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今年夏天浙江缺电吗? 热浪高峰是怎么过去的?记者请您了解

时间:2023-08-17

潮报记者 胡静一 周临一 通讯员 张正华 黄琳

7月,“全国最热浙江”频频冲上热搜榜。

第一波高温下,全省电力负荷比去年同期提前8天突破1亿千瓦。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消息,预计8月份全国将出现4次高温过程。 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福建北部、华中大部、新疆等地高温日数多于常年同期,出现高温热浪。 风险较高,并可能进一步增加电力负荷。

7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复苏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 要强化重点区域高峰时段供电保障,加强保障供应情况预判,全力增加能源生产供应。 今年夏季浙江如何度过用电高峰? 全省电网日常运行如何调度调整? 记者走访浙江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浙能发电厂等多地寻找答案。

说好的“高峰期”呢?

“让供需曲线看起来像一个平台而不是峰值是最好的选择。”

浙江不缺电,缺的是电。

如果把全省电网比作四通八达的路网,那么电力就像行驶在路上的汽车。 其中,电量相当于一段时间内经过的车辆总数,对应的单位是千瓦时(度); 电力是道路的传输能力,表示每个时刻最多可以通过多少车辆,对应的单位是千瓦。

然而,电路不同于道路。 一定不能“堵车”。 面对全省全社会不断变化的电力需求(即用电负荷),必须准确满足供应。

2022年,浙江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5799亿千瓦时,与韩国、德国相当; 最高用电负荷将超过1.02亿千瓦,超过德国和法国。 两者均位居全国第四,这对电力调度工作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如何验证“缺电而不是电”的判断:去年7月至8月,全省用电量同比增长10%以上,特别是8月份增长超过15%,供应没有退缩; 而全省机组负荷率97%以上,全年“高峰时段”仅占23个小时,“电荒”实际上很难缓解高峰期和高峰时段的“交通”。

国网浙江省电力调度运营部副主任孙文铎表示:“为了满足‘高峰时段’而建设新电厂、额外购买电力并不经济。” 巅峰是最好的选择。”

如何调整? 电网一端连接燃煤、燃气发电厂、水电站、风电光伏电站等各种电源,另一端连接居民、企业等用户。 用户不可控,传统调度方式是发电与需求匹配。

“50赫兹是整个电网的统一频率,每个省都建设了自动发电控制系统(AGC),实时监控整个电网,通过智能计算生成控制指令,调整机组的发电安排,保证整个电网的稳定运行。”国网浙江省电力调度运行室专职员工詹文达说。

在浙能乐清发电厂主控室内,记者在大屏幕上看到,6月中旬投运的两台大型机组火力全开,运行负荷率在99%至101%之间不断跳动。 “燃煤机组会根据浙江省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的负荷指令,自动调节机组负荷。高峰时段,几乎每分钟都会收到指令,调节范围从1万到2万千瓦不等。”至 100,000 千瓦。” 浙能乐清电厂运行部副主任陈浩说。

去年8月,乐清电厂建成20兆瓦储能装置。 这个“大充电宝”不仅具备每小时充放电2万千瓦时的功能,还可以与燃煤机组联动,配合电网调度。 陈浩介绍:“原来机组一分钟增减1.5万千瓦,装上电池后一秒增减2万千瓦,响应速度是水电机组的1.4倍,水电机组的2.3倍。”天然气单位。”

浙能乐清电厂全景。徐慧慧 摄

除了自产自用外,外部电力也是重要保障。 6月底,白鹤滩水电站至浙江特高压通道投入运行,四川水电至浙江又增添了800万千瓦“高速公路”。 根据政府间年度协议,目前,四川、宁夏、安徽、福建等省区的电力正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浙江。 外部电力的大规模接入对电网的稳定性提出了挑战,异常天气更加频繁,高温、干旱、缺水加剧了不确定性。

7月至8月,浙江还与长三角地区多个兄弟省份开展电力互助,即利用两省用电高峰时段差异,交换等量电力资源。 例如,浙江在晚间光伏减弱时经常出现供电短缺的情况,安徽则普遍在夜间迎来用电高峰。 7月1日起,安徽16:00至18:00向浙江送电,浙江20:00至22:00向安徽送电。 这样的跨省调度也在考验电网的传输和调度能力。

调度看似是一场存量游戏,但却离不开节电和价格稳定。 去年,水电大省四川因高温干旱出现罕见的电荒,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江浙等地紧张的供需形势。 为满足用电需求,浙江通过省际电力现货市场临时增购高价电力,并采取工商业用户有序用电、送电到民等措施,但这也推高了用电水平。能源成本。 如果能够协调电力资源的分配,缓解用电高峰期的压力,将有助于缓解夏季缺电、电价昂贵的局面。

“动力大脑”如何转动?

“模型根据地区人口和产业变化不断修正和迭代。”

浙江省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全省电力资源的“总控室”。

上个月,调度员们刚刚结束了今年夏天的第一场“硬仗”。 7月14日中午,浙江全社会用电负荷首次突破1.1亿千瓦,超过四座三峡电站全部满负荷运行的机组。

可以想象,如果高峰出现后才做出应对,难免会出现不按计划开工、供应缓慢等滞后现象。 能否预测电力需求趋势,提前做好电力资源布局? 首战的胜利,与“军师”密不可分。

走进浙江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经济运行数字驾驶舱”的电子屏占据了整面墙,有6块黑板那么宽。 不同的模块和各种颜色的曲线,有的是同期比较的,有的是实时变化的。 调度员通过抬头就能掌握这位“军事顾问”提供的关键信息。 他们面前有两台电脑和一条固定电话。 铃声一响,他们就能快速接听并互相交流。

浙江省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调度员黄启航介绍,去年5月,研发团队整合全省电力数据,开发了大数据计算模型,打造了数字座舱。 “该模型不仅基于历史数据,还考虑了当前的产业因素和用电习惯。” 他举例说,在文泰地区,很多中小微企业习惯于每月一号、十五号放假。 负载将显着下降。

其中,余额预警屏模块在预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将自动生成未来24小时待机功率预测曲线,并每分钟实时更新,以指导控制中心生成调度指令。 如果发现未来4小时内某个点的备用发电量不足,大屏就会变成红色并发出警报,并为调度人员提供辅助决策建议。

“开发电机组还是不买外电,最终是由人决定的,但与原来人工每15分钟维护一次相比,精度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量也减少了。” 黄启航说道。

一天的战斗结束后,“军师”会检讨评估,充实自己的“心意”。 “没有一刀切的模式,必须根据地区人口和产业的变化不断修正和迭代。” 黄启航表示,目前,数字座舱的超短期预测准确率已提升至99.5%。

然而,与按期行动的火电相比,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电力并不听话。 “天气是最关键的因素,云的经过会极大地影响光伏发电。” 孙文铎说道。 新能源依赖于天气,具有很大的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 同时,午休期间,半夜光伏发电和高速风机运行往往与生产生活用电高峰不匹配。

7月31日,国网武义县供电公司组织员工来到武义新投运的110kV地面光伏电站(桃溪光伏电站)项目现场,对光伏设备进行“体检”。浙江国网电力有限公司供图

过去,新能源电力因失控而被称为“垃圾电力”,但现在其规模已不容忽视。 今年3月,浙江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日发电量达到1.56亿千瓦时,成为全省第二大电源。 尤其是浙江分布式光伏规模较大,屋顶散落的“微电源”使电网控制对象增加到数万个,预测难度成倍增加。

为了找出新能源的“怪脾气”,研发团队将天气预报和电力数据叠加,开发了新能源预测系统,掌握一阵风、一缕光、每一度的变化温差,并分析它们与能量的关系。 兑换密码。 今年1-5月,光伏、风电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6.4%和91.2%,远高于行业要求的80%预测标准。

如今,用电的一些新特点正在形成:晚上下班前,光伏已关停,用电仍处于高峰,需要火电补足; 夜间睡觉前,外电替代火电进行满功率输送,便于与周边省份用电高峰协调。 “以前都是上午和下午用电高峰,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新增,调峰难度从白天变成了傍晚和夜间。” 黄启航说道。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数字驾驶舱就已经有了一个副本。 原来以电力供应为导向的1.0版本,现已延伸至以经济运行为导向的2.0版本。 从拥有充足的电力到使用廉价的电力,浙江智能电网展现出了更大的野心。

有哪些潜力可以挖掘?

“对于无法管理的碎片化资源,虚拟电厂成为了新的解决方案。”

眼下,浙江省节能宣传月系列活动正在各地举办。 下班关灯、调高空调温度、夜间给汽车充电……这些节能小动作对于全省普遍用电真的有用吗?

答案是“是”。 如果统一指挥的话,那就大有用处了。

万讯自控亚洲电力_万讯自控收购亚洲电力_浙江电力应急楼宇自控品质保障

“需求侧管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提倡错峰上下班,就是为了缓解出行高峰期的交通紧张。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介绍,从多年来电力运行情况来看,全国年用电负荷高峰负荷高于95%,且发生时间仅有几十小时。 发电资源1万多千瓦。

因此浙江电力应急楼宇自控品质保障,除了协调发电侧外,改变需求侧用电模式也成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新的重点。 “多年来,传统的发电、供电与用电单向协调的调度模式正在转变为发、输、用、储联动调度的新模式。” 孙文铎说道。

空调是最常见的电器。 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夏季空调制冷的需求不断增加。 但浙江中小微企业数量较多,生产时间灵活,负荷波动较大。 目前,全省空调日最大负荷已占最高负荷的40%左右。 据科学测算,空调只需调高1度,即可减少全省负荷约7-8%。

7月31日,国网兰溪公司工作人员来到兰溪市宏图工业园区,为园区用户检查空调负荷传感器,有效降低能耗。浙江国网电力有限公司供图。

去年下半年,浙江各级电力负荷管理中心相继成立,率先挖掘空调负荷潜力。 世界各地的供电公司在政府、学校、商场等公共场所安装空调智能控制设备。 它们时刻监控空调的用电量,并能根据电力部门的指令自动调节温度。 企业“让路”。

“我们提倡‘夏天26℃,冬天20℃’。实际上,我们只调整1℃,人体在15-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内几乎感觉不到任何明显的温度变化。” 国网浙江省电力负荷管理中心主任严华江表示,这一措施可以兼顾寿命的“无感”和“灵活”调节。 计划今年夏季全省可调负荷最高可达200​​万千瓦左右。

除了生产、生活用电外,越来越多的新企业、新实体加入电网。 比如数以万计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被称为“巨型充电宝”的新能源存储、大数据中心的备用发电设备、5G铁塔基站等。它们启动更加随机,运行更加复杂,有的还具有储存和放电的功能。

面对这些调度控制中心“无法管理”的碎片化资源,“虚拟电厂”成为了新的解决方案。 业内人士给我们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电网是路网,火电、水电、核电就是传统的出租车,终端用户闲置的资源就是社会车辆。 虚拟电厂就像一个网约车平台,聚合了愿意“赚外快”、参与全省调度的社会车辆。 其中,创新经营机制密不可分。

7月25日,随着电力负荷增加,国网金华供电公司调动虚拟电厂等可调资源统筹供电。浙江国网电力有限公司供图

中午1:00,嘉兴海宁一处快速充电站前,大量新能源运营车辆正在排队。 原来,这个充电站已经接入当地虚拟电站平台,中午光伏发电量大幅增加,但公司正在午休,平台将每千瓦时电价下调至用电低谷期0.6元,吸引新能源汽车此时集中充电,帮助电网消化无法使用的光伏电量。

在金华义乌小商品市场,一栋商业楼刚刚接入虚拟电厂平台。 夏季用电高峰期间,房主可以响应平台指令提高空调温度、关灯,每节省1度电即可赚取8元钱。 在虚拟电厂的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不仅可以智能控制大楼内的用电设备,还可以与浙江电力交易中心进行通讯,获取聚合商提供的经济补贴。

“目前的困难是没有配套的计量设备,调度所涉及的电量难以核实。计量和通信设备的安装将是一笔巨大的投资,与调度作用相比是否足够经济是也是业界的一个疑问。” 孙文更要说的是,对于这个新事物,全省很多地方还在尝试。

可以预见的是,浙江正在建设柔性智能电网,像你我这样的普通用户将成为参与调度的主角。 不仅可以应对夏季用电高峰,也为未来日益“绿色”的能源结构做好准备。

【数字看浙江电网如何迎峰】

夏季用电高峰期,面对长期高温、多雨、台风、大负荷的特殊运行环境考验,需要从输变电设备各方面下功夫,确保电力供应。供电与用电极限平衡,安全可靠。

关注电网关键设备。 设备是电网安全的基础。 国网浙江电力入夏前共消除缺陷7538个、重点隐患2694个,为安全过夏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障电网重要通道。 输电通道是电力的“生命线”。 浙江省目前共有线路6930条,长度约8.5万公里,其中来电通道20条,特高压密集交通通道1条。 迎峰度夏期间,国网浙江电力持续关注密集输电通道、特高压线路和跨区域通道运行情况,推动无人机自主巡检全覆盖。

密切关注电网上的重要站点。 变电站是能源配置和源荷交互的枢纽。 目前,全省共有变电站2580座,其中核心站445座。 为确保其安全稳定运行,国网浙江省电力对307台重要变压器采取了辅助冷却措施。

加强电网应急抢修。 夏季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紧急抢修是安全生产的保障。 国网浙江电力出动839余辆特种作业车进行电力设备带电排故障和故障抢修,有效减少了计划停电次数和故障排故障停电时间,真正实现了电力“零感知”停电。

咨询热线: 0791-87879191
赣ICP备2020012442号-3 Copyright 2014 江西康沃思物联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