科学报》记者,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建设工作,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初步完成了“三个发展阶段”。准备、启动和转型”。 在机构建设方面,2009年12月30日,江苏省办公厅批准设立江苏省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为省级自立科研机构; 2010年10月8日,经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厅批准,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即将在无锡新区挂牌成立。 作为中科院物联网领域的总体牵头单位,被列入中科院“创新2020”建设计划。

无锡新区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负责园区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 总经理助理沉光平说:发展中心的很多研发和管理人员属于“双跨”人员,即在编制和身份上仍然属于中科院。 研究所,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无锡工作。 这样一个年轻的团队,包括很多研究人员和博士,已经在北京等地落户。 为了物联网的蓬勃发展,他抛下妻儿,牺牲业余时间努力工作。 “记得2010年底,我们和开发中心副主任王慧莲一起规划MEMS公共技术平台,大家一直在努力修改一个文件,我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多,回到家已经12点多了,打开邮箱还是收到了王慧莲的最新邮件,他日以继夜工作的精神让我很感动。”

中科院物联网研发中心的快速成长,也得到了无锡新区管委会和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得知中心对人员需求量大,园区迅速组织人员摸清总体需求。 申光平带着中心相关人员,带着200多个招聘岗位的需求,到南京等地的大学校园宣讲招聘。 一天去两三个场馆,晚上12点才到家。

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迅速布阵,在短时间内初步实现了创新资源的集聚:目前中科院10余家研究所参与共建的有:软件研究所、声学研究所、微电子研究所等,初步完成了基于物联网技术架构的学科和共性技术支撑平台的规划布局。 同时,结合当地产业结构,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度,构建科研与产业化的有机衔接。 依托中科院和江苏(无锡)的基础和优势,形成了以物联网技术框架为基础的学科(科研)和产业化布局,初步确立了在物联网领域的核心地位。物联网。

据介绍:2010年,发展中心参与和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和江苏省重大创新载体项目。 通过这些工作的部署,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物联网创新链布局,包括:传感器(制造、研发、设计、测试)、系统级封装(SIP)、网络与传输、信息处理、行业应用等,对于江苏来说,无锡推动了传感器与芯片、网络与系统等物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赢得了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机遇。 同时,基于重大专项项目的任务牵引,以及与深南电路在系统封装领域合作的基础上,吸引中航工业深南电路有限公司落户无锡新区,专注于半导体封装领域基板研发、规模制造、SIP平台建设。 项目总投资超过30亿元。

“中科院让我在无锡搭个大舞台,我也算是个舞台导演,能不能上演一场气势磅礴的好戏,全靠大家的共同努力!” 叶天春表示:作为国家“感知中国”的创新基地和发展中心,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针对我国物联网战略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瓶颈和技术难点开展重大技术攻关;集聚中科院相关研究单位的力量和成果,开展集成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和产品孵化;开展应用示范,推动产业发展。

“感知中国”,中科院物联网研发中心正汇聚五湖四海的人才。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科院、江苏省、无锡市将通力合作,在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尽早布局后IP。 对时代相关技术的研究,将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我国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引擎”!

咨询热线: 0791-87879191
赣ICP备2020012442号-3 Copyright 2014 江西康沃思物联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