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香港,急需打破的不仅是高房价,还有陈旧的思维。
政界局出品
一切问题都是经济问题。
正因为如此,政界局才会写香港话题的文章。 虽然起点有点棘手(比如恐怖的重庆大厦、没落的服装品牌、天价补习班),但落脚点都回到了经济上。
众所周知,香港经济的主要病症是被房地产绑架,制造业日益空心化。
事实上,在1998年,香港曾尝试发展科技产业,但以失败告终。
这就是“数码港”计划。
一、缘起:金融风暴后的自我救赎
1997年,香港在经历亚洲金融风暴后,反思自身的产业发展,最终形成了“从以加工贸易为主向以高科技为基础提供高附加值服务转变”的共识。
1998年,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率先提出——
香港“将成为世界领先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城市,尤其是电子商务和软件开发。”
当香港呼唤高科技时,李嘉诚的次子李泽楷挺身而出。 李泽楷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对硅谷非常熟悉。 谈及斯坦福与硅谷的关系,李泽楷认为香港大学附近的薄扶林是复制硅谷成功经验的最佳场所,因此提出打造“香港硅谷”。
(香港大学及数码港)
这就是数码港计划。
香港政府和李泽楷一拍即合。 1998年3月,数码港计划公布。 随即,惠普、IBM、甲骨文、雅虎等8家国际知名企业签署了意向书,意向入驻。一个月后,有意入驻的企业增至34家。5月初,时任财政大臣唐纳德曾荫权访问了四个北欧国家,包括爱立信和诺基亚,这些国家也对数码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数码港要成为第二个硅谷,并非遥不可及。
从行业趋势来看,信息技术产业革命刚刚兴起,纳斯达克造就了多家美国科技公司。 不过,如今著名的互联网巨头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也意味着香港还有机会。
香港自身条件也有优势。 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资金充裕。 香港的开放也可以吸引内地乃至全球的顶尖人才资源。 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香港楼宇自控设备公司怎么样,可以为科技行业提供科研支持。
(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
更难得的是,数码港的规划设计相当先进。 一期工程包括8栋不同朝向的建筑物,由玻璃龙连接,让数码港的人们可以快速到达任何地方——
拥有先进的光纤网络、与世界接轨的高速宽带通讯设备、高档次的办公条件和住宅单元,满足国际顶级信息服务公司的要求。 设立多媒体实验室、电脑绘图设计用高速电脑、多媒体设备及影音工作室等设施,可供租用数码港的100多家中小型公司共享。 建设与信息服务相关的文化、教育、娱乐、零售等设施,惠及社会公众。
惟有互联网业极为依赖的网络频宽,数码港的设计才能从容应对未来25年数码科技的发展。
(数码港网络设备)
当时数码港的硬件条件根本无法与内地相提并论。
20世纪80年代,香港制造业逐渐向珠三角地区转移。
如果香港以建设数码港为契机,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现在的香港会不一样。
2. 结局:默默无闻
时至今日,数码港计划已走过20年。
数码港如何?
根据数码港 2017/18 年度报告,数码港社区有超过 1,000 家初创公司。 似乎有很多公司,但没有一家具有全球影响力。
(数码港)
这与香港高科技产业“默默无闻”的印象相符。
香港的产业结构也支持这个事实。
统计显示,金融服务、贸易物流、旅游、专业服务和工商配套服务占9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忽略不计。
(香港四大行业增加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相比之下,新加坡的人口和GDP与香港相仿,但高科技产业非常发达,制造业实力雄厚。 仅在半导体行业,相关企业就有数百家,上下游产业链较为完整。
观察的另一个维度是富豪榜。 福布斯2019香港富豪榜,前10名全是房地产商。
(福布斯2019香港富豪榜)
唯一的例外是排名第8的蔡崇信。 有意思的是,蔡崇信之所以上榜,是因为他加入了阿里巴巴。
纵观中国大陆的富豪榜,虽然房地产开发商众多,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富豪挤进了榜单。
(福布斯2018中国大陆富豪榜)
从结果来看,香港的数码港和高科技产业都失败了。
3. 原因一:备受争议的地产操作
香港数码港失败的原因相当复杂。
不少人认为,数码港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港府以拨地方式将土地批给李泽楷的电讯盈科。 .
这是事实吗? 我们要先看因,再看果。
香港政府在分配土地方面无能为力。 1997年,香港政府虽然顶住了金融风暴,但元气也受到重创。 财政预算出现赤字,建造数码港已捉襟见肘。
香港政府想利用市场力量向50多家外地和本地科技公司伸出橄榄枝,但没有一家回应。
这时,电讯盈科提出了一个方案。 香港政府提供土地和一般基础设施,而电讯盈科负责所有建筑物和其他基础设施。
当然,电讯盈科也不是“活雷锋”。 而是通过出售房屋取得收入,按比例与港府分享。
这个方案很像我们现在常见的商业楼配住宅的形式。 建设数码港不赚钱,只能通过配套住房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回本。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港府与电讯盈科的合作确实是最现实的选择。
遗憾的是,项目启动后,却出人意料。
首先,计划变了。 开发比例、容积率、开发密度、建筑高度上限均远超原规划上限,其中70%建成住宅,高新技术项目成为房地产项目。
(数码港及美嘉湾大厦)
随后,李泽楷展现了高超的理财本领。 在数码港概念的炒作下,盈科借壳鑫佳公司上市,股价飙升。 市值从3.14亿元飙升至1040亿元。 这份记录写下了香港“科技股”的神话。
这里的“科技股”之所以加双引号,是因为当时的盈科没有真正盈利,所以叫科技股。
股市的暴利,让李泽楷尝到了赚快钱的甜头。 事实上,李泽楷把香港数码港的长远规划变成了对科技公司的短期投资。
(李泽楷)
互联网泡沫破灭后,香港财团对互联网失去了信心。 无论是私有化退市,还是科技业务转型,资本不再围绕着互联网创业者。
一个生动的案例就是投资腾讯。 1999年,李泽楷出资110万美元入股腾讯20%。 两年后,因互联网泡沫破灭,他提前退出。 虽然当时收回了11倍的投资,但如果按照腾讯今天的市值来估算,也值800亿美元。
(腾讯最新市值)
短线投资不仅让李泽楷赚了很多钱,也让他失去了赚更多钱的机会。
4. 原因二:创新生态缺失
数码港虽然变成了房地产项目,但最终建成了。 为什么还没有开发呢?
(数码港地图)
究其原因,香港有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却没有创新生态。
2017年,马化腾在香港出席活动时直言——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总觉得(香港)差一点。 为什么? 我想可能有几个原因。 第一,希望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力度还是会加大……坦白说,香港政府过去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太弱了,现在还是不够。
我们先来看看科研投入。
2015年香港政府拨款180亿港元(23亿美元)用于科研,占GDP的0.76%,深圳用于科研的预算达到730亿元人民币(100亿美元),占GDP的3.4%的国内生产总值。 同期,中国台北和韩国的研发支出分别占 GDP 的 3% 和 4.2%。
香港的风险融资市场同样低迷。
2015年,香港科技业融资2.66亿美元,仅为新加坡的三分之一。 据研究公司称。 2016年上半年,香港科技产业公司仅完成10宗交易,新加坡同期完成37宗,内地完成503宗。
(数码港加速器支援计划)
数码港推出的“加速器扶持计划”,只成立了区区2亿港元的投资创业基金,对创业者来说实在是“九牛一毛”。
此外,香港的科技创新脱离了工业发展的核心。
香港顶尖大学众多,每年都有大量在智能控制、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但难以推向市场。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郭海成十多年前就发明了微型显示器。 由于在香港融资失败,他不得不将技术卖给台湾半导体开发商奇景光电。 该公司后来成功地将这项发明应用于谷歌眼镜的生产。
另一个例子是大疆。 大疆创始人王涛在香港科技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了遥控直升机的研究。
(大疆创始人王涛)
但由于缺乏香港政府和风险投资的支持,王涛最终在2006年选择在深圳创办公司,并最终成为全球最大的民用无人机公司。
5.启示:重要的是人和
数码港之后,港府提出“硅港”计划。
与数码港不同,这项计划得到了台湾企业家张汝京的明确支持。 张汝京被誉为“半导体教父”。 当时他刚离开台积电,打算在香港建芯片厂。
以张汝京的号召力,一旦建成,必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香港或将成为重要的芯片制造基地。
但港人却以“来炒房炒地”为由将张汝京赶走。 结果,这位台湾企业家去了上海创办了中芯国际,现在是中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也是世界第五大芯片制造商。
后来香港政府又提出了“中药港”和“生物谷”计划,但都无疾而终。
综上所述,香港天时地利。 为何相继错过了互联网、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风口?
高房价是香港经济的主要病症,但不是根源。 1997年,香港政府大力推行“8.5万”政策,计划每年增加“8.5万套住房”,让70%的香港人在10年内拥有住房,增加供应,抑制房价,但因公众反对而被取消。
一个城市的繁荣取决于一项任务的成功,天时、地利、人和。
今天的香港,急需打破的不仅是高房价,还有陈旧的思维。
看看对岸“敢为天下先”的深圳,香港什么时候开始变了?
正解,一个学识渊博、有深度、真诚的现任财务会计。 在这里,穿越信息的迷雾,在这里,发现真实的中国。 导演是各种报道的爱好者,搜集了上千篇各行各业的报道。 关注政界局回复中的关键词“行业”,获取多个行业的最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