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楼宇自控系统(BA系统)作为智能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对楼宇内的各种机电设备“发号施令”。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智能系统,标准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综合布线、安防监控等智能系统,相应的工程标准和产品准入标准尚未建立。那么,在楼宇自动化领域楼宇自控系统 规范,标准缺失对行业有哪些负面影响?阻碍标准出台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楼宇自控系统(BA系统)作为智能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对楼宇内的各种机电设备“发号施令”,“控制”其运行。人们习惯称其为智能建筑。大脑”。但如此重要的智能系统标准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综合布线、安防监控等智能系统,相应的工程标准和产品准入标准尚未建立。那么,在楼宇自动化领域,标准缺失对行业有哪些负面影响?阻碍标准出台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重复缺失标准的问题
系统集成设计部经理单大勇在谈及楼宇自动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时表示:“一套完整的空调控制系统包括送风系统、回风系统、控制点等部分,而且整个系统的造价更高,普通的工程造价在几万元左右。但有些企业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在运营过程中对楼宇的智能化系统做“减法”,只提供基础监控系统,不安装配套控制设备,整个工程造价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整个楼宇自动化系统也失去了意义。”平静的语气掩饰不住心中的担忧。
记者查阅综合布线、安防系统、消防系统等智能化相关领域的设计标准,发现《综合布线工程技术规范》(-2007)、《电子设计规范》机房”(-9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98))等设计标准已经发布,这些标准都标有“GB”,即国家强制性标准 楼宇自动化设计 该规范只是在《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2006))中零星提及,并没有像之前的综合规范那样形成系统完整的工程指导规范。布线和安全系统。
实际上,在楼宇自动化领域,除了缺乏设计标准外,施工、验收等工程环节的很多配套标准还处于真空状态。技术人员在操作时,经常出现随机性强、随意应用标准的现象,工程质量难以保证。此外,楼宇自动化行业的产品和应用规范尚未建立,部分系统的开放协议标准尚未制定。一些国外公司将国际生存空间不大的私有协议产品倾销给我国,为未来的系统维护和发展提供了支撑。升级带来了很多麻烦。 “目前,这个市场起步时间不长,各方面发展还不是很成熟,缺乏相关的市场准入规定,问题在所难免。”全国智能建筑与住宅小区数字化智能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张永刚直截了当地指出了问题的症结。
标准制定困难
由于行业中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缺乏标准造成的。那么,为什么相关部门没有像综合布线和安防系统那样制定相关标准呢?
事业部总监李曼给出了答案:“相比于技术门槛低的楼宇对讲产品和视频监控产品,楼宇自控产品技术门槛高,而且没有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背景。等,无论是人还是企业,都很难进入角色,在行业中站稳脚跟,目前业内公认并能提供可靠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楼宇自控企业不仅有强生、西门子、霍尼韦尔等知名跨国公司,在中国只有同方、太极、海湾等几家实力雄厚的公司,行业内大量的技术资源和用户资源掌握在少数几家大公司手中,而且整个市场不是很活跃,远没有建设对讲和安防,和监控等行业一样,已经形成了争霸的局面。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楼宇自控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发展还很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标准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乐观地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对于上述说法,很多业内人士都有同感。在张永刚看来,专业性强、发展初期只是楼宇自控标准缺失的原因之一。在楼宇自控行业,标准制定的责任单位不明确,没有相应的人统筹标准,是标准出台的最大障碍。他认为,楼宇自动化行业涉及的学科比较复杂,自动化、计算机等相关专业都与之相关。在很多问题上,每个部门都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是一旦楼宇自动化工程标准和产品标准实施,到了准入标准的制定和审核,这些工作由谁来负责,业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长期以来,产品标准化工作没有统一管理,很多标准相关工作没有开展,工程标准和产品准入标准的制定也搁置了。
标准和奖励不能错过
没有规则,也没有方格。西门子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欧、美、日等国在智能化方面起步较早,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工程标准和产品准入标准。这些标准在规范企业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整个行业的工程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些国家的很多楼宇自控产品在安装多年后仍然可以自由运行。这么稳定的产品质量,恐怕是我们无法企及的。
令人欣慰的是,2008年,全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全国智能建筑及住宅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6)。该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数字化同时,委员会将代表我国和国外代表开展技术工作,指导行业生产研发、工程实施、城市信息化建设等。记者了解到,楼宇自控现在智能楼宇标准缺失只是智能楼宇标准问题的一个方面,该领域还存在标准滞后、不健全的问题,组委会将梳理行业内这些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标准化工作
除了标准的规范作用,建立激励机制也是欧美等国家推广智能建筑的手段之一。西门子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在欧洲,业主的建筑达到节能水平后,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补偿。同时,此类房屋在出租(出售)时,会优先得到政府的推荐,以增强房屋的竞争力。欧洲等国家的许多政府都非常重视楼宇的智能化,间接支持了相关的智能产业。我国应该借鉴欧美等国家的发展经验。在建立完善的楼宇自控标准的同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提高业主参与智能建设的积极性,变被动管理为主动追求。只有这样,行业才能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