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主要明确了“郑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和重点任务。出台“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为全市科学有序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路径指导。
一、《方案》的背景
为加快我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聚焦新要素、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赋能,根据《河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豫办〔2018〕85号)和《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十四五”规划工作方案的通知》(政政办〔2019〕第2号) 62)制定本《方案》。
二、规划的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布局、市场主导、应用牵引、重点突破、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 遵循市场规律,突出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和行业产品标准制定中的主体作用。 依托本地制造、交通、医疗、物流、政务、环保、教育、金融、文旅、农业等领域市场需求,以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带动,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产业发展、城市运营、民生服务。 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传感器、信息安全、智能机器人、智能翻译等重点领域人工智能产品研发,突破人工智能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 加强招商引资,深化交流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共性技术、资源和服务共享开放,提升保障能力,实现产业健康发展。
三、规划的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5年,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示范应用、产业集聚等方面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向超过2000亿元。 创建30家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制造、交通、医疗、环保、教育等行业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标杆。 形成3个以上具有国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园。
四、规划的主要内容
《方案》明确,围绕全市统一协同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建设,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园区,打造“一个核心引领,多个产业协同”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格局。四大片区,辐射多极”。
《方案》明确了重点任务,包括:一是培育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传感器、信息安全、智能机器人、智能翻译等五类人工智能重点产品; 二是全面推进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物流。 智慧政务、智慧环保、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慧文旅、智慧农业等10个赋能应用,打造一批应用场景; 三是提升基础研究能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 .
《方案》明确推进措施包括:一是建设开源软硬件基础、智能应用开放创新、基础数据服务、安全检测、郑州科技要素交易市场和军民融合创新平台,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二是实施人工智能企业培育工程,开展人工智能公开清单工作; 三是建立人工智能重点项目库,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四是积极深化开放合作,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郑州楼宇自控现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智能计算设施建设,加强数据中心建设,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五、规划中的保障措施
为实现《规划》目标,主要采取五项保障措施:强化组织保障、完善政策保障、加大资金保障、推进人才保障、强化监管保障。
6. 口译机构和口译员
解释机构: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译者:孙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