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集团工作组在调试完成后进行了现场控制试验。
(本期所有图文均由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提供)
“近两年,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设计研究院协助国网重庆电力推进建筑能耗优化工作,成果扎实突出,得到了各方认可。我们相信你的技术和经验,请支持推进智能化管理!” 今年5月24日,国网重庆市电力市场部市场部项目负责人王松对另一端的设计研究院建筑节能优化负责人张若思表示。电话。
2022年5月,重庆市市长在全市夏季高峰供电保障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充分挖掘需求侧调控潜力,推进中央空调智能控制设备安装。国网重庆电力已深入贯彻落实有关讲话精神,准备安装中央空调智能管理设备。依托柔性控制技术,将重庆中央空调负荷融入省级智慧能源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区域中央空调。” 统一管理,统一控制”。面对这一重要任务,
2020年以来,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设计研究院按照国网市场部统一部署天津中央空调楼宇自控,为相关省市电力公司制定了建筑节能优化整体解决方案,并为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完成建筑优化控制。2845栋,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产品技术和经济性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此背景下,设计研究院与国网重庆市电力营销部合作,为1余年中央空调系统的灵活调控提供整体支持和保障,重庆500栋楼。今年5月,设计研究院围绕集团五项核心业务,安排15人的建筑节能优化团队进驻重庆,支持国网重庆电力中央空调专项工作灵活的监管。
设计研究院、国网重庆市电力营销部联合当地供电公司组织专题班,对全市建筑中央空调资源进行调研。因政府、供电公司、企事业单位、物业运维单位等对中央空调柔性控制技术的认识不充分,专班高效组织了20余场线上线下政策技术宣传落地会议,发布微信小程序,方便信息收集。专题班在较短时间内高效筛选了6079处建筑资源,完成了2400多座建筑的现场勘察。
完成项目信息采集工作后,国网重庆市电力营销部组织协调当地31家供电公司共45支安装队伍,在项目现场开展信息审核和安装实施工作。烈日下,设计研究院项目组成员奔赴重庆42个区县1500多个项目现场,在40℃以上的持续高温天气下指导和开展设备安装工作。
集团领导高度重视重庆项目的发展。调试关键时期,李洪东总经理统筹内外专业力量,牵头组织协调全国5省30余名调试人员赴现场开展集中“攻坚战”,总人数100余人,极大地推动了项目的进展,鼓舞了项目团队。会员士气。
建筑空调设备品牌众多,设备采购年限不同,运行条件不同,安装单位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导致中央空调智能设备调试速度较慢。为此,设计研究院特选具有暖通、控制专业背景的员工赴重庆参与智能中央空调设备现场调试。项目组10余人在现场相互学习、互相帮助,迅速掌握了调试流程、接线方法、软件代码编译等内容。经过几天的体验,成员们从“小白”变成了10多个调试组的组长,
但是,在现场调试过程中,每个团队也遇到了不同的挑战。大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现场施工调试环境恶劣。重庆作为全国知名的“火锅城”,入夏后更是热火朝天。42℃的持续高温考验着每一位项目组成员的意志。屋顶上,大家顶着烈日干活,汗水反复浸湿衣服。地下空调房里,房间又湿又热,又吵又吵。项目组成员在这样的环境中逗留了十多个小时,经常凌晨调试完就返回酒店。大家还开玩笑说每天可以免费“蒸桑拿”。
同时,项目组成员在项目中也经常面临疑难杂症的挑战。作为专家,项目组成员经常主动承担消除“急危”短板的任务,如主控板通信接口未连接、点表不对应、网关通信等楼宇控制系统故障,电线电缆虚接或断线。和其他问题。这些持续不断的问题,需要项目组成员大胆、认真、顽强地发挥,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及时处理。项目组成员必须逐行检查控制程序代码,逐项检查设备的安装和连接,
技术问题一一解决,但其他重要挑战接踵而至。少数业主对项目了解不足,合作意愿不高,甚至人为制造一些障碍。项目组成员孜孜不倦,多次与业主耐心讲解灵活调节技术的原理以及需求响应对供电保障的重要性。通过反复宣传和讲解,逐渐得到业主的理解和支持。为满足业主业务需要,项目组成员只能在每天关闭空调后到现场启动调试任务,从晚上10:00工作到凌晨4:00这种精神逐渐得到业主的认可。
滴滴汗水凝结,困难一步步克服。设计院再次不负众望,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重庆市政府大力推动实施,国网重庆电力牵头实施,集团公司统筹协调,设计科研单位坚决落实。各方力量齐聚这座炎热的山城,确保中央空调柔性负荷控制工程的顺利进行,迎接重庆城市的高峰。夏安证券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用电高峰时段,中央空调负荷可调资源池多次参与重庆市用电需求响应,取得显著成效,
将经验和成果装进包里,设计研究院紧跟步伐,再次扬帆起航。下一步,设计研究院将继续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聚焦主业,聚焦新型负荷控制系统、柔性负荷聚合等典型业务场景,总结经验,提供为省电力公司和地方供电公司提供一揽子技术服务支持。同时,积极开展实用产品迭代、技术标准制定和项目经验总结,为集团电力需求侧管理领域业务发展贡献综合能力,服务当地电力安全和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