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聂伟权(Trent)将带着妻子和一对孩子正式从美国威斯康星州搬到中国上海。 这不仅将彻底改变一家四口的生活轨迹,也是江森自控(JCI.N)130年来首次直接派出副总裁级别的集团高管到公司工作。亚太地区。
中国的市场地位在这家美国工业设备制造巨头的全球业务版图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江森自控是全球第一家恒温器制造商,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电池供应商,年产电池超过1.4亿只,占全球总产量的1/3。 公司去年位列《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第245位。 目前主营业务包括建筑设施效益、储能电池和汽车座椅等,尤其在启停电池(AGM)等技术门槛较高的产品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聂伟全在江森自控工作了21年,现任该公司副总裁。 在今年3月被任命为亚太区总裁之前,他负责北美地区的建筑节能业务。
聂伟权告诉界面新闻,总部位于美国密尔沃基的江森自控正在上海建设第二个全球总部。 这是江森自控唯一的海外总部。 预计2017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初期员工预计将达到1200人。 这里将是聂伟权的新办公地点,也将成为江森自控指挥和管理中国及亚太地区业务的“中枢”。
“Asia First”(亚洲最大)是江森自控很早就提出的战略。 在该集团中,只有亚太区进入了15名区域业务领袖高管的名单,其中就有两人。 除了聂伟权之外,还有江森自控亚太区执行副总裁苏珊·F·戴维斯(Susan F. Davis),她于2014年6月调任上海,为江森自控进行人才规划、组织和动员,为成立上海公司做准备。总部。
“从业绩贡献率来看,中国无疑是江森自控最大的海外市场。” 江森自控建筑设施能效副总裁、中国区执行董事吴松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过,他没有透露具体数据。
在聂伟权看来,江森自控第二个全球总部落户上海是一个“标志性举措”。 “这不仅向我们的客户证明了我们对中国市场本地化的高度重视,而且我们还将做出一系列内部业务调整。” 他表示,江森自控将在中国建立合资、并购等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理顺公司架构,尽可能贴近中国客户,即决策本地化尽可能多。
“目前,我们日常决策大约有70%是根据中国本土情况做出的,没有考虑其他海外市场情况。” 聂伟权表示,上海总部将帮助江森自控克服时间差和空间障碍,进一步缩短决策链条。
江森自控上海总部的成立和聂伟权的到来表明,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不仅没有浇灭国外工业企业开拓中国市场的热情,还蕴藏着新的商机。
建筑设施效率是江森自控的三大主营业务之一。 其产品涉及楼宇自动化系统、商业和住宅供暖服务、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HVAC)、节能和绿色建筑咨询服务、工业制冷、安全和消防解决方案以及建筑系统维护和保养服务。维修服务。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年间,中国的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如今这种火热场面不再,对于江森自控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大约三四年前,我们就已经预见到了当前的经济形势,并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 吴松说:“我们预见到中国在节能环保方面会有更高的标准,所以从前年开始,我们就开始研发产品。当中国新建建筑增速放缓的时候,如何更高效、精细化运营既有建筑已成为趋势,因此我们大力发展客户服务体系,发展既有建筑售后市场。”
既有建筑售后业务的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 吴松告诉界面新闻,大约五年前,江森自控现有建筑业务量占建筑设施效益业务总量的10%,其中北京等一线城市仅占10%-15% 、上海、广州、深圳。 数字已达到25%-30%。
这并不高。 在新加坡和一些发达国家,现有的建筑业务通常占总业务的70%以上。 吴松认为,不久的将来,北上广深现有建筑业务量很快就会超过一半,“只是时间问题”。
三四线城市已成为江森自控建筑设施能效业务瞄准的新市场。
吴松认为,城市发展至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投资阶段,即投资建房子江森自控 楼宇自动化,需要大量的设备; 二是持续自造血阶段。
“在投资阶段,当然大家都愿意进去,但除此之外,我们也会看看这个城市是否有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武松说,这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个城市群。 有没有什么产业能够支撑这个城市的长远发展,让我们能够有一个更好、更长远的投资计划。 此外,还需特别关注该城市是否属于“炒作型”,需谨慎对待。
根据上述标准,武松认为湖南衡阳地区“非常合适”。 “虽然现在经济不是很发达,但产业集群是存在的。不过,宁波、鄂尔多斯等地的产业结构还不完整。”
江森自控在华电池业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自2005年起,江森自控电池业务已在中国运营十余年,在中国有两家电池工厂在运营。 重庆工厂年产电池600万只,浙江长兴工厂起停电池产能从150万只增至340万只。 此外,去年投资2亿美元的沉阳工厂预计将于2018年投产,年产600万只汽车电池。
今年6月初,江森自控宣布与北汽集团旗下山东滨州渤海活塞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总投资2亿美元,共同在滨州建设汽车电池制造工厂。山东滨州。 这将成为江森自控在中国的第四个汽车电池制造基地。 该工厂将于2017年开工建设,两年后投产,预计年产能750万只电池。
2015年,中国新车总产量约为235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江森自控能源动力业务总裁乔·维利奇表示,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电池市场,这已成为江森自控持续加大在华电池业务的最大动力。
“中国汽车电池市场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竞争对手很多,但市场份额并不大。” 汽车行业O2O交流平台文峰社创始人、汽车行业资深评论员张志勇告诉界面新闻,国内企业如比亚迪、天能、万向,国外企业如韩国LG、日本松下等是这场“混战”中的主要竞争对手。 在中国市场,江森自控的优势更多集中在座椅等传统汽车零部件上。 在电池方面属于“后来者”,竞争优势并不显着。
6月20日,工信部公布了第四批符合《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目录。 包括前三批在内,共有56家企业上榜,全部为中国企业。
“进入这个目录,可以享受政府补贴等配套优惠政策,整车厂商也会因此更倾向于采购国内厂商生产的电池。” 张志勇表示,如果没有补贴,汽车电池厂商的销量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大的限制。
在售价方面,由于研发和人力成本较高,国外企业的产品普遍高于国内企业,但这并不是车企采购电池时考虑的唯一因素。 更重要的是性价比。 在普通电池产品的性能方面,国内外企业没有明显差异,但在高性能电池领域,国内企业在技术上还比较落后。
“滨州工厂生产的产品有一半是AGM起停电池,这是我们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也符合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需求。” 聂伟全表示,启停电池应用于汽车启停系统(Start/Stop ),可将燃油效率提升高达5%,帮助整车厂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
“江森自控肯定会在中国进一步投资。” 吴松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真正的问题是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更加合理地投资,包括投资什么行业、投资什么产品; 另外,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管理,如何与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相结合。
“我国在环保方面的标准更高,需要能效更高的起停电池;在建筑节能方面,要产生高能源的同时,要加大解决方案的投入,即在能源效率方面采取新的商业模式,类似合同能源管理、共享、担保等,都是值得投资的,而且这些方面都已经被列入江森自控的能源计划中。” 武松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