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信重工高端电液智控产业基地宣布投产。 董事长任勤新表示,未来中信重工将重点发展变频器和智能控制系统,相关业务一季度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信重工布局变频器及智能控制系统
4月15日,中信重工高端电液智控产业基地宣布投产,具备年产1000余台高压变频器的生产能力。 董事长任勤新表示,逆变器和智能控制系统是未来的重点业务,相关业务一季度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意味着中信重工跨越电力电子产业,打造机电液一体化智能控制产业,引领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对于中信重工的跨界转型和变频产业的发展,任沁欣无比坚定:“变频技术可以让传输变得轻快、高效、精准,走进智能网。”
他认为,基于世界装备制造业未来发展格局和工业4.0不断变化的需求,市场容量最大的高端变频器和自动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将工艺要求、装备制造与电力电子相结合才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
目前,中信重工的业务发展重点正逐步从传统装备制造转向节能环保装备改造和变频智能控制系统。 前者包括矿渣粉处理、冶金余热发电等,后者主要用于煤炭、建材、冶金等行业的提升机、大型风机、半自磨机、水泥磨等高耗能设备。矿山、冶金、电力、石化等行业。 逆变器的智能控制可以提高效率、节约能源,未来利用逆变器作为设备联网的接口发展智慧矿山和无人矿山。
据了解,中信重工的变频技术定位高端,即高可靠性、高可维护性、高性能、高集成度、高智能化。 可靠性高,能够应对电压异常波动,适用于各种工况; 可维护性高,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易于维护; 高性能,具有矢量控制、参数辨识、自学习、自优化和动态响应高、调速性能好、调速范围宽、运行效率高等特点,电机调速范围可为0.01-50Hz,最高调速比可达5000:1; 集成度高、兼容性好、通讯接口灵活、即插即用; 智能化程度高,具有自学习、自诊断、自适应、录播等功能楼宇自控控制器,实现不依赖专业人员的维护操作和远程控制功能。
中信重工将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海外国际研发中心为基础,依托工程技术、工艺技术、产品技术“三合一”的技术研发体系,依托对象以过程控制模式为导向,发展变频驱动技术及与自动化控制技术融合,推动核心制造向智能传动和自动控制延伸,为大型装备装上“大脑”,塑造具有良好业绩的国际品牌形象。
目前,中信重工CHIC系列专用变频器已全面推向市场,并已成功应用于提升机、大型风机、半自磨机和水泥磨机,并出口到澳大利亚。 、非洲和中东地区,实现了660V至10KV、2000、3000、5000、6000等五大系列的全覆盖。系列工业专用变频器已成功进入国际国内低速、重载和大功率变频市场,并被评为国家创新产品。 公司将围绕煤炭、矿山、冶金、节能减排等传统行业,不断扩大高附加值变频产品的市场份额,并逐步向船舶传动、机车牵引等新兴行业迈进。
新生产基地投产三年内自动化业务利润超10亿
中信重工位于洛阳市宜宾新区工业园的高端电液智能控制装备制造基地宣布投产。 。 该基地规划面积213亩,总投资8.98亿元,将使中信重工具备年产1000台以上高压变频器的生产能力。
中信重工表示,该基地将有利于公司变频技术成果快速转化,形成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也有利于解决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智能化、绿色化和高端技术依赖进口的问题。
任沁欣表示,该基地将为股东和战略投资者带来增值和资本回报。 按照规划,中信重工将利用该基地,三年内将自动化产业板块拓展至营业收入30亿元、利润10亿元的规模。
此外,中信重工还将开发机器人运动联合控制系统和矿山机器人项目,以及地下矿山和露天矿山的无人作业和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 任勤鑫表示,机器人是重型装备制造业未来五年的机遇,中信重工将利用其在矿山装备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客户资源进入这一领域。 但他也表示,由于机器人行业门槛较高,不排除会采用其他平台来完成研发和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