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代彩陶中“脱胎”出来,唐宫姑娘穿越千年,在舞台上欢快起舞; 埋藏微型青铜器、元宝、铜佛等仿文物的考古盲盒供不应求,掀起“考古热潮”; 支付宝的“地下室”模拟考古遗址,还原洛阳铲等考古装备,人人都可以成为数字“考古学家”……
多次的文化创新尝试和爆款产品,让河南博物院迅速“出圈”,拥有了自己的文创IP。 两场会议期间河南博物院楼宇自控,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馆长马晓林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讲述了他对博物馆文创产品普及的想法和建议。为文化创新。
深挖文物内涵
各文物的内涵
表现得淋漓尽致
马晓林认为,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始终把握“深挖文物内涵”的大前提,在“理解”的基础上“挖掘”,生动地展现每一件文物的内涵。
据公开资料显示,由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的河南博物院新馆于1998年竣工并正式向公众开放。 从旧石器时代到近代,反映了中原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我们非常希望公众能够多来河南博物院。” 在马晓林看来,从社会角度来看,博物馆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 公众对博物馆充满期待。 越是如此,博物馆就越要发挥提升自身“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 除了日常的陈列展示工作外,博物馆立足于文物保护,深入挖掘文物的内涵,让其价值得到更全面的展示,为传统文化的融合打下良好的基础。文化与当代生活。
马晓林了解到,现在很多博物馆的文创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博物馆部分空间承包或租赁给企业,完全由企业开发产品和营销管理。 他认为,这样的运作方式可能会削弱博物馆参与的积极性,影响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 “河南博物院一直是我们自己管理的,包括我们跟企业合作开发文创产品的时候,我们也是主体。”
他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以我为主”是指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将积极参与到产品设计理念和具体实施层面,与技术人员共同设计,充分挖掘和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并且对于最终产品只有通过质量标准我们才会同意销售,而且我们也可以及时掌握售后信息反馈,从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
“其实,‘走红’是从央视《国家宝藏》节目播出开始的。”马晓林回忆道,节目中展出了贾湖骨笛、妇好枭尊、河南博物院的云纹铜板等。博物馆参观人数明显增加,增速预计在30%左右。”此外,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全社会上下形成了有利于博物馆发展的文化氛围。”
马晓林认为,“大环境”越有利、越友好,博物馆越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文创产品是博物馆的延伸,也是同样的逻辑。
创新表达
新兴技术的融合
不是一个好的展示方式
“创新至关重要,必须持续下去。” 马晓林认为,目前博物馆还存在“同质化”现象,专门的博物馆很少。 在展示和展览方面,对于藏品“解读”的信息还不够。 “观众能理解的信息有限,无法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示方式应该更新。”
在马晓林看来,与当下新兴技术融合是一种很好的呈现方式,可以给大家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唐宫宴会上,演员的表演在演员的加持下更加生动”。他介绍,该节目是晚会栏目组专门打造的,加入了5G和AR技术,将虚拟场景与真实舞台相结合,呈现出如此震撼的视觉效果。
“还需要注意的是,创新表达方式时,一定要符合当下受众的思维和习惯,这样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玩着玩着,时而紧张,时而严肃,这种状态很像现在年轻人上班前的状态,“这样把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更能吸引观众”。
马晓林介绍,河南博物院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另一个渠道是华夏古乐团,该乐团从2000年开始定期演出。古乐团的演奏者在表演时会穿着具有河南省博物院特色的特殊服装。他们会持有与文物高度相似的仿制品,比如骨笛、陶埙、排笛、编钟等,博物馆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复活”出土的形象。手持乐器的兵马俑”向公众展示,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
除了实现服装与乐器、文物的高度相似外,演员们还将用手中的古代乐器演奏现代音乐,增强观众的参与感,让大家通过熟悉的语气。 “总而言之,希望通过新技术、新方法,实现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对话’,让每个人都能‘身临其境’地看到、听到、感受到。”
创建IP矩阵
更好的激活
馆藏文物的利用
马晓林形容河南博物院是河南文化创新的“窗口”之一。 如今,河南博物院以其新颖的理念、现代化的展示方式、多元化的文创产品,成为知名文化IP。 但这并没有阻止马晓林和整个运营团队。 他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希望以“母题”为主题,拓展和打造“河南博物馆”旗下的其他相关IP,更好地激活和利用。 文物资源收藏。
马晓琳举例说,《唐宫盛宴》播出后,他们推出了女子乐队盲盒,获得了很多关注,还推出了可食用的“古钱巧克力”。 初创企业签署授权协议,开发数百种文化创意产品。 “其中考古盲盒和今年的冰墩墩一样受欢迎,我们只能暂时增加产量。”
考古盲盒的火爆,不仅丰富了河南博物院的IP矩阵,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马晓琳表示,电视剧《永恒的绝尘》曾提出与博物馆合作打造联合盲盒,将电视剧中的剑放入盲盒中,打印双方的标志,然后双方将共同推动和推动。
“去年河南洪水期间,鸿星尔克不是给我们捐款了吗?后来双方还联合推出了文创产品。” 马晓林表示,联合IP不仅限于盲盒。 鸿星尔克捐赠后,双方推出了联名T恤,包括“星河抗洪模型”、“鼎力中原模型”等,后期联名将延伸至鞋子等产品,“这些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联名产品都卖得很好。”
基于此,马晓林希望发现和打造更多包括华夏古乐团在内的小IP,形成坚实的IP矩阵,促进整体文化氛围的优化,让河南博物院的品牌在市场中更好、更稳定地发展。未来。 同时,这种做法也能起到维持人气的作用。 马晓林表示,在文创产品不断推出的背景下,河南博物院的知名度得以保持。 2021年入选“全国最具创新博物馆”。 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入选全国文物系统年度最具影响力文化创意产品。
文化创新“触网”
与年轻一代的成就
当前市场的“连接”
无论是“破墙”还是“出圈”,都是对河南博物院在网络环境下加冕的评价和赞誉。 在马晓林看来,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文化创新必须通过“触动互联网”与年轻一代、与当下的市场形势“对接”。 他介绍,河南博物院设有专门的文化信息中心,负责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的对接和传播。 其文创团队还拥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创造产品,为产品带来互联网人气。
马晓林还提出了“四轮驱动”的理念,希望河南博物院各部门能够形成更加稳定、更快的发展模式。 社会教育是“四个轮子”之一。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必须时刻牢记初心,精益求精,研究阐释,走在同行前列; 其次是华夏古乐团,成立已有20多年,已成为河南省博物馆的“金名片”,为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必须继续传承下去并发展起来。
“三是文化创意产品。” 马晓林经常鼓励员工不断思考、探索、创新,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出独特的文创产品。 “当其他地方模仿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要去研发新的,不断前进。” “四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触动互联网,即网络平台的新闻发布和文化产品的推广,这是时代衍生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小林认为,在保持诚信的基础上,要不断深化研究和运用,更有利于文化创新。
新冠疫情日趋常态化,也加快了博物馆上网的步伐。 马晓林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疫情背景下,为配合防疫,博物馆可能会不定期闭馆或限制参观人数。 加之很多游客外出不方便,因此河南博物院开始利用互联网推出很多线上渠道。 去看展览,讲述历史话题或者文物故事,还开展直播活动。 讲解员和古乐表演者经常会上传讲解和表演的短视频,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实现“云观看”。 云听”。
马晓林表示,新的一年,河南博物院将加强与机场、高铁站、各大商场、旅游景区等企业的合作。 企业将提供展览空间,展示和销售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扩大河南博物馆的IP效应,“希望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也希望这些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产品能够更加融合”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增强历史文化自信。”
文/记者 郭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