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持续,“抗高温”是今夏水电等民生保障行业尤为突出的关键词。 水电用电一线人员不畏“烘烤”考验,坚守岗位,牢牢守住城市运行“生命线”。 随着“智能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进入一线运营领域。 许多需要与烈日作战的一线工作已经被无人机、远程监控等技术手段所取代。 《站在大银幕上》工作的人多了,“顶着烈日”的人少了,酷暑下的工作也没有那么辛苦。
20日上午,烈日照在南泉水厂附近的太湖面上,南泉水厂是无锡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之一。 为防止高温下藻类的快速繁殖和聚集,水厂时刻监测湖面情况,组织工人清理。 今年夏天,一批极具科技感的“新武器”上线,减轻了手工作业的负担。 智能打捞船的两条长臂就像龙虾的触须。 长臂顶端装有微型牵引机器人控制开合。 航行时,它可以在抽取湖水的同时过滤水中的藻类颗粒,效率是人工网的数倍。 “以前两个小时就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半个多小时就可以完成。” 一位工匠告诉记者。 岸上,无锡水务集团新设立的智能监控大屏直观呈现了夏季南泉水源安全智能管控平台,整合了智能打捞船、无人机、水源监测等多方面数据, 和自来水厂的运作。 屏幕能综合研判,及时决策。
在国网无锡供电公司电力北斗综合管控大屏上,可以看到无人机进行自主巡检。 这些无人机搭载高精度“电力北斗”终端,按照预设航线自主对线路、铁塔进行详细巡检。 巡检人员可以在监控室完成以往需要翻山越岭的线路巡检工作。 “目前,已有80多架无人机借助‘电力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自主开展输变电设备巡检工作。” 陈晓伟副主任介绍,在无人机具备自主飞行功能之前,电力业务往往需要多次人工周期性巡检,重复性工作量大。 现在单次检测的时间至少缩短了1/3。
夏季是燃气安全隐患的高发季节。 巡视员每天进行巡视,每个巡视员每天要走十几公里。 在这个异常炎热的夏天无锡电力应急楼宇自控,燃气检漏车为巡检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高精度燃气泄漏检测车车头的小装置可以吸收周围的空气,车内的仪器可以实时分析检测空气中的甲烷浓度。 检查员可以坐在车内用平板电脑读取周围区域的甲烷浓度,从而判断是否有煤气泄漏。 燃气检漏车、无人机,“上天入地”的智能帮手,帮助管网巡检人员及时发现隐患,降低工作强度,为8500公里安全保驾护航西城燃气管网。 (朱东亚)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