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注:应急预案8个考点(“管理”和“案例”均考)

时间:2023-05-06

【测试点一】: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结合本单位部门职能和分工,成立以本单位有关负责人为组长、本单位相关部门人员(如生产、技术、设备、安全、行政、人员、财务人员)。 明确岗位职责和任务分工,制定工作方案,组织编制应急预案。 邀请相关救援队伍和周边企业、单位、社区代表参加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

【测试点二】:数据采集

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应当收集下列相关资料:

1.适用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技术标准及相关规范性文件;

2.企业周边的地质、地形、环境条件和气象、水文、交通等资料;

(三)企业场地功能区划、建筑物、构筑物布局和安全距离信息;

4.企业工艺流程、工艺参数、操作条件、设备及风险评估资料;

5、企业历史事故及隐患、国内外同行业事故资料;

6.地方政府及周边企业、单位应急预案。

【测试点3】:风险评估

A.识别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类型;

B、分析各类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危害后果及影响范围;

C、评估确定相应事故类别的风险等级。

【考点4】:如何进行应急资源调查(应急能力评估)?

全面调查、客观分析本单位、周边单位和可以请求资源的政府部门的应急资源情况,撰写应急资源调查报告不限于:

A.本单位可调用的应急队伍设备、物资场所;

B、生产过程及存在的风险可采用的监测、监控、报警方式,

C、上级单位当地政府及周边企业能够提供的应急资源;

D、统筹协调使用医疗、消防、专业应急救援机构等社会应急救援力量。

【测试点5】:如何准备应急预案? (重要的)

应急预案编制应当遵循以人为本、依法依规、务实有效的原则,以应急处置为核心,体现自救互救、早处置特点,明确职责明确、程序规范、措施科学楼宇自控系统应急处置预案,尽可能简明扼要、图形化、流程化。

应急预案的编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根据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结果,结合本单位组织管理体制、生产规模和处置特点,合理建立和建立本单位应急救援预案体系;

B、结合部门组织管理体制和业务职能分工,科学设置本单位应急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

C.根据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区域范围,结合应急响应权限和能力,明确本单位响应分级标准,分级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

D.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确定事故信息报告、响应分类和启动、指挥权限转移、预警疏散等内容,并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应急预案衔接落实。

【测试点6】:应急预案审核

内部审查由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 外部审查由生产经营单位组织有关外部专家和人员进行。 应急预案经批准后,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印发实施,并备案管理。

【测试点7】:应急预案系统

应急预案体系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组织管理体制、生产规模、危害性质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确定。 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制定专项应急预案。 风险因素单一的小微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只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注:框图中的防汛抗震专项预案不属于生产安全事故专项预案)

1.综合应急预案:包括应急组织与职责、应急预案体系、事故风险描述、预警与信息报告、应急响应、保障措施、应急预案管理等。

2、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某一类或数类事故,或针对重要生产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事件等制定的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事故风险分析、应急指挥等。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处置程序和措施等。

3、现场处置预案:是针对特定场所、装置或设施,根据不同事故类型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主要包括事故风险分析、应急工作职责、应急处置及注意事项等。风险评估、岗位操作规程和风险控制措施,应当组织现场作业人员和本单位安全管理专业人员共同编制现场处置预案。

【考点八】现场处置方案

1.事故风险分析主要包括: a) 事故类型; b) 发生事故的地区、地点或设备的名称; c) 可能发生事故的时间、事故的严重程度及其影响范围; 症状; e) 事故可能引起的次生和衍生事故。

2.应急工作职责:根据现场工作岗位、组织形式和人员构成,明确应急工作分工和各岗位人员职责。

三、应急响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处置程序。 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和现场情况,明确事故报警、启动各种应急措施、指导应急救援人员、扩大事故范围、与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衔接的程序。

b) 处置措施。 对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危化品泄漏、倒塌、水灾、机动车伤害等,在人员救援、工艺操作、事故控制、消防、现场恢复等方面制定明确的应急措施。

c) 明确报警负责人、报警电话、上级管理部门、相关应急救援单位的联系方式和人员、事故报告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四、注意事项主要包括:

a)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b) 使用应急救援设备; c) 采取救援对策或措施; d) 现场自救和互救; e) 现场应急响应能力和人员安全防护的确认。 f) 紧急救援后的注意事项; g) 其他需要特别警示的事项。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咨询热线: 0791-87879191
赣ICP备2020012442号-3 Copyright 2014 江西康沃思物联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