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绑扎点自动加工飘窗钢筋网笼仅需70秒,智能绑扎机器人的“手速”惊人; 减少脚手架用量,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装配式建筑节能高效; 感应人员活动,自动调节室内温度和照明,楼宇自控系统智能贴心……融合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近年来,“中国制造” ”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越来越智能化。
“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智能建筑,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推广先进施工装备和智能施工方法,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绩效. 智慧建筑的推进进展如何? 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记者进行了采访。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稳增长扩内需
来到中国建筑科技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科学城中学项目,50米高的塔吊正在作业。 “每台塔机都配备黑匣子,并与智能平台相连,可以实时监控塔机的振幅、荷载率等信息,保障施工安全。” 项目负责人陆丽君介绍。
施工现场,五台履带机器人来回穿梭,采集周边数据。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全自动点云扫描机器人。” 陆丽君告诉记者,该机器人可以自主规划作业路径、躲避障碍物、扫描室内60米范围内的建筑物,扫描速度可达每秒36万点。 数据采集、检测精度可达2mm。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和大规模投资拉动发展。 存在生产方式粗放、劳动效率低下、能源资源消耗大等情况。 迫切需要通过发展智能建筑走出一条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
发展智能建筑是稳增长、扩内需、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的有力抓手。 在湖南省长沙市,当地装配式建筑产业年产值已超过1000亿元,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达400多家。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智能建筑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等特点。 它不仅有投资需求,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消费市场。
发展智能建筑也是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服务健康美好生活的重要举措。 在四川省成都市某智慧示范写字楼内,自控天窗可结合天气情况开启,屋顶光伏发电和地下储能可实时调节充放电,可节电约186万度,减少碳排放约1027吨。
挖掘典型应用场景楼宇自控 系统的发展历史,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2022年,选择北京、天津、重庆等24个城市开展智慧建筑试点,为建筑业转型发展探索新路径。 试点项目将持续3年,预期目标分为3个方面。
在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方面,围绕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智能化施工六个方面,挖掘典型应用场景,强化全行业数字化管控。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等因素。 ,形成了高效、优质、低耗、低排放的新型施工方式。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白云机场三期安置区项目展厅画面上,厂区内预制好的墙、梁、柱等构件正在高效有序地转动并合并。 “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如果不做好预制构件类型、几何特性等‘分体式设计’,就很难提质增效。” 中建四局项目总工程师易超举例,养老院项目的预制柱是一座两层组合柱,高9米,重量近12吨。 现场准确安装连接难度大。 “我们使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全周期建模,避免组件安装过程中发生碰撞。”
不仅如此,本项目还定制了“CIM(城市信息模型)+智慧建设”平台。 “用手机登录智慧施工云平台,就能第一时间知道施工进度、质量等信息。” 易超表示,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应用,使每层楼的平均工期缩短了6天。
在打造智能建筑产业集群、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方面,多个试点城市探索推进了一批智能建筑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了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融合。 工业化水平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在培育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解决能力的重点建筑企业,提升建筑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推动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智能建筑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巩固提升行业领先技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建筑企业,打造升级版“制造”中国”通过科技赋能,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
完善统筹机制,注重协同创新
受访专家表示,智能建筑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突出问题导向,又要着力解决制约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积极探索配套管理模式和监管方式的创新; 还要聚焦产业融合,推动建筑业、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跨界融合。
在湖南省长沙市,当地建立了工作任务清单,围绕智能化建设的配套要求,在招投标、工程估价、技术创新、技术评价、人才培育、产业培育等方面提升管理水平。 长沙市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建立健全土地、规划、金融、科技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完善跨行业多方合作机制,使现有的多方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向智能建造领域倾斜。 建筑业与建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体化的政策保障。
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推出智能审图BIM平台。 工程项目可在线提交数字化施工图,通过“系统预审+人工审核”方式快速形成审核意见。 传统上,单个项目的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图纸人工审核需要3-5个工作日,而智能审图系统结合人工审核仅需1-2个工作日即可完成。
此外,智能施工采用的方法、设备和技术与传统施工方式有明显区别,对施工过程的数字化、精细化、机械化、效率化的要求也更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旭红认为,发展智能建造技术和产业,需要做好智能建造标准化体系的顶层设计,明确总体要求和规划,逐步建立起涵盖设计、生产、施工、检测、验收、运行维护等全方位的标准体系。 同时,智能化建设相关人才严重短缺,研发、设计、生产、施工、管理、运维等人才亟待培养。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引导试点城市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高标准落实各项试点目标任务,努力形成可感知、可量化、可评价的工作,全面推进建筑业向新型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期协调人:郭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