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智能电梯应用场景在上海“一网统管”平台率先上线,全市智能电梯平台信息将同步推送至“一网统管”平台。
同时,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电梯“按需维保”政策。 根据电梯运行状况,及时调整电梯保养项目和周期,有效降低电梯故障发生的可能性。
7月7日,智能电梯应用场景在上海“一网统管”平台首发。 上海已有4万多部电梯安装了远程监控装置。 这将解决市民普遍关心的电梯应急问题。
记者跟随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员来到一栋高层住宅楼,体验被“困”在电梯里等待紧急救援的经历。 在电梯轿厢内安装的智能电梯终端屏幕上,记者看到了维保人员的位置和到达时间,还可以通过视频连线。
据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介绍,随着“一网统管”新功能的上线,上海4万多部电梯拥有了这样的“智慧大脑”。 该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副处长王志刚告诉记者,如果安装了电梯智能终端装置(远程监控装置)的电梯出现拦停困人的情况,远程监控装置会主动识别并自动发送至城市智能电梯平台。 电梯被困信息。 收到信息的平台后台会立即通过城市电梯基础数据库和GIS地理信息锁定故障电梯,自动生成紧急救援工单,将电梯被困信息通知故障电梯维保单位,同时通知上次故障电梯 维保人员,实现点对点通知。
维保人员接到信息后,通过手机查看智能电梯终端采集的电梯轿厢视频信息,确认电梯内被困人员故障信息的真实性,并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同时上海楼宇自控维保,平台通过智能物业平台将电梯故障及被困人员信息同步发送给物业管理单位。 物业值班人员可立即切换到电梯视频监控查看具体情况。
在上海市城市网格化管理综合指挥中心,通过“一网统管”平台,记者看到了此前“被困”电梯的视频回放。 大数据显示,上海电梯总数为26.8万部,目前可实时监控的电梯有48813部。
上海一点溯源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王野告诉记者,通过与城市智慧电梯平台的连接,对电梯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度连接融入城市的城市生活。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电梯得到充分利用。 技术将传统的求救方式、人工派单方式转变为自动监控、主动发现、后台系统调度的智能化方式,从而大大缩短电梯应急救援时间,提高应急救援效率。
智能电梯应用场景接入“一网统管”后,全市智能电梯平台信息将同步推送至“一网统管”平台。 和电网,协调电网内市场监管办、住建办、安监办、居委会等相关部门共同处置。 该市智慧电梯平台还将对应急处置全过程进行记录评估,督促电梯维保单位规范救援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杜绝二次事故发生。 应急救援中不规范救援行为的记录将纳入电梯维保单位信用评价。
据悉,上海还取消了电梯15天一次的例行保养,在全国率先出台电梯“按需保养”政策。 上海市场监管局印发《关于开展电梯维保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按需维保”是根据电梯的安全状况和运行状况,科学确定电梯现场维保的项目、内容和周期,以提高电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目标的维保方式。
按照规定,电梯维保企业具备可以实施远程监控管理的企业平台,利用信息系统开展电梯维保工作的,可以通过承诺自愿参与试点企业。 实行“按需维保”的电梯,需经使用单位同意,投保电梯安全责任险,配备远程监控装置,并具备数据实时交互和持续在线的能力。
实施“按需维保”后,电梯维保由15天一次的例行维保转变为“全天候监控+针对性维保”。 电梯维保单位通过安装在电梯上的远程监控装置,对电梯的日常运行状态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控,根据电梯运行状态及时调整电梯维保项目和周期,实施预防性维护,从而有效降低电梯故障的可能性。
在上海全面推行“按需维保”试点过程中,乘客最关心的故障率、停机时间、救援时间等电梯维保质量和效果评价指标是最重要的判断指标电梯维保质量。 基础是将原来以维修工作量为重点的监督评价体系转变为以维修质量和效果为重点的监督评价体系,引导用户和维修单位由“重视维修过程”向“重视维修效果”转变。
为确保“按需维保”试点工作有序开展,上海市场监管局还将加强“按需维保”监管,确保试点电梯安全运行。 例如,规定电梯的现场维修间隔最多不超过3个月; 领航电梯必须配备实时远程监控装置,并保持在线状态; “按需维保”情况必须上传至城市智慧电梯平台,确保按需维保过程可追溯等。此外,如果发现存在可能影响电梯维保质量的情况,监管部门将及时取消试点单位或试点电梯的试点资格。 市民还可以通过张贴在电梯轿厢内的“上海智慧电梯码”查询领航电梯“按需维保”状态。
下一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将适时公布试点企业名单,组织对试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和“按需维修”质量抽查评价,以期畅通“按需维保”试点退出机制,确保电梯“按需维保”。 “需维保”质量安全保障上海电梯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