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定位能“准确”多少米? 开车的朋友可能感觉5米左右。 那我们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呢? 不仅在复杂环境下实现了优于0.8米的单点定位精度,而且还实现了优于1米的室内定位精度。 这个室内外“最后一米”问题解决了,相当于不再走错车道、进错店门了。
22日,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8家产学研单位合作的“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今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唯一特等奖。
研究人员分析北斗室内定位。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虽然我国的北斗系统起步比美国GPS系统晚20年左右,但在GPS占据95%民用市场的情况下,自主创新的“北斗”并不依赖外部辅助定位。 实现米级定位精度,其“生态系统”和全产业链正在加速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特等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余文贤教授自信地表示,未来的市场一定是北斗导向,而不是GPS导向。
各类北斗相关芯片。
“数说”项目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是必然的。 平台前端,北斗智能公交系统实现了公交车的精准到站预报和智能管理,平均到站时间预报误差小于1分钟。 目前,浦东已投放公交车3600余辆,每天惠及数百万市民; 在汽车上,北斗车载终端已被宇通客车等国内主流汽车厂商采用。 目前,商用车前装市场占有率已达30%以上; 大楼内,北斗室内地图数据库已被高德、腾讯等公司采用。 访问量已达千万级。 与此同时,北斗芯片正在成为华为等公司高端手机产品的“标配”; 农田方面,2000多套北斗精准农业应用系统在十余个大型农场推广使用,改善经营。 效率大于30%; 海上,北斗海洋渔业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已装备渔船终端2万多套,年均服务3亿人次……
在于文贤看来,北斗特等奖离不开政产学研“1+8”真正的“共同体”。 该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卫星导航相关的研发。 2008年从国防科技大学来到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在上海市科委的牵头下,交通大学与上海思南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复控华龙有限公司合作微系统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卫星导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海卫星楼宇自控质量服务,将高校、院所的科研人才直接放在企业平台上。 随后,国家和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围绕“长三角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工程——上海智慧城市北斗综合应用”等重大课题,从关键技术到产业化、从核心算法到基础产品,持续给予支持。示范工程”,推动近20个北斗示范工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让于文贤团队自豪的是,“两弹一星”之父孙家栋院士以及沉荣军、刘经南、龚惠兴等院士对项目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整个卫星导航产业链已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核心技术竞争实力。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申请中国专利69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7项,国际专利2项。据统计,项目成果三年来新增产值16.4亿元,利税3亿元,带动间接产值约100亿,支撑上海导航产业近三年30%的高速发展,国产北斗高精度板卡市场占有率超过70%,已出口约“走出去”方面海外70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由数十颗导航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系统,提供全球服务。
题图说明:第一完成特等奖项目的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于文贤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