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我国智能建筑急需进入标准化时代

时间:2022-07-16

随着互联网和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IT技术和以太网逐渐进入楼宇,将楼宇带入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随着我国建筑智能化的蓬勃发展,国内相关标准应得到遵守和完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一些行业标准没有及时跟进,标准严重滞后的现象制约了国内智能建筑的发展。

在过去的10年里,智能建筑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一大批具有办公自动化(BA)、办公自动化(OA)和通信自动化(CA)的3A楼宇和3A社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配套的综合布线系统、安防系统、楼宇自控系统逐渐成为衡量楼宇智能化的重要指标。但由于智能楼宇和智能社区是新生事物,技术人员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缺乏统一标准,智能设计、建设、验收质量参差不齐。除了标准不完善外,标准的执行也不理想。因此,智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填补标准漏洞。

此外,我国智能建筑的相关设计标准还存在部分空白,导致设计、施工、维护等环节问题频发,严重影响智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尽管业内专家意识到标准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与国外智能建筑标准仍存在巨大差异。我国如何突破“标准”瓶颈?

智能建筑急需进入标准化时代

随着互联网和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楼宇自控规范,IT技术和以太网逐渐进入楼宇,将楼宇带入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随着我国建筑智能化的蓬勃发展,国内相关标准应得到遵守和完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一些行业标准没有及时跟进,标准严重滞后的现象制约了国内智能建筑的发展。目前我国智能系统越来越多,建设情况也越来越复杂,有些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技术发展的要求。技术人员遇到具体问题时,找不到相应的性能指标,无法指导后期工作。因此,对于现有的智能标准,要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加强更新换代的速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建筑。

智能建筑有假名,限制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经过十多年的制定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各种建筑智能系统的工程设计、施工和验收要求。程度。由于国内外建筑智能系统及其设备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系统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因此部分标准的内容还有不断补充的空间。

智能楼宇界有句俗话,“自动化成手动,手动成不动”,国内很多智能楼宇都有一个假名。 “非智能建筑”现象的产生,必然与当前行业标准不完善有关。

业内专家指出,对“自动变人工,人工变不动”现象深有感触,在项目验收过程中发现部分项目“智能楼宇不智能”(如自动转人工) 这种现象很常见(如智能设备选型不合理、工程设计或施工安装存在问题等),但与当前不完善的行业标准有一定联系。

此外,对于一些先进技术能否应用于建筑领域,业内仍有不少争议。现在大家看到的工程标准只是推荐性标准,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以供参考。正如其他行业专家所说,这个推荐标准也容易出现缺陷。缺乏法律强制力,不能对技术人员进行硬性约束,会阻碍各种工程的质量保证,严重影响国内智能建筑的发展。

智能建筑标准走在核心技术的边缘

业内普遍认为,施工标准缺失导致工程质量无法保证,这只是标准问题中的冰山一角。缺乏深入标准、执法不力等问题也很普遍。如果项目验收规定不完善,可操作性较差,能用标准规范更好地指导智能建筑项目设计的人并不多。由于实用性差,设计师一直未能养成熟练使用标准进行设计的习惯。标准中的“应该”字太多,“应该”字太少,标准的力度较弱。

智能建筑标准处于核心技术边缘,法规滞后,难以与时俱进。业内专家指出,对于现有的智能标准,要紧跟技术发展步伐,加强更新换代速度,更好地服务于建筑。如果定期收集经常使用标准的人的反馈,最好每3到4年对原标准进行一次修订和补充,增加我国智能建筑标准的力度,合理投入人力财力。主要编制人员中,要有熟练运用标准设计施工图的工程师,以及参与过数十个智能建筑项目的施工、安装、调试的技术人员;制定标准时,要结合粗细和细节,加强标准的实用性。 、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不强调使用粗略而不是精细的做法。

总之,我国智能建筑系统设计不完善、测试不充分、技术不兼容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主要原因是“标准”存在严重漏洞。行业标准没有及时跟进,难免会出现严重的标准滞后现象,这将制约国内智能建筑的发展。鉴于目前国内智能建筑标准徘徊在核心技术边缘,法律法规落后,难以跟上时代步伐,我国应紧跟时代步伐。对现有智能标准进行技术开发,加快升级速度,更好地服务于智能建筑。目前,我国智能建筑的各项标准也在制定和出台。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换代,是否需要每隔相应时期对原标准进行修改补充,加大国内标准制定力度等一系列问题值得国家深思。行业。

咨询热线: 0791-87879191
赣ICP备2020012442号-3 Copyright 2014 江西康沃思物联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