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宽带300兆带宽每年1000多元,而写字楼10兆企业专线每年10000多元……最近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行业的宽带价格公园和商业建筑仍然很高。让很多企业用户苦恼。
资料图松溪图
约定“提速降费”,谁“卡脖子”,“中间堵”在哪里?一个关键问题是,商业楼宇宽带业务存在“微区域垄断”——物业与部分二三线运营商秘密签订“独家协议”,宽带业务别无选择并且为了防止其他经营者进入,物业不惜立项,层层收取入场费、弱电管井占用费、施工监理费等。在“独家代理”模式下,物业经营者被分成“一块蛋糕”,经营者将成本转嫁给用户,成本自然难以降低。竞争机制不完善,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提速降费”关系到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成本。特别是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一些中小微企业已经过着吃紧的日子。这个时候,他们怎么能“压一根稻草”呢?更重要的是,在互联网的生产环境中,通讯不是简单的消费产品,而是重要的生产要素。随着公司将大量业务转移到“云”上,宽带的基本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速降费”不仅是解困,更是培育企业发展新动能。
打破垄断利益筑起的“减速、加费”壁垒势在必行。事实上,早在两年前,就有专门文件明确禁止商业楼宇“宽带垄断”。但是,很显然,监管和惩罚必须跟上,才能形成威慑。比如,针对此次乱象,北京近期开展专项行动,对近50家涉嫌违规的企业进行了行政约谈,对违规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3家,并处以数百万元的罚款。很多中小企业都对它赞不绝口。对于运营商来说,面对一些属性的“霸道”,不能一味妥协或合力。除了主动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外,还可以联手与园区、商厦物业进行洽谈。在这方面,中国很多城市都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鉴。
在通信行业躺着赚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进入游戏的人很多楼宇自控系统报价,经营者成了被选中的一方。用户会用脚投票,谁的服务更好,谁的资费更低。这个时候,想着做“独家代理”,既不合时宜,也不现实。如何放下对立心态,共同“把蛋糕做大”,可能需要更高的格局和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