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全国疫情呈现多发趋势,上海浦东、松江等地均出现局部散发病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大考验”,一个20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如何保持冷静?
“这取决于科学的精确度。” 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吴凡曾明确指出,这里的精准是指“不用多了一个,少了一个不行”。新发疫情,上海“熬不过一夜”,当天发现,当天处置,24小时内公布。
“快”和“准”是防疫的关键,考验着上海特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绣工”,也体现了城市的软实力。
疫情防控是一个缩影。上海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2487万,正在努力探索符合超大城市规律的社会治理新方式,让在此工作和生活的人们能够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和态度。
“融合共生”建党建、智能高效“城市大脑”、便捷“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上海,在世界名城征程上,一批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实战项目生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现。上海的“绣”功夫“润物无声”,特大城市的治理正在被一一展现在生动的细节中。
党建引领,建设党建让“水泥森林”温暖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发祥地,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基本原则。以党建引领执政,进行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探索。
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和资本资源的聚集地,商业楼宇已成为城市基层党建的重要载体和最佳实践区;“加强党建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改革创新的必答题。
为了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上海采取了积极的行动。
截至目前,上海市现有1569座商业建筑中,90%的重点建筑都建立了建筑党组织,累计成立建筑党组织2700多个。这些楼宇吸纳各类职工110万余人,其中党员6.5万人,占职工总数的6%。
陆家嘴金融城党群服务中心。人民网葛俊军 摄
作为全球建筑经济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陆家嘴金融城在31.78平方公里范围内拥有285栋商业楼宇,拥有4万多家企业、50万多名员工。仅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5000亿元,110栋楼上税收上亿元。结果如此耀眼,为什么呢?
“‘两新’党组织是所在建筑的战斗堡垒,党员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军,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综合党委书记袁业峰表示:近年来,商业楼宇创新探索,建立“建筑理事会”和“建筑院长制”制度,打造垂直社区“居委会” “在党建引领下,构建党建发展新格局;新增党支部66个,大智慧等7家民营企业“红”党
袁业峰所说的“楼务会”制度,是以楼为单位,楼长为支撑,党群组织联盟为支撑。党组织牵头,业主或物业具体负责,政府有关部门配合推动,主动解决建企难题。经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推动优质科创项目与资本对接,推动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楼门”服务,实现诉求“一站式”受理,以及“一站式”连接的问题。经济治理的整体推进和有效衔接,社会治理和城市治理在建筑中实现。目前,当地“建筑事务委员会”已收集到428个建筑问题,其中230个已经解决,198个正在推进中。
“分店建在楼上”好吗?在这里工作的白领最有发言权。
“终于找到了一个组织,找到了一个家”,这是两个新组织的许多党员表达的情感。夏依林书记说,在这里,无论是读书交友、运动健身,还是亲子互动,陆家嘴金融城党群服务中心都能满足建设党员的各种需求。
陆家嘴金融城“楼宇经济”能否发展好?事实说话。
9家境外资产管理机构签约入驻陆家嘴金融城。浦东新区供图
7月28日,美国资产管理公司Pryce,荷兰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美国最大的个人金融服务商之一嘉信理财,资产管理规模1.US$5万亿、卢森堡最大的基金和企业服务商安踏达等9家境外资产管理机构集体签约落户陆家嘴金融城。企业用真钱投出满意的票。
“楼宇党建创新发展,有力促进了营商环境优化和楼宇经济提升。” 袁业峰表示,楼宇作为浦东智慧建设场景之一,未来将纳入浦东智慧治理平台。具有监管服务等功能的软件系统,实现楼宇党建“一网统管”、楼宇管理“一网统管”、楼宇经济“一网统管”。目前,基于楼宇管理器的服务网络体系已基本建立。在将来,
数字化力量,“一网统管”让城市治理智慧充分发挥
随着全市数字化转型,城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一网管”成为上海的“金名片”。
今年7月底,上海遭遇台风“烟花”。为制定应急预案,上海城市运营数字标牌系统进行了24小时连续监测,提供雨量、风电、城市交通信息等多种参考值。同时与上海市中央气象局保持实时沟通状态,在“一网统一管理”的框架下,及时准确反映全市安全形势,做到及时预警、及时救援,及时救援,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不仅抗台风、疫情防控、河道监管、小区电梯管控、垃圾分类……在上海,城市运营“一网统一管理”平台在数千个应用场景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
以浦东新区为例。2018年,浦东“城市大脑”1.0正式启动,坚持应用场景建设引领智能进步,聚焦城市设施、城市运维、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安全六大领域和城市执法。. 2019年,浦东将按照城市运营“一网一管”的部署要求,迭代升级,形成浦东的“城市大脑”2.0,开发更多智能化应用场景,持续推进区域-平台、专业部门、街道。深化乡镇应用。2020年,根据全市数字化转型部署要求,浦东将启动“城市大脑”3.0的迭代升级,进一步聚焦系统完善和功能突破。新推出的“城市大脑”升级版整合了此前涉及的经济治理104个场景、城市治理50个场景和社会治理11个场景,形成10大类57个综合场景,全力打造更精细、更优质的城市大脑。科学、智能、高效的“一网”。
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书记对浦东的“城市大脑”十分感兴趣。人民网 唐晓丽 摄
如今,上海及各区以“城市大脑”着称,吸引着全国各界人士前来观摩、学习、借鉴。
精细治理,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触手可及”
人民城市是人民建设的,人民城市是人民建设的。“人民城市”理念已融入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最后一公里”在社区。
2016年,上海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2019年以来,上海市选择了15条试点街道,全面推进“社区生活圈行动”。目前,上海已完成180多个项目。
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是老牌服务中心。人民网 王文娟 摄
早上7时30分,潘阿姨来到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通过测温、刷脸完成身份识别。“老童”小程序点的早餐。这是中心的日常场景,也是上海智慧养老应用优秀案例的一个缩影。
新华街60岁以上老人2.2万,占街道户口的36.9%。2019年12月6日,新华路街道老年综合服务中心正式开业。设有养老院、老人日间服务中心、健康服务站、护理站、居家养老服务站、痴呆症护理区。可提供助餐、助浴、长照、日托、医疗、文娱等20多项服务。
今年,中心实施智能化转型升级,构建了智慧养老数字化集成平台和“新华惠老通”小程序,通过大数据分析应用,全面整合各类养老资源,打造从智慧养老到智慧养老的综合平台。门禁、智能测温、集安防、护理服务、健康服务、情感关怀等为一体的智慧全场景空间。
“比如,中心在卫生间等关键空间安装‘小智通’防坠落装置,通过WIFI波和毫米波雷达双重检测技术,自动感知并准确监测人体行为特征,不仅保护了患者的隐私。老人,也提高了老人使用卫生间的便利性和安全感。” 新华街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文介绍。
信义餐厅,老人正在用餐。人民网 王文娟 摄
精细化城市管理既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又要关注群众的感受和需求。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伟介绍,该街道在建设15分钟社区老年生活圈的基础上,开发制作了老年生活电子地图。地图一键即可提供活动查询、活动预约、自动导航等功能,方便老年人精准安排生活行程。
近日,《上海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在上海发布。在养老领域深耕多年的上海,将强化中心城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品牌和农村“互助”,加强资源配置,优化设施布局,完善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网络密集编织。上海城市治理的精细化体现在这些具体的事实中。
早在2017年,上海市委全会就提出,上海未来的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散步,城市永远是温暖的。在2020年6月召开的上海市第十一届市委第九次全体会议上,上海确定了全市“五个人”的努力方向——人人有机会在生活中发光发热,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每个人都可以有序地参与治理。每个人都能享受品质生活,每个人都能真正感受到温度,每个人都能拥有归属感。
再来看看近年来上海启动的几个项目:政务服务“只说有,不说不”,“一条河一条河”全面打响群众,全力打响“零星之战” “为二级以下老村”…… 一项又一项改革举措,每一件民生实事,都在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上海楼宇自控,让城市治理更深入、更有活力、更温暖、更真实实现“城市更美好,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