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建筑智能化峰会北京站于2013年11月28日在北京国宾大酒店隆重举行。本届北京峰会以“绿色智能建筑技术应用论坛”为主题,聚焦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及应用。峰会展示了多场精彩的主旨演讲。此外,主办方还为峰会设立了专访专区,邀请了十余家主流媒体记者出席峰会,就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品牌建设、产品自主创新等进行探讨。就一系列话题进行了深度访谈。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建筑智能化峰会北京站于2013年11月28日在北京国宾大酒店隆重举行。本届北京峰会以“绿色智能建筑技术应用论坛”为主题,聚焦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及应用。峰会展示了多场精彩的主旨演讲。此外,主办方还为峰会设立了专访专区,邀请了十余家主流媒体记者出席峰会,就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品牌建设、产品自主创新等进行探讨。就一系列话题进行了深度访谈。
浙江中控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是中控集团的重要成员。1994年,推出国内第一台无纸记录仪。成功向市场推出JL系列、R系列、C系列、F系列等多功能智能仪表。一直引领着国内无纸记录仪的发展。自2000年以来,公司成功开发并推出了一系列过程控制器、智能变送器、安全栅/隔离器、过程校验仪、电磁流量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逐步形成了从现场到控制室的六大类、数千种规格的自动化仪表产品体系。2103年8月,中控集团合并“集团”
11月28日,浙江中控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兴亮做客建筑智能化峰会采访室,介绍了中控仪表的研发实力、调整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向。与多家媒体探讨楼宇智能化产品、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浙江中控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兴亮
记者:您好,蔡总。早上来的时候,大概是在展台区看了浙江中控的仪器产品介绍,还和市场部陈经理聊了聊。据了解,浙江中控的楼宇智能产品业务正在调整中。今年的调整已经完成,那么调整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蔡兴亮:2013年,楼宇智能产品业务的主要调整是将集团直属的楼宇智能事业部并入中控仪器有限公司,业务以公司形式运作。由于原事业部产品比较单调,主要以楼宇控制系统、智能照明等单一产品为主,而中控仪表是中控集团研发实力最强的公司之一,我们希望依托中控仪表公司在研发领域,能够将楼宇智能化中的单项产品整合成满足市场需求的节能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所以,
记者:您刚才提到中控仪表在研发方面比较强。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研发团队?
蔡兴亮:中控的强项是研发。中控集团与浙江大学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一直掌握着一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同时,坚持自主创新是中控立足之本。公司非常重视研发能力。在培训和技术储备方面,集团投入巨资进行研发。整个中控集团旗下有十几家子公司,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研发团队,而中控仪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公司拥有一支强大的开发团队,汇集了自动控制、计算机、通讯、电子、精密仪器等专业人才。研发 D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30%,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多年工控系统及仪表研发经验,核心开发人员工作年限6-13年经验。课题96-749《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开发》,国家863产业化基地等。公司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断研发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新技术产品先进的水平。公司已申请专利44项(其中授权专利36项),攻克技术难题45项,自主研发产品46项。公司'
记者:据我了解,灯光与智能控制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和趋势。想知道您如何看待智能照明未来的发展?
蔡兴亮:本来楼宇控制系统包括机电设备控制、照明控制等,但现在随着对楼宇智能化和节能要求越来越高,各个系统越来越专业化,有些系统逐渐独立于楼宇控制系统,如照明系统。目前很多照明控制系统还没有完全跳出楼宇控制系统分支的束缚,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还存在不足。相信灯光系统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后,发展会越来越快,功能也会越来越强大和完善。为满足客户对应用环境日益复杂化、专业化的需求,市场规模也将爆发式增长。中控仪将对照明系统进行进一步的系统研发,通过对现有照明系统的结构、适用性、功能性进行一些重大调整,使照明控制系统不仅能满足客户对智能化的需求照明多样化,也能达到真正的节能效果。页 又能达到真正的节能效果。页 又能达到真正的节能效果。页
记者:据我了解,有一些行业和厂商依托于这个领域,我们是不是在走另一条发展道路?中控在照明系统领域有哪些成功的项目案例?
蔡兴亮:能源管理就是有效利用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市场上确实有很多公司在做能源管理,但是很多公司只是在做一些能源管理的解决方案或者概念宣传,更多的还是要靠用户自己的管理能力。中控也一直在做能源管理,走的是能源管理系统与智能控制设备并重的道路。我们认为,要做好能源管理,不仅要有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更要有执行力强的控制系统。如楼宇控制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等,两者的结合可以让节能不仅仅是一个概念,
中控近年来做的项目很多,解放军总医院和海南分院、湘雅医院、长沙黄花机场、福州长乐机场、汉字博物馆等都是典型的、规模比较大的案例。目前,全国有500多起较大的案件。作为国产品牌,虽然近年来一直受到国外品牌的打压,但随着近几年中控的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在市场上的份量也越来越重要。外资品牌压力很大。
记者:刚才您谈到了一些国外品牌。我们知道霍尼韦尔和西门子在中国扎根这么多年,也有自己的产品优势。我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蔡兴亮:20年前中控成立的时候,主要是做工控的,但当时国内的工控市场几乎被霍尼韦尔、西门子等国外企业垄断。他们一套系统要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人民币。经过20年的发展,在工控行业,中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容量不输于任何国外品牌。国外的公司,比如霍尼韦尔,西门子,除了一些特殊的行业,他们也有比较大的市场,一般市场基本上都是国产品牌为主,价格也从当时的天价变成了我们现在的价格。价格。
楼宇控制系统目前在市场上被国外品牌所主导,类似于20年前的工控市场。面对西门子、霍尼韦尔等产品的竞争优势,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差距,因为他们有数百年的经验沉淀,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都比我们强,但我们的产品性能等方面是不逊于他们,而且我们比老外更了解用户的需求,我们开发的产品更适合我们中国人的使用习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产品和解决方案更加灵活快捷,我们的服务明显优于国外公司。此外,毫无疑问,产品的性价比远高于国外企业。相信中国楼宇控制市场和智能楼宇市场的国产化绝对是一个趋势。通过中控等国有品牌的共同努力,再过几年,可能只需要不到5年的时间。尼维尔、西门子等平起平坐。
记者:刚才您提到中控在中国是国有品牌中控 楼宇自控,楼宇控制环境越来越复杂。那么国产品牌如何利用国内优势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呢?评估实际情况并提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蔡兴亮:从智慧建筑本身的发展需求、用户需求、管理方式、使用习惯等出发,从产品研发和方案制定出发,为客户量身定制。同时,客户需求多样,需要专业公司提供相应的指导。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我们多与行业内的一些专家委员会和设计院进行交流,综合多方面的建议。为用户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为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记者:蔡总,您好,中控智能家居业务属于楼宇智能事业部。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业务吗?
蔡兴亮:智能家居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没有成长起来,现状比较尴尬。我们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多,但市场还没有打开。我们也做过很多案例。由于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实施周期也很长。因此,目前我们在这个业务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收缩,目前更多的是在市场调研和技术储备上。
记者:据我了解,海尔也在做智能家居。他们正在遵循另一种思维方式。他们的思路是不是和房地产开发公司结合,把他们的项目整合成更大的项目,再整合周边的配套设施?以这种方式引入并增加产品销量?
蔡兴亮:海尔有自己的特点。智能家居最大的劣势在于标准难以统一。例如,智能家居系统与家用电器之间的通信没有标准。海尔本身就是家电制造商。有了这个优势,它可以更好地处理这个通信问题。,同时,智能家居也可以通过家电市场进行推广。公司产品线丰富,市场可以互补,规模才会大。智能家居要想做量,肯定是要和地产公司合作,做批量业务,同时可以延伸业务领域。
记者:那您怎么看智能家居的前景?众所周知,智能家居深耕多年,市场一直不温不火。在座的企业和用户不知道市场的光明前景何时到来?
蔡兴亮:我对智能家居也很感兴趣,也看好智能家居市场。然而,智能家居在中国已经发展了近20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智能家居公司做得好。主要原因是市场还不够成熟。. 我认为智能家居可以分为高端市场和民用市场。高端市场可以走个性化路线,根据用户需求量身定制,但需要较大的投入;在民用市场,我觉得产品的发展趋势是变成超市,产品功能比较统一合理,更重要的是经济实用,好用。这种智能家居是普通家庭所需要的,我也比较看好这个方向的市场。随着行业标准化的加强,标准的逐步建立,网络、通信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智能手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相信智能家居的春天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