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7月29日电 据福建日报报道,没有农业、无法发展工业的地区,如何加快高质量发展? 牢牢抓住服务业特别是占地面积小、效率高的楼宇经济这个“牛鼻子”是关键。
作为省会福州的核心区,鼓楼区近年来抓住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大力推动楼宇经济发展,为楼宇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
目前,鼓楼区有建筑272栋,总面积约700万平方米,贡献了全区经济总量的五分之四左右。 其中,税收过亿元、1000万元的分别有25栋、118栋。 建筑。 在今年6月举行的2019中国楼宇经济全球合作大会上,鼓楼区荣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区奖,也是我省唯一获奖区。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鼓楼区楼宇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数据利用不足、服务模式落后、外部挑战影响加大等问题。 为此,鼓楼去年启动了“升级扩建100座重点建筑,打造新时代鼓楼楼宇经济升级版”三年行动,深入推进“四个转变”,不断谋求制高点产业转型升级。
效益升级:由单一经济效益向综合效益转变
授予信和广场、三盛国际中心等建筑“十大标杆建筑”称号,努力推动行业标杆领先; 推广中山大厦自主改造经验,帮助铁路大厦形成业务转型方案; 探索宁德大厦整体市场化运作模式……去年以来,鼓楼区从供给侧入手,改变“千栋一面”同质化发展模式,坚持问题导向,帮扶各类大厦达到分类改进的目的。
“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已进入深水区。我们也转向楼宇经济发展方向,追求楼宇经济对区域经济的促进、城市品质的提升“促进就业增长、传承城市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引导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综合效益”。 鼓楼区委书记朱训智说。
为此,鼓楼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总体思路。 根据建筑资源禀赋,筛选出四类建筑:123栋重点建筑从储备载体、打造精品、优化硬件、集聚产业等不同角度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标杆楼宇自控系统,引导建筑转型方向,并形成示范效应。
数据升级:从“数据孤岛”到“智能引擎”
在鼓楼,获取商业建筑基本信息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进入“五谷丰登”建筑经济信息平台。
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区域内楼宇经济的网络化、信息化、动态化管理,为政府部门、楼宇管理运营商、拟落户的楼宇企业等提供全面、即时的信息服务,促进楼宇经济的发展。建造。 从“数据孤岛”向“智能引擎”转变。
“借助这个信息平台,我们加快了互联网、大数据与楼宇经济的深度融合。通过‘鼓楼智慧大脑’跨部门、跨系统的信息采集和数据交换,我们摸清了全区楼宇经济的‘家庭背景’。” 鼓楼区负责人说。
信息化发展动力强劲。 比如,在硬件支撑方面,全面采集了区内100栋重点建筑648部电梯、14373个停车位等数据,为旧建筑改造升级指明了方向。 在经济贡献方面,收集全区100栋楼2万多家入驻企业的选址偏好和用工需求,为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判断决策提供科学指导。
服务升级:从“粗放管理”向“精细服务”转变
走进五四路信和广场,大厦“一楼八人”集约化服务体系的招牌格外显眼,包括大厦管理员、大厦指导员、物业管理单位联络员、派出所民警、市场管理人员等。科长、税务管理员。 人才专家、建筑专家等“八名成员”的服务力量一目了然。
这就是去年鼓楼区依托“区-街道-楼宇-企业”四级垂直管理体系,在数百栋楼宇中打造的“一层八人”集约化服务体系。 “通过这套系统,入驻楼宇的企业可以享受政务服务、政策咨询、安全保障等‘零距离’服务。” 鼓楼区建筑办主任吴超英介绍,鼓楼还发布了全省首个《建筑经济公共服务规范》,为入驻企业提供标准化、精细化服务。
对政策的疑问、对服务的不满……可以随时通过“标杆建设联盟”微信交流群提出,也可以在标杆建设政企联席会议上面对面向相应部门提出会立即回复并解决。
航母升级:从“单打独斗”到“融合发展”
“过去,我们基本上依靠单体建筑‘单打独斗’,碎片化发展。近年来,我们着力推动载体升级,逐步向商圈、专业市场、特色街区聚集,不断提高承载能力,推动楼宇经济一体化发展。” 鼓楼区负责人表示,他们从产业布局、载体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和提高。
产业布局方面,依托网格化地理信息,指导新建商业建筑精准规划定位,加强商业、交通、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 同时,加快发展高端建筑群,不断集聚高端消费,聚焦高端产业,完善配套齐全、设施先进的建筑经济集聚区和中央商务区形成。
在航母建设方面,在保证新航母供应的同时,继续开展老建筑改造升级。
鼓楼区负责人介绍,他们将继续坚持“城市综合功能区”、“城市综合体”理念,在有条件的建筑内布局商务区、商业区、休闲区等,进行整合生产、生活、生态。 为楼内员工提供丰富、便捷的都市生活。 同时,充分发挥辖区科技、人才优势,推动建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无缝对接,实现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