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电梯安全主体责任如何划分,老旧电梯如何整治?官方解释

时间:2023-04-26

地图集

电梯安全主体责任更明确(民生三问)

核心阅读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电梯研制、制造、使用、维保等环节的电梯安全主体责任。 对于老旧小区电梯整改,要求地方政府畅通资金回笼渠道,明确资金回笼机制。 此外,还提出建立“物联网+维保”“保险+服务”新模式,推动电梯维保人性化、科技化、信息化。

电梯是“出门的第一步,回家的最后一步”。 据保守估计,全国每天有15亿人乘坐电梯楼宇自控系统维护与保养,电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 同时,我国也是电梯生产和使用大国,电梯保有量、年产量、年增量均居世界首位。 2017年,我国电梯产量和新增增量分别为78万台和68万台,分别约占全球的75%和65%。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 针对老旧小区电梯隐患多、部分维修偷工减料等问题,《意见》给出了哪些对策? 就此,记者采访了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负责人。

如何划分各方的主要职责

记者:电梯安全涉及多个环节、多个方面。 如何界定各方责任,防止相互推诿?

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负责人(以下简称负责人):电梯安全涉及房屋开发建设、设备制造安装、使用管理等多个环节、日常维护保养等,涉及建筑施工单位、电梯生产单位、电梯产权。 单位(或共有产权)、使用管理单位、维护单位等实体。 当前,存在各方责任不明确、保障主体责任不能有效落实等问题。 对此,《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单位质量安全责任,推动单位责任落实。

在房屋建设过程中,一些房屋开发建设单位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减少电梯数量,减少电梯载客量,降低电梯选型配置水平,忽视电梯质量。 对此,《意见》特别强调,房建单位应当对电梯井道、地坑、机房等附属设施的土建工程安装和质量负责,确保电梯选型和配置符合按照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和满足旅客需求的有关规定。

在制造安装过程中,针对部分电梯生产企业降低产品质量抢占市场的行为,《意见》规定,电梯生产企业不仅要对电梯制造安装质量负责,还要做好做好电梯在用跟踪监控工作。 单位提供技术服务等。

在使用方面,根据法律规定,电梯的所有人应对电梯的使用和管理负责。 但是,住宅电梯一般由多个业主共用,业主再委托物业管理公司管理电梯,由物业管理公司承担电梯的使用和管理责任。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物业管理委员会难以对物业实施有效监管,部分物业管理企业电梯投入不足、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导致电梯加速老化、病态运行。 特别是,一些物业管理企业“承包经营”,误认为将维修业务承包给维修单位就可以不履行管理责任。 对此,《意见》强调,电梯所有人或其委托的管理人应当保障电梯安全,建立安全管理制度,配备相关管理人员,做好电梯日常巡检工作,督促监督。维护保养工作,做好值班工作。 、及时安抚被困在电梯内的乘客,并及时通知维保单位进行救援。

在维保环节,针对目前电梯维保企业规模和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维保企业存在低价竞争、偷工减料、走正规化等问题。 《意见》强调,维保单位要确保其维保电梯的安全性能,一方面要做好日常维保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维保工作。在应急救援工作中。 接到电梯被困人员等信息后,需要迅速赶到现场进行救援。

旧电梯如何改造

记者:老旧小区电梯隐患多,整改筹资困难。 我应该怎么办?

相关负责人:截至2017年底,我国使用时间超过15年的电梯约有30万台,占全部在用电梯的5%。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梯老化问题也会密集出现。 经专项抽查发现,使用15年以上的老旧电梯故障明显增多,甚至可能引发事故。 尤其需要对它们进行检修、改造和更新。

然而,钱来的老旧小区电梯整改难。 一方面,专项维修资金提取困难。 《关于方便提取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用于电梯抢修改造的意见》虽然出台,但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规程,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监管,业主普遍担心物业维修专项大修资金使用难度较大,电梯大修改造费用的使用; 家庭筹资难,资金问题难以解决。

该《意见》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电梯改造、检修相关政策。 一是畅通维修资金退出渠道,出台具体可行的操作规程。 要方便提取维修资金,明确维修资金应急使用程序。 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防止大修专项资金被恶意冒用,打消业主的后顾之忧。 二是明确维保资金缺乏情况下的筹资机制,解决部分房屋维保资金缺乏、电梯升级难等问题。 例如,一些地方将部分维修资金设立前没有维修资金的房屋纳入“实业为民”工程,采取户缴和政府补贴的政策解决电梯改造资金。 .

关于维护问题的新消息

楼宇自控系统维护与保养_楼宇常规数字无线对讲覆盖系统02施工组织方案_楼宇灯光控制系统

记者:《意见》提出了“物联网+维修”等新模式。 与现有维修模式相比,有哪些变化? 弥补了哪些不足?

相关负责人:现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规程》规定:“电梯至少每15天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 该规定的目的是保证电梯能够得到最基本的维护保养,但很难适应不同质量等级、不同使用环境的电梯。 例如,地铁等公共交通枢纽的电梯,由于载重大、运载量大、使用时间长等特点,需要较短的维护周期,而一些乘客密度较低的专用电梯则可以有较长的维护周期。 因此,利用技术手段实时监控电梯状态,实施有针对性的“按需维保”,是维保工作科学发展的方向。

“物联网+维护”是一种预见性维护。 借助物联网,可以准确了解电梯的运行参数和风险状态,进而根据其风险状态进行维保。 “物联网+维修”的按需维修模式已在南京、宁波等地试点。 领航员通过电梯远程监控技术,实现物联网在线检修与现场维保相结合的按需维保。 该模式使电梯维保行业越来越人性化、科技化。

记者:电梯责任险的加入能给维保行业带来哪些变化? “保险+服务”新模式有哪些优势?

相关负责人:责任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目前,全国已有10多个省份制定了地方电梯责任保险实施方案。 其中,拥有电梯最多的广东省,电梯投保率高达80%。

一些保险机构推出了“保险+服务”的新模式。 主要方式是物业公司、维保单位、保险代理机构签订三方合同,保险代理机构统一招标,选择规模化、规范化的维保单位承担维保任务,并按规定缴纳维保费。维修质量。 保险机构开发了信息化维修监控系统,维修人员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维修,使维修过程更加公开透明,防止维修人员偷工减料。 同时,及时向业主公开维保信息,公众可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电梯维保工作。 目前,“保险+服务”模式已在宁波、杭州、福州、天津等地区开展,累计承保电梯1000余部。

保险机构的参与,一方面可以促进维修质量的提升。 从宁波首批试点的12个住宅小区、537部住宅电梯来看,维保计划完成率达到100%,平均维保时间由此前的35分钟延长至60分钟,实现了“准时维修和就地维修”。 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社会成本。 “保险+服务”模式通过规模效应提高维修集中度,降低维修总成本。 维修到位后,延长电梯大修改造周期,降低电梯使用总成本。

更重要的是,“保险+服务”新模式突出电梯使用管理的安全主体责任,强化电梯乘客与管理者之间的民事责任关系,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实现电梯安全从主要依靠行政监管向社会综合治理转型促进社会共治机制形成。本报记者 李新平

+1

咨询热线: 0791-87879191
赣ICP备2020012442号-3 Copyright 2014 江西康沃思物联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