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十四五”规划发布!构建新的空间格局!介绍省内外2-3所名校!打造市级商圈!
重的!
合肥高新区发布“十四五”规划和中长期目标纲要
推动高质量均衡发展
建设市级商务区,高标准建设王嘴湖公园、中央商务区和环湖科研总部集群。
打造“城市会议室”
围绕白岩湖打造国际社区
加快旧工业厂房收购入库,完善国际化酒店
商业综合体等高端配套,形成区级商业中心
战略性定位
“十四五”期间,高新区将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高新园区”的目标,着力打造:
国际知名的技术创新源泉。把握全球创新趋势,围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合肥滨湖科学城的战略布局,建设“量子中心”和“科技大学硅谷”,打造高密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系统布局国家实验室等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研究平台,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研发关键核心技术,转化原创成果,全力提升源头能力革新。
目标视力
“十四五”期间,合肥高新区发展规模再上新台阶,力争到2025年实现生产总值2000亿元,年均增长12.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5%。合肥高新区将培育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服务经济三大千亿元产业。健康经济产业也将达到500亿元。
教育
推动高质量均衡发展。以公平和质量为核心,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名校+”、集团化等多种模式集中资源建设天乐,原则上按照“1+3”(1名优质初中生)高中+3所优质小学)。片区、示范区、兴园片区、方兴大道以西片区、白岩湖片区“五区”教育板块,加快建设中国科大附中北京师范大学高新科技实验学校、合肥高新六中、梦园小学等教育集团教育质量提升。
完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优化学校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一校一专”模式。推动建设精品学校、教研室,加强教研和督导队伍建设。打造“一校一品”,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提高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国际化质量。建设国家级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示范区和学前教育“双普及”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园区新增教育机构84所,新增教育机构24所,引进省内外名校2-3所。
文体事业
打造特色文创街区。围绕特色文化产业,布局集创意办公、文创展示、公共阅读、体育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文创街区。
融合工业文化与现代元素,改造白岩湖东侧老工业厂房,打造老工业厂房文化创意街区。
拓展望嘴湖生态公园休闲体育功能,打造体育商业休闲区。
在江淮运河高新段挖掘三国文化资源和历史记忆,打造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
扩大动漫基地文化产品影响力,培育建设电商直播基地,突出网红打卡效果,打造二次元街区。
依托创新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打造数字创新创业服务区块。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构建“12531”空间发展格局。重点构建“一中心、两轴、五区、三组、一新区”的“12531”空间格局。
图1 “一中心、两轴、五区、三组、一新区”空间格局示意图
“一山一河两湖六廊多园”景观格局
“一心”就是围绕望嘴湖建设城市科技创新中心。立足提升全市公共服务水平,重点布局国家实验室、一流大学、科技龙头企业等科技创新功能合肥楼宇自控,引领全市“创新高地”建设。
“两轴”是在望江西路培育科技创新发展轴,汇聚科技创新发展要素,打造美丽天际线,塑造科技城形象;培育方兴大道开放合作轴心,加强与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 开发区与滨湖新区联动,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商贸区融入区域开放合作新格局。
“五区”,即五个功能园区,依托科技中心核心区建设,打造科技创新核心区;
优化建成区城市功能和配套设施,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以中德国际创新园、侨梦园等开放平台为引领,对接机场、蜀山电子商务园区,打造开放型经济先导区;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高端化,打造绿色智能化示范区;加快发展新的经济产业集群,打造新的经济活力区。
“三群”即三个人工智能生态小镇群,以人工智能产业为龙头,依托江淮运河生态带,提供智能生产生活空间和优质综合配套,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地标和研究和发展地标。
“一新区”,即高新区,位于小庙镇长江西路和江淮运河以南的空间连片扩展区。
加快新区规划建设。
积极承担“量子中心”和“科技硅谷”的整体部署,新区将布局一批未来技术研究院、未来技术创新区块、未来技术转化基地、未来技术场景试验区和产业园区。基地将打造智慧、创新、生态的“未来科技城”。坚持规划先行,加强江淮运河两岸规划统筹衔接,高标准制定未来科技城战略规划、总体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按照要素与功能相结合、人、城、环、产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新型产业社区建设。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探索地块开发、混合开发、综合开发新机制,创新地块开发投融资建设运营模式。紧扣国家战略科技发展趋势,突破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清洁能源等前沿领域,打造量子信息产业引领区,数字经济示范区、经济健康活力区、碳中和产业。试验区等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将形成承载国家使命、塑造发展优势的未来产业集群和创新高地。
建设新的工业园区。
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以长宁社区等新兴产业集群为主要空间载体,建设一批高端写字楼、研发楼、商业楼、大型城市综合体等楼宇型产业社区. 选择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耗低的城市产业,开展制造“楼上”,促进工业经济“立体增长”。加快创新产业园、明珠产业园等建设,配套标准厂房、人才公寓、商业街区等硬件设施,打造专业细分、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产业社区。
深化区域合作。
深化与蜀山区、肥西县合作共建,进一步完善合作体制机制,激发合作园区活力,推动白岩科技园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南港科技园新兴产业。继续支持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建设发展合肥楼宇自控,打造皖北产业转移示范区。稳步推进与长丰县、庐江县等共建工业园区,探索市场化、互利共赢的合作园区模式,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城市规划
完善骨干路网。
加快建设将军岭路北段及高速立交、将军岭路南段跨运河、地铁6号线蜀山南站P+R停车场、西游路穿境合安铁路及西延线、玉兰大道高速公路出入口、白莲岩路及高速立交、江淮大道等工程。
公共交通规划示意图
对外交通规划示意图
完善的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56个临街公共停车场和9720个泊位。结合火车站,新建公共停车场8个,泊位1823个。加强停车位和静态交通工程建设,建设新能源充电综合体、望嘴湖北侧停车场、天乐公园停车场。
改善公共交通。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中运力公共交通和优质常规公共交通为主体,以定制公交(班车)、公共自行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为辅助的多模式公共交通体系补充。规划形成“三横三纵”公交专用道(长江西路、望江西路、明珠大道三横,长宁大道、玉兰大道、科学大道三纵)、P+R换乘站将与火车站结合设置。
建设市级商圈。
以延伸服务半径、完善服务功能和优化内部结构为重点,加强商业设施布局,构建多层次消费供给空间。完善王嘴湖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功能,打造王嘴湖公园、中央商务区和环湖科研总部高标准集群,打造标志性消费场景,打造区域性中央商务圈,打造“城市会议室”。以白岩湖国际化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旧工业厂房收储,完善国际酒店、商业综合体等高端配套,形成区级商业中心。
进行土地征用和土地开发。
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和征地块开发要求,制定征地块开发规划,以方兴大道以西、将军岭路以东、长江西路以南、名川北以北为范围路。1、以方兴大道以西、将军岭路以东、长江西路以北为2区,以小树东路以西、小树山西路以东、望江西路以南、西游以北为区域以路为片区 3、分块开展征地,统筹安排用地项目,逐年推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此外,大力发展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将合肥新能源汽车之都打造为重要增长极。支持在白岩湖等地建设符合国家要求的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
提高国际服务水平。对标国际先进做法,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等核心要素,打造白岩湖国际社区和多个国际街区,推动国际社区建设与国际街区有效对接和城市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