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周晓阳
编辑 |
江森自控与上海同济医院合作开展智能病房项目,助力同济医院建设数字化智慧医院。
同济医院成立于1991年,是上海市普陀区唯一一家三甲综合医院。
作为上海智慧病房试点单位,同济医院与江森自控合作,将同济大厦十楼病房升级改造为“智慧病房”。
据同济医院副院长赵海鹏告诉界面新闻,同济医院早在2019年6月就开始建设数字化智慧医院。
当时,在对普通病房进行改造的同时,同济医院开始筹划建设智能病房和智能病房,并计划收集各种先进技术作为支撑。
疫情的爆发,让排名前三的医院全部成为一线抗疫堡垒。赵海鹏表示,疫情期间江森自控楼宇设备,同济医院与江森自控合作,通过智能手环对发热门诊的隔离患者实施人员定位和边界报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江森自控对同济医院智慧病房的改造,就是将暖通空调、智能化、信息化、机器人等跨学科技术与医疗空间的需求和流程相结合,旨在提升传染病领域的安全和管理水平。护士的护理效率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医患互动等智慧服务、智能输液提醒的智慧医疗、红外自动测温等智慧管理。
据赵海鹏介绍,同济医院于11月中旬正式启动智能病房。“目前,智能医疗的智能应用大约有5个,病人的5个,智能管理的8个。现在大约有18个,目前正在规划和设计实施8个。”
同济医院确立了“统一数字基础设施、两个基础集成应用、一个数据中心、多种类型组合智慧场景”的整体智慧物流架构蓝图,将在“十三五”末两年投入使用。年计划”和“十四五”期间。包括所有物流基础设施项目。
江森自控中国智能楼宇与数字化解决方案总监孙静认为,过去楼宇的智能设计和建造都是自下而上进行的。这种方式缺乏整体规划,导致需求变化频繁,数据整合不足。利用率甚至不可用,而且在运维阶段还是分开的,需要依靠人力来协调和补充。
他认为智慧建筑的设计应该从上到下进行,从五个维度出发,规划建筑在整个社区、群体、城市的“输出”期望,进而设计典型人物的体验之旅。建筑物。具体场景功能,根据场景规划应用需求。“应用程序决定了需要哪些数据,应该从哪些系统获取数据,最后是平台和系统设计。”
江森自控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发布了首份白皮书。
数字化战略提出,智能建筑和空间将拥有自己的“记忆”和“个性”,展现生活的特色。这种生活特色不仅仅关乎AI人工智能的应用,更在于打造人与空间之间的新生态。
数字化策略不仅适用于医院系统,也适用于数据中心、工厂等其他建筑场景。
据孙晶介绍,数字平台是按照边缘层、云平台和数字孪生三个层次设计的,以建立建筑在数字世界中的形象。
135年的历史,江森自控在楼宇环境控制、暖通空调等楼宇设备运行以及安防领域积累了多年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通过人工智能和云核心应用微服务封装,潜入云平台。,可以直接优化底层设备,也可以被上层应用调用,形成新的增值服务。
孙静告诉界面新闻,中国是江森自控最重要的战略市场。公司自建的亚太总部大楼落户上海,可见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孙静表示,未来的智能建筑将越来越重视生态合作,江森自控将与中国多国政府协商建立生态合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