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的继电器特性
当衔铁开始吸合时,继电器的输入信号x从零连续增加到动作值xx,继电器的输出信号立即从y=0跳变到y=ym,即常开触点发生变化从关闭到开启。 一旦触点闭合,输入量x继续增加,输出信号y将不再变化。 当输入量x从大于xx的值下降到xf时,继电器开始释放,常开触点断开。 我们将继电器的这种特性称为继电器特性,也称为继电器的输入输出特性。
一、继电器(relay)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一、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电磁继电器一般由铁芯、线圈、衔铁、接触簧片等组成,只要在线圈两端施加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 动触头和静触头(常开触头)吸在一起。 当线圈断电时,电磁吸引力也会消失,衔铁在弹簧的反作用力下回到原来的位置,从而使动触头与原来的静触头(常闭触头)释放。 这样,它就被吸引和释放,从而达到电路中导通和截止的目的。 对于继电器的“常开和常闭”触点,可以这样区分:继电器线圈不通电时处于断开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开触点”; 处于接通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闭触点”。
2、电路原理
2.1 继电器简介
继电器是一种当输入量变化到一定值时接通或断开交直流小容量控制电路的触点(或电路)。
2.2 工作原理
释放状态由永磁体保持,施加工作电压后,电磁感应使衔铁与永磁体产生吸引和排斥力矩,产生向下运动,最终达到吸引状态。
3、晶体管驱动驱动电路
3.1 电路原理图
当晶体管用于驱动继电器时,推荐使用NPN晶体管。 具体电路如下:
工作原理介绍
当输入高电平时,晶体管T1饱和导通,继电器线圈得电,触点闭合。
当输入为低电平时,晶体管T1截止,继电器线圈失电,触点断开。
3.2 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
晶体管T1是控制开关。 电阻R1主要起到限流作用,以降低晶体管T1的功耗。 电阻R2使晶体管T1可靠截止。 二极管D1的反向续流为三极管从导通到截止时的继电器线圈提供放电通路,并将其电压钳位在+12V。
4、集成电路驱动电路
已经使用了集成多个驱动晶体管的集成电路,并且使用该集成电路可以简化驱动多个继电器的印刷板的设计过程。 目前我公司用于驱动继电器的集成电路主要有:
当2003输入端为高电平时,相应输出端口输出低电平,继电器线圈两端得电,继电器触点闭合; 当2003的输入端为低电平时,相应的输出端口呈高阻状态,继电器线圈两端失电,继电器触点断开。
24V继电器驱动电路
继电器串联RC电路:这种形式主要用于继电器额定工作电压低于电源电压的电路中。 当电路闭合时,继电器线圈会因自感现象而产生电动势,阻碍线圈中电流的增加,从而延长吸合时间。 串联RC电路后,可缩短吸合时间。 原理是在电路闭合的瞬间,电容C两端的电压不能突然变化,可以视为短路。 这样,就向线圈施加高于继电器线圈额定工作电压的电源电压,从而加速线圈中电流的增加,使继电器迅速吸合。 电源稳定后,电容C没有作用,电阻R起到限流作用。
二、继电器额定工作电压的选择
继电器的额定工作电压是继电器最重要的技术参数。 使用继电器时,首先应考虑其所在电路(即继电器线圈所在电路)的工作电压,继电器的额定工作电压应等于继电器的工作电压。它所在的电路。 一般电路的工作电压为继电器额定工作电压的0.86。 注意电路中工件的电压一定不能超过继电器的额定工作电压,否则继电器线圈容易烧坏。 另外,有些集成电路,如NE555电路,可以直接驱动继电器工作,而有些集成电路,如COMS电路,输出电流较小,需要添加晶体管放大电路来驱动继电器。 应考虑晶体管的输出电流应大于继电器的额定工作电流。
1、晶体管驱动电路
当晶体管用于驱动继电器时,晶体管的发射极必须接地。 具体电路如下:
NPN晶体管驱动时:当晶体管T1的基极输入高电平时楼宇自控继电器原理,晶体管饱和导通,集电极变为低电平,于是继电器线圈得电,触点RL1闭合。 当晶体管T1的基极输入低电平时,晶体管截止,继电器线圈失电,触点RL1断开。
摘要:本文介绍了继电器的工作原理以及继电器的驱动电路。 驱动电路的设计取决于所使用的继电器线圈的吸合电压和电流。 它必须大于继电器的吸合电流才能使继电器可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