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江阴供电的质量革命

时间:2022-12-25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王珂| 江苏报道

(本文发表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2期)

1500名员工成功管理了近1500条输配电线路和70多个变电站,为超过70万客户提供超过230亿千瓦时/年的电力服务,客户投诉率仅为0.5/万。 综合排名连续多年在江苏供电系统中名列前茅……县级供电企业由此成为行业标杆。

文化浸润提升职业价值

“零差错、零忽悠、零投诉”“全域、全天候、全过程”……在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江阴供电公司(以下简称“江阴供电”),记者从《中国经济周刊》随处可见如此苛刻的工作水准。 然而,这样一如既往属于业务范畴的技术指标,却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情怀和情感色彩——“技术水平”凝结成“文化底蕴”,一脉相承。 通过文化渗透,员工的精神面貌和管理工作得到了提升。 品质态度、“争先恐后”、主动履行职责已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和工作习惯。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对于电力这样专业性强的特殊行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必须持之以恒。 因此,江阴供电从服务规范到运维技术都有非常完备的“终身学习”体系; 通用化、专业化、定制化、弹性化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机制,使该系统极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位“80后”职工讲师更被聘为国家网络技能培训规范和教材编写组专家。

单纯为了技术而技术,不足以形成成熟稳定的企业文化,单兵战术的提升也不是协调行动的充分条件。 为此,江阴供电从培育精益文化入手,全面实施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对优秀骨干实行多岗多岗的“十年培养计划”。 劳模创新工作室、技师创新工作室、最美共产党员……身边的榜样更加励志、引领职工素质全面提升,全省首家供电自助营业厅、数量最多的供电自助营业厅县域微信平台绑定,让江阴用户抢先享受现代供电服务。 2010年,江阴供电还“依法依规”,创造性地实施“内部对标”,将农电专业5项指标分解为8大类135项“扩展指标”。 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压力层层传导与诊断环环相扣,员工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提升。 配电网故障率逐年下降。 自2013年以来,年均降幅高达31%。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江阴供电还了解到,创新文化也是公司提升员工职业价值的法宝——通过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孵化专利,将企业的创新思维员工可以转化为科技成果。 仅2016年,公司就新增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共获得专利授权98项。 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共同研发的电力电缆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并在美国、日本、和欧盟。

目前,江阴供电先后荣获全国“安康杯”竞赛示范单位、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江苏省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 用电标准化)走在全省前列,成为首批完成“同价两改”县、国家一级县级供电企业、国家首批示范县新农村电气化电网公司。 2015年再次获得江苏供电公司行业对标综合排名第一名,其中“综合对标”和“绩效对标”排名第一,“管理对标”排名第二; 四项“专业管理标杆”全部夺冠。

施工管理模式改变供应质量

在普通人眼里,供电企业与用电用户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简单的商业关系——我出钱,你供电盈利; 大量关于供电企业的报道可以概括为“安全可靠供电”和“优质服务”。 惠民利民”,但在江阴供电调研过程中,《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却觉得,这种关系似乎并不那么“纯粹”——“与乡镇共建一流配电网”和“构建产电共管模式”堪称经典。

年售电量相当于海南省。 对于一家草根能源企业来说,如何保证服务质量无疑考验着其运营能力,光靠一己之力显然是不够的。 为此,江阴供电创造性地提出“合理运用社会责任工具”的经营理念,以“合作共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电网“共建共享”。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江阴供电看到一份《一级配电网建设合作协议》。 签约方为青羊镇人民政府和江阴市供电公司。 某镇区10kV双环网,按照政府规划,完成线路单辐射互联、绝缘线改造、老旧设备更换,逐步推进配电网渠道改造,力争打造结构合理、裕度充足、供电可靠、环境友好的企业。 电力网络。 协议还包括推广绿色能源、建设智慧小镇、共创安全电力等多项合作内容。 在具体操作层面,规定由供电公司承担变电费用和工程监理责任,由青羊镇政府负责配电网规划、管沟建设、政策办理等各项工作。施工,并承担相关费用; 电缆管沟建成后,资产无偿移交给供电公司,由供电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和维护...

江阴供电公司总经理潘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积极对接城市规划与地方发展,类似的深度合作在江阴供电已成为常态。 通过“政企一体化”,仅2015年,江阴市新建、改建10(20)千伏线路613.7公里,新增配变244台、8.5万千伏安,建成投运14台110千伏单主变租赁项目完成8座110kV变电站、5条输电线路的改造任务。 与配电网质量的提高相对应的是用电可靠性的增强。 目前,江阴供电正在将系统平均停电时间提高到32分钟/年/户,一级配电网建设示范区平均停电时间提高到5分钟/年/户,配电网网络。 网络故障平均抢修时间80分钟/次国内领先目标正在快速推进。

城市社区用电管理难是普遍问题——从理论上讲,作为社区输配电系统的业主或管理者江阴卫星楼宇自控品质保障,物业管理公司对社区用电设施的运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社区,但物业管理公司作为企业,不得不考虑自身的运营成本。 因此,很多小区电力设施的监管和维护都存在问题,直接影响到业主的生活质量。 作为上级供电商,供电企业的品牌形象往往因此受损。 “合理运用社会责任工具”,这种具有鲜明江阴特色的“一体化”方式,此时开始发挥其优越的“效率”——江阴供电将“构建多方共赢的‘产改’管理模式”作为“社会责任“生根工程”全面启动,牵头地方政府出台规范性文件,明确各方管理责任,落实社区电力设施运维资金来源;针对缺乏专业电工的社区,协助政府和物业管理聘请具有社会资质的电力运营商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集中管理 半年多的实践证明,变“单向输出”为“公众参与”,整体电力因电力设施故障造成的社会损失得到根本改善。

整合激活服务潜能

潘勇认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供电企业的首要责任,因此江阴供电多年来推出了“电力护航”等多项服务举措。 但作为以“国家”为前缀的基础能源提供者,这种服务不应该是被动的、一成不变的,“主动”和“创新”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上门服务”和时尚的“移动”办公室” 。

对于江阴供电,《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看到,该公司向当地党委、政府提供的多份《供用电情况分析报告》。 记者注意到,一些“报告”甚至将样本扩大到类似城市,对具体企业进行解剖提炼,“报告”内容涵盖基本指标、对标对比、经济分析、专家建议等,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 潘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可能没有比电力供应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荣辱与共”的行业了。 供电负责人站在地方政治家的水平和角度研判经济形势、分析社会问题,绝不是篡权作秀。 “强业强市”不能仅仅定位为“满足电力需求”。 在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供电企业更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自身的创新创造来激活新的需求。 拓宽服务渠道,从而提升企业综合价值和地方经济运行质量。 江阴供电以“四个融合”积极服务、保障和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所谓“四融”,就是以应用为中心,融入工业智能; 重点推广融入工业绿色化; 注重创新,融入产业服务; 专注安全,融入高端产业。

“在‘​​集成’理念的引领下,江阴供电有限公司与法尔胜集团等研发实力雄厚的高新技术企业强强联手,大力推广配电自动化系统等高新技术产品打造智能电网;以供电服务促进“两个替代”为最大 推进岸电利用、光伏发电、电动汽车等节能减排项目实施;以智能交互为引导、探索新形势下电力生产与用电服务一体化的新业态;围绕地方发展规划,加快热点地区电网建设,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激活和满足对供电质量的更高要求在城市发展中。” 潘勇说。

江阴供电除了当好党委和政府的决策参谋,始终与当地重点客户保持着密切的“智库”关系。 对于江阴市重大产业项目,公司领导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团队”负责,服务团队全程对接,上门服务,每个团队都有营销、基建、设计、江阴供电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不仅在全盛时期为重点企业“锦上添花”,还为用电量异常波动的企业制定“用能优化方案”。 2016年直接帮助企业实施节能改造项目92个。 目前,公司正着力建设一批高可靠性智能配电示范区,结合江阴市镇、园区发展特点,积累实践经验,引领技术升级。

————————————————————————————————————————

《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2期封面

咨询热线: 0791-87879191
赣ICP备2020012442号-3 Copyright 2014 江西康沃思物联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