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 “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上海这个城市最热门的流行语。 干垃圾、湿垃圾、危险垃圾、可回收物的分类标准早已刻在市民心中,并逐渐内化为行动意识。
“垃圾分类”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互联网+”的加持下,还催生了垃圾寻宝的新经济业态——智能分类回收业务:居民只需用自己的手机扫描通过扫描,可以将废纸箱、塑料瓶等可回收物品放入智能分类回收箱,换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放入智能分类回收箱的可回收物去了哪里? 会被回收吗?
01
扫描二维码自己卖“废”
扫描二维码,点击“开始发货”。 随着智能分类回收箱“滴”的一声响起,机械舱门缓缓向内打开。 27岁的宝山区居民小来,将自己积攒了半个多月的纸箱和饮料瓶放入黄色机器中,点击“发货完成”,库门缓缓关闭,屏幕上机器上显示:3.99公斤,获得479分。
小时候,小来经常看到奶奶扛着扁担和废品回收商讨价还价。 卖掉废品后,奶奶会带她去小店挑选她最想吃的零食。 小来没想到有一天他会像奶奶一样卖废品,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小区有了智能分类回收箱。
智能分类回收箱数据显示,小来累计减少碳排放量111.36公斤。
据小赖介绍,以“爱分类爱回收”为例,在平台获得100积分=1元,达到3000积分后可通过平台提现。 平台每月统计“环保账单”,并计入社区排行榜。 每一次投递都会影响排名。
与小来相比,35岁的黄女士不仅通过智能回收箱卖废品,还发动全家人参与。 “赚点小钱,一年可以提现100多元。”
在黄女士的带领下,家里的老人也纷纷采用了这种新潮的回收方式。 他们只需要在机器上输入黄女士的手机号码,就可以送货了。
“爱分类爱回收”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使用智能回收箱的用户中,越来越多像小赖和黄女士这样的年轻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可回收垃圾的分类中。 其中,40岁以下的占35%-40%。
作为智能分类回收箱的“忠实粉丝”,小赖和黄女士也很头疼。 有时,他们提着一篮子可回收物来到智能分拣回收站,却发现机器已满,无法送达。 这种情况在周末、节假日等发货高峰期经常会遇到。
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少人特意在微信小程序上订阅通知,清理人员清运完毕后,将打包后的可回收物送入智能分类回收箱。
02
“吃”去哪儿了?
“甘泽园一期的柜子都满了。” 6月30日下午3点30分,陈师傅看到手机弹出提醒,提醒他该清扫满仓的智能分类回收箱了。
“接单”后,陈师傅骑着电瓶车来到千泽园一期,从智能分拣回收箱中取出“满载”的袋子,将空袋子放入机器。
陈师傅负责更换搬家袋,朱师傅负责搬家。
和陈师傅一样,朱师傅也收到了手机推送的“任务清单”,上面会显示小区名称、地址和满仓时间,“基本上20分钟内就能把垃圾运出小区,而且等我的货车满了,再把这些运到中转站。”
陈师傅和朱师傅合作,在上大路周边十多个社区“承包”了20多个智能分类回收箱。 虽然数量看似不大,但每天处理的垃圾量却相当惊人。
朱师傅算了一笔账,这辆面包车每次可以装满20个左右的搬家包,平均每个搬家包重约20公斤,他基本上每天要运六七辆车。 也就是说,这十几个社区的智能分类回收箱每天处理的可回收物达到2.4吨到2.8吨,周末、节假日、购物节期间,这个量会增加1.5倍左右。
朱师傅说的中转站就在金秋路。 在这里,每一个清关包都会经过称重、扫码入库、扫码入库等一系列流程。 出库前,工作人员会将“二维码”一一贴在上面,让它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身份。 每天,源源不断的清扫袋被运到这里。
03
分为25个不同的类别
这些挂着“身份证”的垃圾袋不会在中转站停留太久,很快就会被一辆中型货车运走,送到垃圾处理中心,也就是俗称的“大仓库”。行业。
据朱师傅介绍,“爱分类爱回收”分别在宝山区罗店和杨浦区民兴路设有垃圾处理中心,日均处理量分别为230吨。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杨浦区民兴路的这家占地近5400平方米的垃圾处理中心。 厂房内虽然堆满了各种垃圾,但并没有想象中的杂乱和异味,取而代之的是各司其职的精细化作业。
垃圾到达操作间后,叉车将垃圾运至传送带附近,然后工人打开每个清运袋,将垃圾放入坑内,由传送带运送至分拣线工作台。
工作台离地面约5米,下面是25个不同类别的坑:衣服、硬纸板、硬塑料、塑料瓶(PET瓶)、大塑料瓶(HDPE)……收集各种可回收物 他们是分类堆放,流水线上每个工人负责1-2个坑,将作业台上的不同垃圾分类,放入相应的坑中。
除了可回收物,难免会有居民错放的其他垃圾,或者再利用价值不高的垃圾。 这部分会沿着流水线“走到最后”,落入单独的回收桶,最后按照干垃圾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这部分垃圾约占总回收量的1.5%-2%。
一位运营商表示,运营平台上每个坑位的排列顺序也是有讲究的。 “经过反复尝试,工人们会先挑出体量最大、占比最大的类目,去掉最上面的大件后,才能取出下面较小的物品。先去掉最多的,再慢慢去掉选择其他项目。的”。 分拣中心运营总监严崇雷表示,服装和纸板占比最大,服装约占20%-30%,纸板约占30%。 因此,前两个坑是放衣服和纸板的。
04
包装和分类以供重复使用
在垃圾处理作业中,有一台压实包装机。 据闫崇雷介绍,所有分拣后的垃圾都会在这个区域进行打包压块,然后送到隔壁的成品仓库暂存。
成品库用于堆放加工后的可回收物。 在这里,报纸、纸盒、牛奶盒、废铜烂铁、塑料罐等等,你能想到的任何可回收物,都被打包压缩成不同的高度。 大立方体。
“现在出厂的纸箱都是我们经过热处理或者冷处理压缩后的纸箱,下游企业会找我们收集这些可回收物作为原材料,降级现在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产业链了。”
闫崇雷指着一辆驶出厂区的货车说,被打包压缩成大立方体的可回收物,分门别类运到厂区,运往不同的下游企业:废纸运到造纸厂,可回收成再生纸; 布料运往出口公司、地毯公司、再生棉公司; 金属制品被运往铝厂、钢厂、铁厂……
考虑到可回收物总是以原材料的形式被利用,为了提高市民参与回收的意识,不少智能回收企业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回收产品,展示给用户,甚至赠送给用户:比如一个洗发水瓶可以做8个环保袋,4个塑料瓶可以做一个雨伞套……
“看到从资源中复用的东西变成了实物,用户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他们的贡献。” “爱分类爱回收”CEO陈竞业表示,从居民送货到回收终端最快只需1天,互联网和大数据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7月6日,在“爱分类爱回收”公司所在地,屏幕上显示着杨浦区的回收数据。 屏幕地图上有 1,126 个插座闪烁闪烁。 每当住户送货时,送货地点、送货重量等信息都会立即弹出屏幕。
截至12时30分,当日已有4275单交割,累计交割量11512公斤。
05
纯度决定“废物”的价值
天眼查提供的数据显示,与“垃圾智能分类”相关的企业有2600多家。
在上海,“爱分类爱回收”、“小松鼠”、“猫先生”、“阿拉环保”等一批企业纷纷在各区投放机器,抢占可回收市场。 虽然模式存在一定差异,但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废玻璃、废泡沫、废纺织品、废木材、布料等低值可回收物的出路问题。
以往,以“敲钟”为标志的个体“收废军”往往只回收纸箱、报纸等价值高的可回收物,但回收价值不菲的废玻璃、废泡沫、废纺织品、废木材、布料等。较小的废品经常被拒绝。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可回收垃圾分类越细,后期价格越高。 然而,仅仅一种塑料就可以细分为三十或四十类。 如何安排分类,分类的详细程度,从哪一步开始分类,成为“垃圾生意”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对此,不同的企业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为了节省后续的分拣成本,“小松鼠”和“阿拉环保”让居民分类配送,相应的回收价格也一目了然。
考虑到机器的体积、用户的便利性以及运输成本,“爱分类爱回收”选择不需要前端分类,用户可以将8类可回收物混入回收箱。
不同的分类模式对应不同的分类价格。
记者走访了解到,“爱分类回收”的纸类、塑料类、金属类回收物回收价为1.2元/公斤,布料等可回收物为0.5元/公斤。 “小松鼠”回收价格按六类细分:金属0.3元/公斤、纺织品0.15元/公斤、塑料0.3元/公斤、纸0.4元/公斤、饮料瓶0.02元/个、玻璃瓶 是作为公共物品回收。 “阿拉环保”分为四类。 废旧衣物和废纸分别为0.2元/公斤和0.7元/公斤。 饮料瓶、电子垃圾0.03元/个、0.05元/公斤。
业内人士直言,提高可回收垃圾的“纯度”和“价值”,是这门“垃圾生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硬件投资没办法分担,也没办法形成闭环。”
06
能不能盈利决定了它能走多远
“说到底,智能回收业务市场化模式的核心是能否盈利,这种模式的盈利点在哪里,如何降低成本楼宇自控配件回收,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陈宏民指出,从长远来看,这类提供智能分类回收服务的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种模式能走多远。
在陈宏民看来,在目前垃圾分类回收的场景下,纸箱、报纸等高价值回收物并不缺人收集。 泡沫塑料、废旧纺织品、废木材等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回收,企业需要知道自己是在替代原来的拾荒者和背后的回收网络,还是有其他功能延伸和价值创造? 这个问题不搞清楚,这个模式还是很难走远。
同时,陈宏民对垃圾分类市场化的未来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目前,很多可回收物的回收过程存在污染,很多地方都是将可回收物异地处理,对可回收物的最终流向没有真正的监管。” 她认为,目前看来,资源回收产品还需要提升信息透明度,以进一步推动政策支持,“比如推动对某些产品使用再生资源的比例进行规定等,甚至与 挂钩责任制促进有效回收再利用。”
另一位业内人士也直言,如果不能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很可能在烧钱之后,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 纵观目前的智能分拣回收行业,很多企业都采用了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快速打开某个区域的市场,缺点是这种模式往往只集中在某个区域。 跨区域发展规模效应难以实现。 此外,就场景开发而言,目前智能化分类回收更多集中在社区、学校、超市、写字楼、工业园区等,推广还很缓慢。 智能回收业务的未来是光明的,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