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CMH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 MH/T5009-2004 民用机场航站楼楼宇自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Code MH/T5009-2004 Code MH/T5009-2004 机场航站楼楼宇自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主编: 中航机场设备有限公司 审批部门: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实施日期: 2004 2004 北京关于发布《民用机场航站楼离场系统工程设计》的公告 民航条例[2004]等八项行业标准] 57 各地区民航总局、航空运输(总)企业、机场、设计、施工、监理、咨询单位:为适应民用机场建设发展需要,为保证民用机场航站楼弱电系统工程设计质量,《民用机场航站楼离港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民用机场航站楼自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民用机场航站楼楼宇自动化系统工程》 《设计规范》由机场总局机场司组织实施《机场航站楼飞行信息显示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民用机场航站楼航空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民用机场航站楼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民用机场航站楼时钟及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民用机场航站楼广播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和《民用机场航站楼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已获中国民用航空局批准。
1 为加强民用机场航站楼弱电系统工程设计工作的管理,完善标准规范体系,特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民用机场航站楼楼宇自控系统工程新建、改建、扩建的规划设计,也可作为其他民用机场建筑楼宇自控系统规划设计的参考。和自动化系统工程。
1.0.3 民用机场航站楼自动化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重视环保节能,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实现技术先进、经济理性。,安全可靠。1.0.4 民用机场航站楼楼宇自控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楼宇自控系统的发展趋势,硬件系统要足够先进,使其与未来的新系统兼容;为保证软件的未来发展,民用机场航站楼楼宇自动化系统的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及相关行业现行的相关工程设计标准和规范。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通信网络系统 它是建筑物内语音、数据和图像传输的基础,同时与外部通信网络(如公用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计算机互联网、数据通信等)。网络和卫星通信网络等),保证信息的畅通。2.1.2 浪涌保护器Surge 一种以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流部分浪涌电流为目的的装置,至少包括一个非线性元件。2.1。
2.1.4 直接触电和附近雷击作为电磁脉冲干扰源的影响。绝大多数是通过连接导体产生的干扰,例如雷电流或部分电流、雷击设备中的电位升高以及电磁辐射干扰。2.1.5 雷电感应 雷电放电时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会导致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2.1.6 雷电电磁感应 由于雷电流的快速变化,在周围空间产生瞬态强电磁场,在附近导体上感应出高电动势。2.1.7 静电感应由于雷云的作用,在附近的导体上感应出与雷云符号相反的电荷。当雷云主要放电时,第一次传导的主通道中的电荷被迅速中和,导体上的感应电荷被释放出来。,如果不泄漏到附近的地里,就会产生一个高电位的过程。2.1.8 雷电波侵入浪涌 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影响,雷电波可能会沿着这些公用线路侵入室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2.1.9 接地装置 Earth——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称。导体上的感应电荷被释放。,如果不泄漏到附近的地里,就会产生一个高电位的过程。2.1.8 雷电波侵入浪涌 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影响,雷电波可能会沿着这些公用线路侵入室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2.1.9 接地装置 Earth——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称。导体上的感应电荷被释放。,如果不泄漏到附近的地里,就会产生一个高电位的过程。2.1.8 雷电波侵入浪涌 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影响,雷电波可能会沿着这些公用线路侵入室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2.1.9 接地装置 Earth——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称。
2.1.10 共用接地系统 建筑物与接地装置的所有互连金属装置相连,包括防雷装置。2.1.11 防雷装置避雷器、引下线、接地装置、浪涌保护器等连接导体。2.1.12 雷击一次放电。2.1.13 防雷等电位联结 用等电位联结导体或浪涌保护器连接单独的设备和导电物体,以减小它们之间的雷电流电位差。2.1.14 等电位联结条是连接金属装置、外部导体、电源线、通讯线等电缆,与防雷装置进行等电位联结的金属条。2.1.15 type 无浪涌时的高阻抗,随着浪涌电流和电压的增加,阻抗不断下降。通常,压敏电阻和抑制二极管用作此类 SPD 的组件。这种类型的 SPD 有时被称为“钳式”SPD。2.1.16 标称放电电流 标称放电电流流过SPD,8/20us电流波的峰值电流。
2.2中文名称或解释 BA DDC SPD 浪涌UPS电源TN-S在整个供配电系统中具有独立的中性线(N)和保护线(PE) TN-CS在供配电系统进线中的部件有一个组合的中性导体(N)和保护导体(PE),即PEN供配电系统的其他部分有单独的中性导体(N)和保护导体(PE) 术语或符号英文名称中文名称或解释8/20us(1.2/50us)作为电流或电压干扰波形的表达,具体表示波头时间为8us(1.2us)、20us(50us)的干扰波形。其中:波头时间——指干扰波形的上升沿从10到90所用的时间;半值时间——指干扰波形的上升沿从10到50的下降沿所用的时间;总则 3.0.1 本规范主要适用于采用计算机监控管理和信息传输网络技术的民用机场航站楼的楼宇自动化(以下简称BA)系统的规划设计。规划设计要体现一体化的思想。3.0.2 BA系统的规划设计应遵循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基本原则。1 本规范主要适用于采用计算机监控管理和信息传输网络技术的民用机场航站楼楼宇自动化(以下简称BA)系统的规划设计。规划设计要体现一体化的思想。3.0.2 BA系统的规划设计应遵循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基本原则。1 本规范主要适用于采用计算机监控管理和信息传输网络技术的民用机场航站楼楼宇自动化(以下简称BA)系统的规划设计。规划设计要体现一体化的思想。3.0.2 BA系统的规划设计应遵循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基本原则。
BA环境系统 冷热源设备 空调主机及通风设备 给水设备及排水设备 污水处理设备 输电系统 室外照明 遮挡照明 艺术照明 室内照明 变配电系统 10KV配电站 变配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UPS不间断电源示意图4.1.1 BA系统基本构成 4.1.2 本规范不将消防、安防、门禁等系统纳入BA系统,但BA系统的中控机应具有接收上述系统信息的接口。4.2 网络结构 4.2.1 BA系统的基本结构由中央计算机控制。它是一个分布式控制系统,由管理系统和直接数字控制器三部分组成。网络结构可以分为两层:管理层和现场控制层。现场总线用于通信。系统框图如下: 现场控制网络4.2.1 系统框图 4.2.2 BA系统与各个弱电系统通信密切,应采用开放式通信协议每个弱电系统之间。
系统设计 5.1 计算机监控管理系统 5.1.1 计算机管理系统整体结构为智能分布式结构,由终端设备、现场控制(DDC)和中央控制(BA系统控制机)设备和网络组BA组成。系统中控机应具备以下功能: 航站楼信息管理中心管理总线 BA系统中控室(管理层) 控制总线区直接数字控制(控制层) 航站楼信息管理主机 BA系统中控机及消防、 DDC DDC 1)访问所有监控数据和控制参数;2)数据;分析、优化系统运行和控制;3)彩色动态图形显示受控设备运行状态;4)提供设备维护管理自动化所需的数据、资料和指标;5)与其他系统和上级管理系统的通信;6)协调各DDC的工作;7)存储每个DDC的相关数据;8)处理各种报警信息;9)实现DDC与BA中控与DDC的通讯;10)带标准电脑接口,接收其他系统的信息;11)输出打印各种综合报告;DDC是安装在各种受控机电设备现场直接监控机电设备的装置,应具备以下功能:1)全自动运行,采集处理监控点数据,并具备从BA系统中控机独立监控相关机电设备的能力;2)输入输出参数:模拟输入采用0-10V 4-,模拟输出采用4-20Ma dc;数字输出采用无源触点,容量不小于24V AC,3A,1.5A;3)显示测量值;,4)显示和修改设定参数值和控制参数值;5)具有自诊断和现场诊断功能;6)有标准通讯接口,向中控机或子系统控制机传输数据,接收其下发的实时控制指令。输入输出参数:模拟输入采用0-10V 4-,模拟输出采用4-20Ma dc;数字输出采用无源触点,容量不小于24V AC,3A,1.5A;3)显示测量值;,4)显示和修改设定参数值和控制参数值;5)具有自诊断和现场诊断功能;6)有标准通讯接口,向中控机或子系统控制机传输数据,接收其下发的实时控制指令。输入输出参数:模拟输入采用0-10V 4-,模拟输出采用4-20Ma dc;数字输出采用无源触点,容量不小于24V AC,3A,1.5A;3)显示测量值;,4)显示和修改设定参数值和控制参数值;5)具有自诊断和现场诊断功能;6)有标准通讯接口,向中控机或子系统控制机传输数据,接收其下发的实时控制指令。显示和修改设定参数值和控制参数值;5)具有自诊断和现场诊断功能;6)有标准通讯接口,向中控机或子系统控制机传输数据,接收其下发的实时控制指令。显示和修改设定参数值和控制参数值;5)具有自诊断和现场诊断功能;6)有标准通讯接口,向中控机或子系统控制机传输数据,接收其下发的实时控制指令。
5.1.2 每个DDC通过总线控制网络与BA系统的中央控制器相连,通讯介质应采用屏蔽双绞控制铜缆,DDC与末端传感器和执行器之间采用铜缆连接。具体电缆选用应参照相应的国家标准。5.2 变压器及配电控制 5.2.1 10KV配电监控各母线段三相电压、电流、频率及功率因数,过压、欠压报警;监控各进出线及连接电路的电压、电流,各进出线的有功、无功、电能,电流超限及停电报警;累计设备运行时间。5.2. 2 变电站及配电站监测变压器高压断路器的分合闸状态,监测各低压进出线及联络断路器的分合闸状态,并给出事故跳闸报警; 监测各进出回路的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和电能,并提供电流超限报警;监控工作电源的电流和电压;监测充电设备及其开关状态,故障报警;累计设备运行时间,列出维修保养报告。5.2.3 PS不间断电源监控UPS不间断电源的工作状态,旁路转换开关状态及各断路器分合闸状态,事故报警;显示和打印:可变参数、运行状态、事故报警、计量表和动态过程模拟图;累计设备运行时间,列出维护和维修报告。5.2.4 发电机自备电源监测发电机组工作状态、自动/手动转换开关状态及各断路器分合闸状态,并有事故报警;监控冷却水加热器工作状态,监控冷却水温度,水温超限报警;监测发电机输出电压、电流、频率、有功/无功功率和计量电能;
5.3 冷热源控制 5.3.1 监测候机楼冷热水总管的供、回水流量、温度和压力。5.3.2 制冷系统监测制冷机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的运行状态;温度,测量冷负荷;根据实际冷负荷控制制冷机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的台数和负荷,自动平衡各设备运行时间,故障自动切换;根据预定程序设定的时间控制制冷机组、水泵、电动水阀、冷却塔空气的开/关,实现联锁、联动、以及上述设备之间的程序控制;累计设备运行时间,列出维护维修报告。5.3.3 换热系统监测换热器一次侧供回水温度或换热器一次侧冷凝水温度。监测二次供回水的温度、压力和流量;根据热负荷的变化调整一次供回水的温度、压力和流量;按预定程序开关循环水泵,实现水泵与各电动阀联锁,联动及时间程序控制,故障自动报警;累计运行时间,列出维护和维修报告。5. 4 空调通风控制 5.4.1 空调机组监测空调机组送、回风机的运行状态,新风、送风和回风的温湿度,以及过滤状态;实现风机、电动水阀、电动风阀的联动、联动和程序控制;利用回风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调节电动调节阀的开度;利用回风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调节加湿阀的开度;过滤器堵塞报警;机组故障报警和低温报警;在紧急状态下关闭空调机组;累计空调机组运行时间。1 空调机组监测空调机组送回风机运行状态,新风、送回风温湿度、过滤器状态;实现风机、电动水阀、电动风阀的联动、联动和程序控制;利用回风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调节电动调节阀的开度;利用回风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调节加湿阀的开度;过滤器堵塞报警;机组故障报警和低温报警;在紧急状态下关闭空调机组;累计空调机组运行时间。1 空调机组监测空调机组送回风机运行状态,新风、送回风温湿度、过滤器状态;实现风机、电动水阀、电动风阀的联动、联动和程序控制;利用回风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调节电动调节阀的开度;利用回风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调节加湿阀的开度;过滤器堵塞报警;机组故障报警和低温报警;在紧急状态下关闭空调机组;累计空调机组运行时间。
5.4.2 节能控制(采用变风量、变流量) 最优启停控制(根据传动信息)。5.4.3 通风累计运行时间。5.5 给排水控制 5.5.1 监控给排水泵、排污泵的运行状态,并对各种泵故障进行报警。5.5.2 监测水箱和水池的水位,根据水箱和水池的水位自动控制相关水泵的启停。5.5.3 监测水箱、水池的高低水位,超限报警。5.5.4 显示系统参数和运行状态,打印系统参数和测量表。5.5.5 累计泵运行时间。5.6 照明控制 5.6.1 监测照明系统的工作状态。5.6.2 根据航班信息系统的时刻表,自动控制候机大厅、登机大厅、登机大厅和通道等区域公共照明的切换时间。5.6.3 根据航班信息系统时刻表,自动控制标志系统灯箱和广告灯箱的开关。5.6.4 参考环境照度,定时控制候机楼出入口的停机坪高杆灯、航空障碍灯、泛光灯和遮阳篷灯的开关。5.6.5 及时控制候机楼节日灯的开、关。5.6.6 BA系统的照明监控设计应与航站楼的照明设计相协调民用机场航站楼楼宇自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照明电路应根据使用功能划分为不同区域,以实现上述控制要求。5.7 传动系统 5.7.1 传动系统包括:航站楼电梯、自动扶梯、自动走道、行李传送带等、桥梁和自动门。
5.7.2 电梯累计电梯运行时间。5.7.3 扶梯累计运行时间。5.7.4 自动跟踪累计运行时间。5.7.5 行李输送带累计工作时间。5.7.6 登机桥累计工作时间。5.7.7 自动门电源 6.0.1 航站楼BA系统的电源应采用频率50HZ、电压220/380V的TN-S低压配电系统。6.0.2 航站楼BA系统供电质量指标为:允许断电持续时间为4-200ms。6.0.3 终端BA系统的供电不仅要满足供电质量要求,还要满足可靠性和连续性要求。6.0。4 终端BA系统的供电方式可以是集中供电,也可以是分散供电。如果采用分布式供电,则各区域的DDC电源应就近消防电源。6.0.5 BA系统中控室电源除配备变电站两路专用交流电源外,还应配备UPS不间断电源民用机场航站楼楼宇自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两路专用交流电源应为在 BA 系统的中央控制室自动供应。它们应相互连接,并应分别连接到柴油发电机的应急电源母线上。6.0.6 BA系统UPS不间断电源的设计容量应有不少于30的发展余量;UPS不间断电源的独立供电时间不得少于20分钟。7.0.1 BA系统的电源应敷设。采用TN-S系统;7.0.2 中央控制器与BA系统各DDC之间的网线应采用屏蔽阻燃双层。7.0.3BA 系统电缆敷设不能并入综合布线系统,DDC 之间的网线应首尾相连,而不是“T”形。
7.0.4 埋入墙体和吊顶的穿线管可使用镀锌电线管,埋入地下或楼板的穿线管宜使用镀锌钢管。7.0.5 候机楼BA系统的管路布置应考虑防止电磁干扰。7.0.6 管道穿过建筑物的伸缩缝和沉孔时,应考虑热胀冷缩的影响。7.0.7 BA系统的信息线和系统的电源线可以一起敷设在同一个线槽内,但必须用金属隔板隔开,防止电磁干扰。防雷、接地和等电位连接 8.0。1 民用机场航站楼BA系统属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其防雷接地是整个航站楼共用的防雷接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弱电系统的防雷和接地应有计划、有协调,有条件时应同时进行。8.0.2 BA系统的防雷接地主要是防止雷击电磁脉冲和雷击电磁脉冲和雷电波的侵入对BA系统工作和系统信息设备造成干扰和损坏。8.0.3 BA系统防雷接地设计时,要认真了解终端强电流共享防雷接地系统的设计、BA系统的规模和具体信息设备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设计避免失明的解决方案。8.0.4 为降低雷电感应磁场强度,BA系统中控室宜做成空间电磁屏蔽结构,即钢筋混凝土屋面、钢筋混凝土墙、柱和钢筋构成空间的混凝土地板与附近的钢筋相连。形成法拉第笼,形成空间屏蔽结构,与普通接地装置连接。BA系统的规模和具体信息设备的要求,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设计避免失明的解决方案。8.0.4 为降低雷电感应磁场强度,BA系统中控室宜做成空间电磁屏蔽结构,即钢筋混凝土屋面、钢筋混凝土墙、柱和钢筋构成空间的混凝土地板与附近的钢筋相连。形成法拉第笼,形成空间屏蔽结构,与普通接地装置连接。BA系统的规模和具体信息设备的要求,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设计避免失明的解决方案。8.0.4 为降低雷电感应磁场强度,BA系统中控室宜做成空间电磁屏蔽结构,即钢筋混凝土屋面、钢筋混凝土墙、柱和钢筋构成空间的混凝土地板与附近的钢筋相连。形成法拉第笼,形成空间屏蔽结构,与普通接地装置连接。4 为降低雷电引起的磁场强度,BA系统中控室应做成空间电磁屏蔽结构,即钢筋混凝土屋面、钢筋混凝土墙、柱和钢筋混凝土楼板构成空间的部分与附近的钢筋相连。形成法拉第笼,形成空间屏蔽结构,与普通接地装置连接。4 为降低雷电引起的磁场强度,BA系统中控室应做成空间电磁屏蔽结构,即钢筋混凝土屋面、钢筋混凝土墙、柱和钢筋混凝土楼板构成空间的部分与附近的钢筋相连。形成法拉第笼,形成空间屏蔽结构,与普通接地装置连接。
8.0.5 进出BA系统中控室的电缆宜选用屏蔽电缆,屏蔽层至少应在两端和BA系统中控室等电位连接。当子系统只要求一端等电位联结时,应采用两层屏蔽,外屏蔽按上述要求处理。8.0.6 为减少雷电引起的电位差,BA系统中控室周围应安装环形等电位联结带,并将导电物体、电源线、信息线等引入引出。出入室应连接出入口。它在场所连接环形等电位连接,连接空间屏蔽结构和其他金属物体以及设备的金属外壳。8.0.7 BA系统信息设备的箱体、外壳、框架等金属构件应等电位连接到建筑物的共用接地系统,接地网宜采用“M”型网架结构。8.0.8 进出BA系统中控室的电力电缆和信息电缆应采用等电位连接:非屏蔽电缆应在其前后包覆10m以上长度的金属管或金属线。介绍。槽敷设时,应在金属管或金属线槽的两端进行等电位连接。8.0。9 雷电波侵入的主要方式是将BA金属电缆引入和引出系统。主要的保护方法是安装限压浪涌保护器(SPD),逐步释放雷电感应能量。浪涌保护器的选用原则必须符合-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部分修订的规定。
8.0.10 安装二极电涌保护器时,应保证二极电涌保护器工作的协调性。BA 系统中控室和动力机房的环境要求 9.0.1 建筑面积应根据信息设备的需要确定,但一般不小于 20 9.0.2 应有良好的电气保护,防雷保护和接地措施。9.0.3 与BA系统无关的管线,不应穿过BA系统的中控室。9.0.4 全天温度应在22-28度;全天的相对湿度应为 40-75。9.0.5 工作台面最低工作照度为9.0.5,应配备应急照明和应急照明。9.0。6 室内地板当量均布活荷载应不小于4.5KN/,并应配备防静电活动地板、防尘生活吊顶、双层气密纱布玻璃向外面打开的窗户。双防火门,门宽不小于1.2m,门高不小于2.2m。9.0.7 室内设备的布置应符合设备使用、检查和维护的要求。一般前方作业距离不小于1.5m;后检距离不小于1.0m;设备维护距离不小于0.8m;室内主通道不小于2.0m。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